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退台湾前,蒋介石急召顾祝同面谈,说道:反攻大陆就交给你了

分享至

1949年12月,蒋介石在登机前最后一次召见顾祝同,将“重整旗鼓、反攻大陆”的重任托付于他。

然而,此时的顾祝同,尽管身为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手中却已无兵可调。他的麾下部队或被歼灭、或已起义,唯有少数残部在山林中苟延残喘。

作为追随蒋介石三十余年的“黄埔嫡系”,望着“美龄号”专机消失在云层中,眼中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茫然。

那么,顾祝同是谁?他为何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而在蒋介石离开后,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蒋顾渊源

1893年,顾祝同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的地主家庭。

顾祝同早年就读于南京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随后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保定军校作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军事院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顾祝同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系统的军事知识,还结识了陈诚、罗卓英、白崇禧等日后的军政名人。

在校期间,他性格沉稳、为人谦和,虽不擅长言辞,却因做事认真、乐于助人,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

1919年,顾祝同从保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北洋军边防军第一师任排长,开始了正式的军旅生涯。

然而,北洋军内部的腐败跟派系斗争,让顾祝同深感失望。

此后,他听闻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遂毅然辞去北洋军职务,南下广州寻求发展。可初到广州时,顾祝同并未得到重用,仅在粤军第二军担任参谋,负责训练新兵。

直到黄埔军校成立后,顾祝同经同学推荐,前往广州担任军校战术教官,由此结识时任校长的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正急于培养自己的势力,对保定军校出身、且态度谦逊的顾祝同颇为赏识,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他“教学认真,作风严谨”。

而顾祝同也意识了到蒋介石的潜力,对他始终保持恭敬。

1925年,第一次东征爆发不久,顾祝同就主动请缨,担任黄埔军校教导团营长,随蒋介石出征。

在棉湖战役中,教导团遭遇陈炯明主力部队的猛烈进攻,阵地几度失守,顾祝同率部坚守前线,身先士卒跟敌军展开白刃战,最终击退敌军,。

棉湖战役后,蒋介石对顾祝同更加信任,将他提拔为教导团团长,并纳入“黄埔嫡系”的核心圈子。

另一方面,顾祝同也愈发坚定的“追随蒋介石”。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他率部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攻打南昌的战役中,他率部击溃孙传芳的精锐部队,率先攻入南昌城,为北伐军占领江西立下大功。

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后,顾祝同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纵队指挥官,负责肃清江苏、安徽等地的北洋军残余势力。

蒋介石发动“二次北伐时”,顾祝同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率部北上攻打张作霖的奉军。

然而,在济南战役中,他率部击溃奉军主力,却遭遇日军的武装干涉。面对日军的挑衅,顾祝同按照蒋介石“隐忍退让”的指令,率部撤出济南,避免了跟日军的正面冲突。

尽管,顾祝同是受命于蒋介石的命令,可却也让他背负了“软弱”的骂名。

“二次北伐”结束后,顾祝同被任命为北平卫戍司令,负责维护华北地区的治安,成为蒋介石在华北的“重要棋子”。

可以说,顾祝同完全是蒋介石的“提线木偶”。



“忠诚”的奴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顾祝同坚决执行命令,在南京、上海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成为蒋介石“清党”的重要助手。

而在蒋介石因宁汉分裂被迫下野后,顾祝同又不离不弃,始终留在南京维持局势,甚至拒绝了汪精卫政权的拉拢。

因此,在蒋介石复职时。他对顾祝同的“忠诚”极为感动,将他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使他成为黄埔系将领中的核心人物。

随着中原大战的爆发,顾祝同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率部参跟对冯玉祥、阎锡山联军的作战。

他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在河南商丘一带击溃冯玉祥部主力,为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战后,顾祝同升任军政部次长,开始进入国民党军的最高决策层。

此后数年,他多次参跟“围剿”红军的作战,尤其是在1933年的第四次“围剿”中,他任中路军总指挥,率部进攻苏区,虽一度占领部分根据地,却最终被红军击败。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当时,国民党内部陷入混乱,各派斗争不止。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宋美龄、宋子文则坚持“和平解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