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地时间10月11日,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全球关注:渐冻症患者NickWray通过植入脑部的N1芯片,仅凭思维便操控机械臂完成了“抓取杯子—吸管送口—抿水”的连贯动作。视频中,Wray兴奋地分享“多年来首次自己戴帽、用微波炉烤鸡块”的突破,更创下5分钟移动39个圆柱体的操作纪录。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全球数千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带来希望,更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跨越。
作为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脑机接口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赛道。Neuralink的N1芯片仅为10便士硬币大小,内置128根超细导线连接千余个电极,能精准捕捉神经信号并转化为机械指令。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12名临床试验者,累计使用时长超1.5万小时,其探索方向已拓展至视力恢复、语音解读及帕金森病治疗等领域。不过马斯克也坦言,长期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难题仍待攻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尚需5-10年。
在全球技术竞速中,中国正以体系化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今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构建起先进的技术、产业与标准体系。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我国首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标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
医疗健康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先落地的核心场景。我国科研团队在非侵入式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清华大学联合多家医院开发的脑机接口系统,已帮助渐冻症患者实现文字输入速率提升300%;上海瑞金医院开展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抓握动作。与国际相比,我国在脑电信号解码算法、临床数据积累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精神疾病诊断、脑卒中康复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正开辟技术转化的新路径。
产业发展既要创新突破,更需规范引领。2024年2月,我国发布首部脑机接口伦理指南,明确技术“以治疗为首要目的”的基本原则,要求临床试验需经过伦理审查、生物相容性测试和动物实验三重把关,并严格执行知情同意制度。这种“包容审慎”的治理思路,既为技术创新保留了空间,又筑起了安全防线。北京市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统筹技术创新和伦理治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呼应,彰显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责任担当。
当前,脑机接口产业正进入“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成型”的关键阶段。从全球范围看,技术路线呈现“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并行发展”的格局:侵入式在精度上占优,适用于重症患者的精准治疗;非侵入式则以安全便捷见长,更易实现规模化应用。我国凭借庞大的医疗市场、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和政策支持体系,有望在这一领域形成“双轨并进”的发展优势。
展望未来,脑机接口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医疗领域。随着技术成熟,其在工业安全、智慧生活、教育娱乐等场景的应用将逐步展开——从工人通过意念操控精密仪器,到普通人用思维控制智能家居,再到沉浸式虚拟交互体验,这项技术正重塑人与机器的互动方式。但需清醒认识到,脑机接口仍面临神经信号解码效率、设备长期可靠性、数据安全保护等多重挑战,需要产学研医协同攻关,更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伦理共识。
![]()
本文来源:综合自网络
监制:张倩
编辑:李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