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连帐篷都搭不下的小岛,竟让两个国家撕破脸吵了半个世纪?”
![]()
这话乍一听,像极了饭局上有人喝高了吹的牛,因为很多人可能会不相信,那么这个小岛是哪里?又是哪两个国家在争夺它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是一个比篮球场还小、连海鸟都嫌硌脚的荒岛,它叫“白礁岛”。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听过这个名字,连它在哪儿都不知道,但它却真实的卡在南海通往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上,像一枚钉子,钉进了新马两国的关系缝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直在争这个小岛…
1979年,马来西亚突然翻脸,指着地图上那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点说:“白礁岛,归我们!”
![]()
新加坡当时估计都愣住了:这岛我们管了一百多年,灯塔是我们修的,巡逻是我们做的,连海图都是我们标的,你咋现在才想起来认亲?
但马方也不是瞎嚷嚷,他们也有依据。他们当时搬出了地理数据,算得头头是道:“白礁岛离我们柔佛海岸才7.7海里,离你们新加坡却有25.5海里!你说说到底是谁的?这就好比你家楼下的流浪猫,天天在你门口蹭饭,结果你说猫是你家的,邻居能服气吗?”
除此之外,他们还翻出1824年的老黄历,当年柔佛王国确实把新加坡岛割让给了英国,但白礁岛根本没写进条约里!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归属人。既然没送出去,那主权自然还在柔佛手里。而柔佛后来并入马来西亚,这岛,理应是“祖产”。
![]()
可新加坡却一脸淡定,仿佛早就等着这出戏。
为啥?因为他们手里攥着一张“沉默的王牌”,原来在1953年,柔佛苏丹亲笔签发一封回函。
当时的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但白礁岛上的霍士堡灯塔(Horsburgh Lighthouse)早已由新加坡殖民政府运维多年,这是事实。为了彻底理清归属,他们郑重其事地致信柔佛当局:“请问,白礁岛到底归谁?”
柔佛那边回得干脆利落:“我们不对该岛主张任何主权。”
注意,这不是酒桌上随口一说,而是正式外交文书;也不是马来西亚联邦时期的表态,而是柔佛作为独立政治实体时的官方立场。在国际法眼里,这封信,等于亲手把钥匙交了出去。
![]()
后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白礁岛随之“入伙”;1965年被“请出门”独立建国,岛也跟着走了。整个过程,吉隆坡一声没吭。直到1979年,眼看新加坡从“小渔村”逆袭成“亚洲四小龙”,马方才突然想起:哎,那岛是不是该算我们的?
这时间点,难免让人多想,您说呢?
当年兄弟反目,是理念不合;如今旧事重提,恐怕不只是为了“正本清源”,更多是眼红对方崛起,又或是终于意识到,那块鸟粪覆盖的礁石,其实是海上黄金十字路口的“门把手”。
可国际法院却不吃这套,在2008年之时,海牙一锤定音:白礁岛主权归新加坡。
法官们翻遍百年档案,发现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从1840年英国建灯塔起,到1953年柔佛主动放弃权利,再到新加坡独立后持续管理,整整一百多年,马来西亚及其前身从未提出过异议。这种“长期、和平、公开且未被挑战的实际控制”,在国际法中叫“有效占领原则” 说白了,你不用,就等于不要。
![]()
由此一来,马来西亚输了,而且是输得心服口服,也输得有点憋屈。
不是历史站不住脚,而是沉默太久。就像你借朋友一本书,十年没还,人家也从没催过。突然某天你翻箱倒柜说“这书是我的”,对方早把它当传家宝供起来了,法律只会问:谁一直在读?谁在保管?谁被默认拥有?当然得是借者吧,要不然怎么可能说得过去?对吧。
其实,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场争端,表面是领土之争,内地里却是一堂活生生的国际关系课。
主权不是靠“祖上阔过”就能继承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行动去“打卡认证”。新加坡赢,赢在细节,赢在坚持,赢在哪怕全世界都忘了这个岛,他们也没松过一天手。
![]()
反观马来西亚,或许当年觉得“反正跑不了”,结果一觉醒来,发现岛还在,主权却没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