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分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三感确实,破解方法有3个
校长论坛发言:破解中学生心理困境从“三感缺失”到“三维滋养”
![]()
本文字数5004字,阅读需要5分钟,讲话发言需要20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各位教育同仁、专家: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常看到“学生心理脆弱”“情绪问题频发”的讨论,却鲜少追问: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如果只停留在“干预问题、缓解症状”,而不找到“病因”,再多的协同、再好的策略,也可能“治标不治本”。
我校深耕心理健康教育多年,从“问题研判”到“预防实践”,逐渐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困境,本质是“三感缺失”——缺乏现实感(与真实生活脱节)、缺乏体验感(少了动手实践与情感共鸣)、缺乏掌控感(被动接受安排,难有自主选择),最终导致“心理空虚”与“内心冲突”。针对这些根源,我们从“建立平台、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三个维度构建预防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走向“主动滋养”。今天,我将这些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愿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
一、溯源:找准心理困境的“根”——三感缺失引发的双重危机
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前,我们用半年时间开展“中学生心理现状调研”,通过问卷、访谈、个案分析,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源于“三感缺失”带来的“双重危机”:
(一)第一重危机:“三感缺失”导致心理空虚,没了“心灵锚点”
缺乏现实感:活在“虚拟与分数”里,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不少学生每天的生活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课余时间要么刷短视频、玩游戏,要么刷题备考,很少参与“真实的生活实践”——不会做饭、不懂家务,甚至不知道“家乡的农作物怎么生长”“社区的邻居需要什么帮助”。这种“与现实脱节”,让他们难以建立“对生活的认知”,更找不到“自身与世界的关联”。
缺乏体验感:少了“动手与情感”,没了“心灵触动”学习多是“被动接收知识”,很少有“动手实践、情感共鸣”的机会:学“传统文化”只背古诗,没体验过“包粽子、写春联”;学“生命教育”只听讲座,没经历过“照顾小动物、参与公益”。没有真实体验,情感就难以沉淀,精神世界自然“空落落”——除了分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缺乏掌控感:事事被安排,丢了“自主选择权”从“报什么补习班”到“选什么兴趣班”,从“穿什么衣服”到“考什么大学”,很多学生的人生被家长、老师“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调研中一位学生说的:“我妈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都不用管’,可我连‘今天先写哪科作业’都不能自己决定,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 这种“掌控感缺失”,让他们逐渐失去“自主思考、主动负责”的能力,遇到问题就容易“焦虑、退缩”。
当“现实感、体验感、掌控感”都缺失,学生的心灵就没了“锚点”——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内心空虚自然会滋生心理问题。
(二)第二重危机:“内心冲突”加剧心理矛盾,没了“情绪出口”
“三感缺失”的背后,是学生“内心的多重冲突”:
价值观冲突:家长觉得“考名校、找好工作才是成功”,学生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师觉得“要积极进取”,学生却觉得“平淡生活也很好”;
代际冲突:青春期的学生想“独立自主”,更年期的家长却想“掌控保护”,比如“学生想和同学出去玩,家长担心安全坚决反对”;
自我冲突:学生既想“考个好分数让家长满意”,又想“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既想“融入集体”,又怕“失去自我”。
这些冲突得不到化解,就会变成“情绪内耗”——有的学生变得“叛逆对抗”,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有的甚至出现“自伤、厌学”等极端行为。
二、破局:构建“三维预防”体系——从“被动干预”到“主动滋养”
针对“三感缺失”与“内心冲突”,我们不搞“碎片化的心理讲座”,而是从“平台、机制、方法”三个维度,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联动”的预防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滋养心灵、扎根生活”。
(一)第一维:建“三大平台”,补“三感缺失”,给心灵“安个家”
平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我们通过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