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能扛住多冷或多热的天气?有人说东北的冬天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也有人说沙漠热得鞋底都能化掉。可真要较个真儿,零下55摄氏度和零上55摄氏度,哪个温度更让人受不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的东方站,1983年测到过零下89.2℃;而最热的地方在伊朗卢特荒漠,地表温度曾飙到70.7℃。可这些数字听着吓人,真正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的,不是极端本身,而是身体怎么应对它。
可能有人觉得冷就是打哆嗦,热就是出汗,但其实当温度走到极端,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会彻底失灵,甚至几秒钟就能决定生死。
![]()
咱们先聊聊零上55℃,这个温度听着就发慌,像是站在铁板烧上。人在这种环境下,核心体温如果超过40℃,就会出现高热症,器官开始罢工。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可当空气湿度一高,汗根本蒸不掉,人就像被裹在湿棉被里烤火。
研究显示人在干燥环境中短时间还能靠大量出汗维持体温,但在湿热环境里,哪怕35℃也能致死。55℃时,皮肤表面瞬间烫伤的风险极高,呼吸也会变得困难,因为空气太热,吸进去像在吞火。
![]()
更关键的是大脑在这种高温下反应变慢,判断力下降,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脱水、晕倒,等发现不对劲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加拿大2021年那次热浪就导致数百人死亡,当时最高气温才49.6℃,还没到55℃就已经酿成悲剧。所以说,高温的杀伤力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悄无声息,却步步紧逼。
![]()
再来看零下55℃,这可不是普通冷,是那种脸一露出来,鼻毛都结冰的速度。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村常年冬季气温在零下50℃左右,当地人确实能生活,但他们有一整套生存策略,厚墙房屋、地下供暖、出门全副武装。
可要是裸露皮肤暴露在这种低温下,几秒钟就会冻伤,十几秒就能造成不可逆的组织坏死。冷空气吸进肺里,支气管会因为温差过大而痉挛,严重时引发肺水肿。
而且低温会让血液变稠,心脏负担加重,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病的人风险极高。
![]()
寒冷带来的感觉是“钝”的,一开始觉得刺骨,后来反而麻木,人容易误判自身状态,以为没事,其实身体已经在崩溃边缘。
风寒效应会让体感温度比实际更低,比如零下40℃加上每小时30公里的风速,体感接近零下70℃,危险程度直线上升。
![]()
那到底哪个更难熬?从生理极限看,人体耐热能力其实比耐寒更脆弱。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只要升高2到3度,人就会发烧不适;而体温下降同样幅度,虽然也会进入低体温症,但过程相对缓慢。
关键是高温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短时间内就能导致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死亡。相比之下,极寒环境下,只要做好防护、保持干燥和热量供应,人可以长时间存活。
![]()
宇航员在太空面对的是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但依靠隔热服和生命支持系统就能安全作业;可要是让他们暴露在55℃的密闭舱内,没几分钟就得中暑。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的《高温与健康指南》明确指出,全球每年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超寒潮,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热岛效应让问题更加严重。
![]()
人对寒冷有一定的适应潜力,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提高,外周血管收缩更有效,甚至能通过训练增强非颤抖性产热能力。
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就具备更强的抗寒生理特征,但对高温的适应则有限得多。虽然出汗机制可以随环境调整,比如炎热地区居民汗腺更活跃,但这种调节有上限。
一旦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33℃),散热效率急剧下降,身体就开始积热。
![]()
到了55℃,别说散热,光是维持水分平衡就是巨大挑战。一个人在高温下每小时可流失1到2升汗液,若不及时补液,脱水速度极快。而寒冷环境下,除非剧烈运动,否则水分流失慢得多,补水压力小很多。
说了这么多,大家都知道了零上55℃对人类的威胁更直接、更难以防范。它攻击的是人体最基本的散热机制,破坏速度快,应急窗口短。而极寒虽然凶险,但只要掌握正确防护方法,风险可以大幅降低。
![]()
当然这两种温度都不是普通人该去碰的,它们属于科考队员、特殊作业人员或极端环境下的意外遭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别小看天气变化,哪怕是30℃以上的夏天,也要警惕热应激;冬天出门,也得护好手脚耳朵。
气候正在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了解身体的极限,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您说是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