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漫行:在砖塔与时光间读懂共生之美
![]()
于我而言,双塔是时光馈赠的对称诗篇。从江南虎丘的 “斜塔伴寺” 到长安城里的 “雁塔相望”,从西湖畔的 “雷峰映保俶” 到泉州湾的 “东西塔守港”,每一组双塔都像大地伸出的双臂,以对称的姿态守护着一方文脉。四季流转间,我踩着晨露寻塔,追着晚霞望塔,那些砖缝里的青苔、檐角的铜铃、塔下的香火,都成了刻在记忆里的鲜活片段。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与二山门塔:斜塔伴寺的千年相守
![]()
清晨六点的虎丘还浸在薄雾里,我沿着山塘街往虎丘山走,露水沾湿了帆布鞋尖,道旁的枫杨散发着清冽的香气,气根垂到青石板上,像给街道系上了绿色的丝带。远处的云岩寺塔在雾中若隐若现,只看见半截倾斜的塔身,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在晨光中静静伫立。
![]()
刚进虎丘山门,二山门塔便撞入眼帘。这座三层小塔藏在古柏间,青砖泛着青灰色,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细碎的声响混着鸟鸣,成了虎丘清晨最干净的背景音。守塔的老人正用软布擦拭塔基的青苔,“这塔比云岩寺塔晚建两百年,却像个小跟班,一直守在山门口,迎送着来虎丘的人”。沿着石阶往上走,雾气渐渐稀薄,云岩寺塔的全貌豁然开朗 —— 七层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最大倾角达 3 度 59 分,砖缝里的青苔像给塔身披了件绿衫,塔檐下的斗拱虽有些残破,却仍透着唐代的规整。
![]()
上午九点,阳光透过古柏的枝叶,在云岩寺塔下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坐在塔旁的 “千人石” 上歇脚,听导游给游客讲解:“这塔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当年工匠建塔时,因为地基不均匀,渐渐成了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早两百多年。” 不远处的二山门塔下,几位摄影爱好者正举着相机,等待两塔同框的瞬间,“雾没散时最好拍,斜塔在雾里若隐若现,二山门塔像个剪影,特别有层次感”。
![]()
午后的阳光渐烈,我钻进 “剑池” 旁的阴凉。剑池的碧水倒映着云岩寺塔的斜影,池边的摩崖石刻上,“虎丘剑池” 四字透着苍劲。卖茶的阿婆递来一杯碧螺春,“这茶要用剑池的水冲泡,配着斜塔看,才算懂虎丘的味”。茶汤清澈碧绿,入口带着兰花香,抬头望见二山门塔的影子落在云岩寺塔的砖墙上,像两个老友并肩而立。
![]()
黄昏时分,夕阳为双塔镀上金边。我站在虎丘山顶回望,云岩寺塔的斜影与二山门塔的剪影在暮色中交织,晚风卷起古柏的清香,带着岁月的温润气息。这一刻才懂,虎丘双塔的美,不止在 “千年斜塔” 的奇特,更在那藏在砖缝里的相守之情。
西安・小雁塔与大雁塔:雁塔相望的长安记忆
![]()
从苏州乘高铁北上,历经八小时,便到了西安。清晨六点的小雁塔还浸在薄雾里,我沿着友谊西路往荐福寺走,露水沾湿了运动鞋尖,道旁的国槐散发着清苦的香气,落叶在青石板上打着旋,像给街道铺了层金黄的地毯。小雁塔的青砖塔身在雾中泛着温润的光,七层塔檐像叠起的书页,记载着长安的往事。
![]()
刚进荐福寺山门,便听见小雁塔的晨钟。浑厚的声响在寺院里回荡,惊起檐角下的麻雀,扑棱棱的翅膀声混着钟声,成了西安清晨最厚重的背景音。守寺的僧人正沿着塔基散步,“这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比大雁塔晚五十多年,当年是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沿着石阶往塔后走,“荐福寺晨钟” 的石碑旁,几位老人正打太极,白衣在雾中翻飞,与塔身的青砖相映,仿佛跨越了千年时光。
![]()
上午九点,阳光驱散了薄雾,我乘地铁往大雁塔方向去。大雁塔的七层塔身比小雁塔更高阔,青砖上的刻痕透着沧桑,塔下的 “大慈恩寺” 匾额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进了寺院,“玄奘三藏院” 里,玄奘法师的雕像手持经卷,目光坚毅,殿内的壁画上,记载着他西行取经的历程。一位讲解员说:“当年玄奘法师主持修建大雁塔,用来存放他带回的佛经和佛像,小雁塔和大雁塔,就像长安城的两个书架,装着唐代的智慧。”
![]()
午后的阳光渐烈,我坐在大雁塔北广场的石凳上。音乐喷泉的水柱跟着《西安人的歌》起落,最高的水柱能喷到 20 米高,在阳光下划出彩虹。不远处的小雁塔方向,隐约能看见塔尖的影子,一位本地老人说:“以前没有高楼时,站在大雁塔上能看见小雁塔,两座塔像长安的眼睛,看着这座城变了又变。”
![]()
