![]()
在当下中国外语学科不断探索本土化路径的背景下,国别与区域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在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译介与反思之间建构中国学者的学术方法,已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叶隽教授的最新论文集《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汇集了其近年来围绕德语文学、思想史及现代性问题的代表性成果,既展示了作者在德国文学研究上的长期耕耘与深厚积累,也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彰显了叶隽以“德国学”为深度个案、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构建本土主体意识和学术关怀的典范实践。
![]()
《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叶 隽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全书共分六辑,主题丰富而互相呼应。第一辑着重探讨歌德、席勒等经典作家的诗哲传统;第二辑深入卡夫卡、迪伦马特等现代作家的精神世界;第三、四辑回顾中国德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关注代际更替与学科建制的问题;第五辑以跨学科视角讨论文学、社会、家庭等文化单元的变迁;第六辑收录多篇书评与理论反思,为读者提供了与学界同人进行学术对话的窗口。这种编排体现了作者兼顾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研究策略,使德国文学的思想传统得以充分阐释,同时也映照出中国学界在本土语境下如何回应德国思想的挑战与启迪。
书名“忧患云海诗哲心”点出了作者在德语文学研究关注的核心是诗性与思想性,即现代性语境下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的内在张力。“忧患”指向德国文学和思想中对于人类境况、历史危机和文化困境的敏感;“云海”隐喻思想的流动、历史的深度和形而上的广阔视野;“诗哲心”则表明文学与哲学的互动互生。叶隽试图贯通文学文本、美学精神与思想传统,建构一条跨越文史哲的研究路径。
在德语文学研究界,从思想史角度考察德语文学,是作者深耕多年的原创性贡献。书中“现代性视域中的歌德思想史意义”一文从精神形态转化角度理解歌德,最具代表性。作者在该文中提出歌德思想在“神话与理性”的张力结构中经历了“精神三变”(冲创之力、启蒙理性和古典和谐)过程,最终实现了一种古典式的内在和谐。与此同时,作者对席勒《强盗》中表达“自由彷徨”和对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和调和关系、对处在德国启蒙由适度向过度发展的转折点的海涅精神的梳理,其思路都是将个体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意在从一个个体的生命经历上升到总结规律性层面的经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思想的风貌。作者试图在文学史层面,从莱辛到海涅,借助德国思想史的每一个节点,梳理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启蒙思脉、一条德国现代性思想发展的源流。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前期,相较于康德—黑格尔这一套体系性的“现代性哲学话语”,诗人采用了另一种现代性的话语表述方式,即“现代性文学话语”,这些都可看作是对现代性问题解决的一种尝试:歌德作为启蒙的异见者(不是反对者),对以哲学话语为主流的早期方案的“反拨”;席勒坚守理性主义的原则,对真理之道孜孜以求;海涅则将文学史的启蒙思脉在文学领域推至极端,以决绝的姿态走向极端的尝试。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跨学科研究。从思想史角度考察德语文学,这种方法论导向客观要求必须打通文史哲等学科壁垒,去接近人类文明史上“巅峰时代”的精英们作为一代思想者的本色。本书引入文学批评、思想史乃至哲学的多元方法,如作者所言:“要‘通古今’,也是要‘通中外’,更是要‘通文理’,而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大道会通’,即认知人类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认知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天道运行的基本规律。”
本书的方法论特征不仅体现在跨学科整合,还有意识地引入中德文化比较,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文学表达上的异同。比如在比较视野中反思克莱斯特中国研究史,认为克莱斯特的思想史/文学史意义大有开掘余地,同时也犀利地指出了德国文学在中国移植时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是如歌德、席勒、尼采这样的大家虽已全方位地介入现代中国的整体思想、文化进程,却很难被深刻认知;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家未得到重视和译介,如克莱斯特、蒂克、诺瓦利斯等。
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了作者对“中国本位”的思考和关怀。本书的另一部分重点是学术史与学科史的梳理,这包括追本溯源、钩沉索隐地梳理了德文学科研究在现代中国的起源、演进与发展。这部分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深远,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学科史梳理与学术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学术视域下的“外国学”所共有的研究进程、曲折经历,还“尝试整合学术史、教育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融通视野,借鉴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努力呈现一段较为完整的德语文学学科史的景观”。实际上,早在21世纪初,叶隽在梳理了中国学者150年的德国研究后就提出,构建现代中国的“德国学”是现时代背景下德文学科的出路,而彼时国别与区域研究尚远未得到当下如此强光灯式的关注。作者在书中提到“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时,强调“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并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作为一种汉语语境中新兴学术概念的‘德国学’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与德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即相近于宽泛意义上的‘德国研究’,即德文Deutschlandstudien。从狭义上来说,是以现代德国(19—20世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跨学科意识为主体的‘学科群’建构,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德意志道路及其精神史探求”。后者可视为中国特色“德国学”的内在联系的探索和学术升华,也是中国“德国学”的终极学术探索目标。而如何构建现代中国的德国学(日耳曼)体系,是一项系统、长期而艰巨的大工程,从这点上来看,本书是作者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的“德国学”构想的阶段性成果。
叶隽始终坚守“以学术为志业”的理想,笃信知识、观念和思想可以影响世界。他十分欣赏汉学家沟口雄三“以中国为方法”的学术理念:“以中国为方法的世界,就是把中国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把欧洲也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多元的世界”,即通过研究“他者”以丰富自身文化的世界性内涵。这本著作也呈现出了这种学术气象,通过“德国学”为当下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动力。
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国学”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忧患云海诗哲心》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路径。该书不仅是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更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例,其跨学科整合、比较视野与问题意识,使本集超越了德国文学研究范畴,成为推动中国学者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发出主体性声音的力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