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我们恪守的成长信条。但你是否曾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已经很努力,内心却充满焦灼;一停下来休息,负罪感便油然而生;总觉得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陷入“必须更上进”的自我拷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正被一种“过度努力”所引发的焦虑所困扰。
过度努力:一种被忽略的内心消耗
努力本身是前进的动力,但当它变得不容喘息、与焦虑紧密捆绑时,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种状态通常伴随着一系列自我审视:是否因偶尔放松而落后?是否忙碌才意味着人生充实?这些疑问的背后,实则是我们将自我的价值过度与外部的“忙碌”和“比较”挂钩。
心理学视角下,这并非真正的奋进,而可能是一种“内耗”。我们因为外界干扰或自我苛求,忽略了去肯定已获得的意义,仿佛他人的道路都正确,唯独自己轻于鸿毛。这种对自我的不信任,恰恰是焦虑的温床。当我们一味奔波,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为何而忙”,便如同失去罗盘的航船,虽全力前行,却难抵彼岸,更无缘欣赏沿途的风景。
松弛有度:为奋斗注入可持续的智慧
破解之道,首先在于认清:努力是对的,放松同样是对的。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赋予,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认同。真正的奋斗文化,倡导的是“松弛有度”。这要求我们学会主动为自己的心灵“留白”,允许自己有休息、放松和体验生活乐趣的权利。这并非懈怠,而是为了积蓄能量,更稳健、更持久地前行。
看见自身价值:在复盘中找到笃定前行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警惕“为了努力而努力”的虚假循环。健康的奋斗模式,离不开定期的“复盘”。每一次努力过后,我们都应回顾历程,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与成就——哪怕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也能为我们指明更顺畅的道路。
这些被确认的“成就”,将成为我们未来面对低谷时的信心基石与勇气来源。它让我们懂得,失败是一种经历,更是宝贵的收获。而完成这样的思考,恰恰需要我们“慢下来”,给予自己沉淀与反思的时间。
“最好的奋斗姿态,是既能全力以赴,也能心安理得地享受闲暇。当我们学会与内心的焦虑和解,在张弛之间找到平衡,才能为前行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从容与力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李伽钵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