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商场里,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因为想买玩具,当众躺在地上撒泼。母亲蹲下来,反复讲道理:"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要学会节制,要懂得感恩……"讲了十分钟,孩子哭得更凶。旁边的奶奶忍不住了:"你就给他买一个嘛,孩子还小!"母亲更急了:"不能惯着!现在不教,以后怎么办?"
![]()
这一幕,是无数家庭的缩影。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买不买玩具,而在于我们以为"说教"就是教育,以为把道理灌进孩子脑子里,就能长出好品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规矩,而是用生活养出来的"根"。
养德之根:不是讲大道理,是做小榜样
《礼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德。但德不是背出来的,是看出来、学出来的。
还记得2019年那个在地铁上走红的"教科书式"妈妈吗?孩子不小心踩脏了乘客的鞋子,这位妈妈没有说"下次注意"就算了,而是蹲下来,用纸巾认真地帮对方擦鞋,边擦边轻声对孩子说:"你看,做错事要承担责任。"这段视频被上千万人点赞,不是因为她说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因为她用行动给孩子上了最好的一课。
类似的还有2020年河南郑州的那位外卖骑手。他送餐途中遇到老人摔倒,二话不说停下来扶起老人,还陪着等救护车。他七岁的儿子就在电动车后座,全程看着。后来记者采访,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说:"爸爸说,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就要帮。"这位父亲没有给孩子讲过"善良""助人"这些词,但孩子已经在心里种下了善的种子。
![]()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德行的根,不是扎在说教的土壤里,而是长在日常的点滴中。你怎么对待陌生人,孩子就学会了尊重;你怎么处理错误,孩子就学会了担当;你是否言行一致,孩子就明白了什么叫诚信。
反观那些引发社会关注的负面案例。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人们发现很多成年人不懂规则、不会控制情绪,追根溯源,都是从小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德行示范。父母自己闯红灯、插队、对服务员颐指气使,却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这样的教育,就像在沙地上种树,看似栽下了,实则没有根。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这个"第一",不是时间顺序上的第一,而是影响力的第一。孩子的德行之根,百分之八十来自父母的示范,只有百分之二十来自说教。
养性之根:不是压制天性,是顺应生长
2012年伦敦奥运会,孙杨拿下两枚金牌,成为中国游泳的骄傲。但很多人不知道,孙杨小时候其实是个"问题儿童"——多动、坐不住、学习成绩一般。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父母可能会强迫他"安静下来,好好读书"。但孙杨的父母做了不同的选择:他们发现孩子在水里特别快乐、特别专注,于是送他去学游泳。正是这份对天性的尊重,成就了一个奥运冠军。
类似的故事还有"诗词才女"武亦姝。2017年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战成名,16岁的她能脱口而出2000多首古诗词。媒体采访她的父母,发现他们从不强制女儿背诗,只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对韵律敏感,他们就顺势在家里营造诗意氛围——每天晚饭后全家一起读诗,把它变成一种享受而非任务。武亦姝的成功,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
《论语》里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同,有人安静,有人好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富有想象。家庭教育的使命,不是把所有孩子都修剪成同一个形状,而是发现他们各自的"根性",然后顺势培养。
但现实中,太多父母在做"逆天性"的事。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暴露出一个现象:无数孩子被塞进补习班,不管他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只因为"别人都在学"。孩子喜欢画画,非要他学奥数;孩子内向安静,非要逼他"外向一点";孩子动手能力强,却被要求"少玩这些没用的,多做题"。这样的教育,就像把一棵松树的根,硬往竹子的生长轨道上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种子里已经藏着它将成为什么样的植物,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而不是决定它该长成什么样子。养性之根,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顺应他的天性去滋养。
养心之根:不是消除情绪,是接纳脆弱
2023年,一则新闻让无数人心痛: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跳楼身亡。事后调查发现,这个孩子成绩一直很好,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但从不允许他"示弱"——考砸了不能哭,压力大不能说,必须永远"坚强、向上"。长期的情绪压抑,最终导致了悲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9年那个感动全网的"抱抱男孩"。四川凉山的一个留守儿童,在学校打架后被老师批评,崩溃大哭。这位年轻的老师没有继续说教,而是蹲下来把孩子抱在怀里,什么也不说,就静静地抱着。五分钟后,孩子平静下来,主动说:"老师,我错了,我去道歉。"这个拥抱,比一千句道理都有用。
![]()
这就是养心。心的根扎在哪里?扎在安全感里,扎在被接纳的感受里。孩子的情绪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堵、不需要压,需要的是看见和接纳。
《礼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得,然后道尊。"这里的"严",不是严厉,而是严谨、庄重。对待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有这样的严谨——不敷衍、不否定、不嘲笑。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情绪被充分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韧性更强,更能应对挫折。反之,那些从小被要求"不许哭""要坚强""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内心往往更脆弱,因为他们学会的不是真正的坚强,而是压抑和逃避。
![]()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在比赛中失误后,她的妈妈第一时间发消息说的不是"你要加油""不能放弃",而是"妈妈爱你,无论结果如何"。这份无条件的接纳,给了谷爱凌最大的心理支撑,让她在后面的比赛中完成逆转。
养心之根,就是让孩子知道:你可以脆弱,可以难过,可以不完美,爸爸妈妈依然爱你。这份确定的爱,就是孩子心灵最深的根系。
傍晚,那个在商场哭闹的男孩,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玩具。但走出商场时,他握着妈妈的手,安静了。也许妈妈终于明白,教育不在于那一刻是否妥协,而在于日复一日,是否在养他内心的那个"根"——是非的根、天性的根、安全的根。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养出一个有根的人。有德行之根,他知道什么该坚守;有天性之根,他知道自己是谁;有心灵之根,他有力量面对世界。
这些根,不是说出来的,是父母用生活一点一点浇灌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