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日三餐都按时吃了吗?你一日三餐都吃得健康吗?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殊不知,吃饭这件事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吃饭与你的寿命可能密切相关,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不久前,就遇到了这样一名年轻患者,总是反复罹患胃病,药吃了很多,但却始终没有断根,通过询问,医生发现问题就出现在患者的饮食习惯上,明明有胃病,但却不长记性,每一次好了以后就我行我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饮食上毫无机制,试问,这样吃,胃又如何能好呢?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你看,我们的老前辈很早前就发现了吃饭对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食饮有节,这里的节,既有节制,也有节律的意思。
第一,寿命长的人,吃饭往往能做到有节制,不过量
我们常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肚量,但是要告诉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觉得胃的容量是无穷无尽的,很多人说自己是大胃王,其实,胃没有特异功能,当你疯狂进食的时候,你的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负担,也许短时间内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却很容易诱发一系列胃病的发生。
还有,吃饭毫无节制,每一餐都是暴饮暴食,还很容易损伤胰腺的健康,容易诱发胰腺炎甚至是胰腺癌。
![]()
第二,寿命长的人,吃饭往往能做到有节律
一日三餐,一定要有节律,为什么要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一餐,一日两餐,或者一日四餐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是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总结出来的,对健康最有利的饮食餐数。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肠胃更加舒适,很多人为什么饿的时间久了就不想再吃饭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破坏了饮食的节律。
少一餐不吃,没有食物的中和,高胃酸就可能腐蚀胃粘膜,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癌;胆汁始终无法及时排空,时间长了,很容易诱发胆囊息肉,甚至是胆囊结石。
第三,寿命长的人,吃饭往往能做到五味调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五味”原指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后泛指食物各种味道。
现在,很多人吃东西都是,如果喜爱某种味道,那种味道就吃得特别多,比如有些人特别爱吃咸味,于是顿顿都放很多盐,都吃得特别咸,有些人特别爱吃甜味,如果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甜品。
殊不知长期这样吃,健康也容易出问题,在古人看来,所谓的五味调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可偏嗜,二是尽量清淡。
第四,寿命长的人,吃饭往往能做到营养的均衡
膳食均衡,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太难,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有偏食的习惯,有些人平时特别爱吃素食,甚至不乏绝对的素食主义者,他们甚至连鸡蛋和牛奶也不吃;有些人则是绝对的肉食主义,除了肉以外,蔬菜、水果和粗粮他们一概不吃。
殊不知,这些偏食的习惯,很容易引起健康的损伤,我们所需要的营养是均衡的,所需要的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五,寿命长的人,吃饭往往能做到顺应四时
中医认为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四季变化有密切关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增卷中将四季、五行、五味、五脏相对应,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的四季饮食养生原则。
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食物至关重要,到了夏天,阳气比较旺盛,这个时候,适当吃一点凉的食物也没关系,比如吃冰一点的西瓜或绿豆,但是到了冬天,气温下降,阳气减弱,这个时候还去吃这些反季节的食物,就可能损伤脾胃的功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