黄昏时分,夕阳为大雁塔镀上金边。我站在 “大唐不夜城” 回望,大雁塔的影子在暮色中渐渐拉长,远处的小雁塔虽看不见全貌,却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晚风卷起烤肉的香气,带着大唐的烟火气,这一刻才懂,西安双塔的美,不止在 “唐代佛塔” 的庄严,更在那藏在钟声里的长安记忆。
杭州・雷峰塔与保俶塔:西湖双璧的湖光诗意
![]()
从西安乘飞机南下,历经三小时,便到了杭州。清晨六点的雷峰塔还浸在薄雾里,我沿着南山路往西湖走,露水沾湿了帆布鞋尖,道旁的桂花散发着甜香,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碎金。雷峰塔的鎏金塔尖在雾中闪着微光,九层塔身像立在湖边的巨人,守护着西湖的碧波。
![]()
刚进雷峰塔景区,便看见塔下的 “雷峰夕照” 石碑。碑上的题字透着雅致,碑旁的荷花池里,残荷还立在水中,像给西湖留着夏天的记忆。乘电梯上塔,顶层的观景台视野开阔,西湖的碧水泛着微光,远处的保俶塔在雾中若隐若现,像西湖的一枚玉簪。一位游客正举着相机拍照,“雷峰塔和保俶塔是西湖的双璧,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隔着西湖相望,就像一对恋人”。
![]()
上午九点,雾渐渐散去,我沿着苏堤往保俶塔方向走。保俶塔的七层塔身比雷峰塔更纤细,青砖泛着青灰色,塔下的 “宝石山” 像块绿色的翡翠,衬托着塔身的雅致。沿着石阶往山顶爬,路边的 “来凤亭” 里,几位老人正闲聊,“这保俶塔建于北宋,当年是为了保佑吴越王钱俶平安,雷峰塔是为了存放白娘子的传说,两座塔一个藏着历史,一个藏着故事”。
![]()
午后的阳光渐烈,我坐在保俶塔下的石凳上。西湖的游船像撒在水面的银钉,雷峰塔的鎏金塔尖在阳光下闪着光,卖藕粉的阿婆递来一碗桂花藕粉,“这藕粉要用西湖的水冲,配着两塔看,才算懂西湖的诗意”。藕粉的软糯混着桂花的甜香,在舌尖化开,抬头望见雷峰塔的影子落在保俶塔的砖墙上,像西湖的一幅水墨画。
![]()
黄昏时分,夕阳为西湖镀上金边。我站在宝石山顶回望,保俶塔的剪影与雷峰塔的轮廓在暮色中交织,晚风卷起桂花的香气,带着湖水的湿润气息。这一刻才懂,西湖双塔的美,不止在 “湖光塔影” 的雅致,更在那藏在传说里的诗意浪漫。
泉州・东西塔:刺桐港的双塔守港
![]()
从杭州乘高铁南下,历经五小时,便到了泉州。清晨六点的开元寺还浸在薄雾里,我沿着西街往寺院走,露水沾湿了帆布鞋尖,道旁的刺桐树散发着清冽的香气,叶片在风中摇曳,像给街道扇着扇子。东塔的花岗岩塔身在雾中泛着青灰色,五层塔檐像展开的翅膀,守护着泉州湾的晨光。
![]()
刚进开元寺山门,西塔便与东塔隔庭院相望。两座塔都是五层,高度相近,花岗岩的塔身透着厚重,塔檐下的浮雕栩栩如生,有菩萨、力士、飞天,每一块浮雕都像一件艺术品。守寺的老人正沿着塔基清扫落叶,“这两座塔建于宋代,东塔叫镇国塔,西塔叫仁寿塔,是泉州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当年刺桐港繁盛时,商船从海上回来,远远就能看见这两座塔,知道到家了”。
![]()
上午九点,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榕树的枝叶,在双塔下投下斑驳的光影。我走近东塔,塔基的浮雕上,“释迦牟尼涅槃图” 透着庄严,塔身的 “阿育王像” 栩栩如生。一位讲解员说:“这两座塔的塔身都是用花岗岩砌成,没用一根铁钉,却能历经千年风雨,还能抵御地震,是宋代建筑的奇迹。” 西塔下,几位海外游客正举着相机,“我们从东南亚来,祖先当年从刺桐港出发,现在来看看这两座塔,像回到了故乡”。
![]()
午后的阳光渐烈,我钻进 “紫云屏” 旁的阴凉。开元寺的古榕长得枝繁叶茂,气根垂到地面,像天然的帘子。卖面线糊的阿婆递来一碗热乎的面线糊,“这面线糊是泉州的早餐,配着双塔吃,才算懂泉州的味”。面线糊的鲜香在舌尖化开,抬头望见东塔与西塔的影子落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像两个巨人并肩守护着刺桐港。
![]()
黄昏时分,夕阳为双塔镀上金边。我站在开元寺山门前回望,东西塔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晚风卷着海的气息,带着刺桐花的清香。这一刻才懂,泉州双塔的美,不止在 “宋代石塔” 的壮阔,更在那藏在砖缝里的守港之情。
![]()
双塔的漫行,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虎丘双塔藏着千年相守,西安双塔藏着长安记忆,西湖双塔藏着诗意浪漫,泉州双塔藏着守港深情。在这里,双塔与地域文脉相融,与岁月时光相伴,构成了独有的共生之美 —— 那些砖缝的青苔、檐角的铜铃、塔下的香火,都是时光写给大地的情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