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让聊聊,近期爆红网络的所谓下一代国产超重型战略运输机的构想图。
首先据我了解,下面这张构想图并非出自西飞之手,也不是近期才发布的,而是出自2021年某东南地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以不管是从时效,还是从保密要求角度来说,如果非要讨论,下一代国产超重型战略运输机是不是一定会长成这个样子,说实话,我是觉得还不一定。
这个外形明显是带有一定隐身设计的
![]()
其次,相比较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了,最大起飞重量超过400吨,最大载重达120吨这两个数字,其实我反倒不怎么关心,因为美制的C-5银河,俄制的安-124鲁斯兰都是这个级别,所以说我们就算会研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了,前提是只要有需求。
所以我反倒觉得隐身,才应该是这款运输机构型的第一关键词,因为这款超重型战略运输机构型,是明显带有一定隐身化设计的。
众所周知,现役的运-20也好,伊尔-76和C-17也罢,一大设计指标就是能载着主战坦克到处跑,因此,货舱必须够宽,但也由此导致机体过短,进而带来的尾翼效率降低的问题,所以就需要采用更大的尾翼,这也就是这些现役战略运输机都采用T型尾翼的重要原因。
![]()
但是图片当中的这款新型战略运输机构型,明显采用了类似歼-20、F-22这些第五代战斗机的V型垂尾,货舱扁平化设计,扩大了机体宽度,但发动机依然还是翼吊式设计。
说实话,从隐身角度来说,这个设计已经相对保守多了。
网上所谓国产新型400吨级隐身战略运输机的四视图
![]()
反倒是此前波音和洛马提出的隐身运输机的PPT方案,明显更大胆,V型垂尾,机体扁平化,尤其是发动机并非翼吊式,而是和机体融合在一起,外观确实有点歼-36的意思。
但是不管再怎么大胆都没用,因为PPT终究只是PPT,他们基本没什么能力把这个项目落地,但是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战略运输机到底需不需要隐身?
按照我的理解,不需要,也划不来,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钱,研发任何一款主战装备都是要考虑成本的。
其实这就是学术论文,和落地项目的一大重要区别,从2021年这篇论文的摘要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主要从技术角度分析了基于BWB,也就是翼身融合概念设计出来的重型运输机。
![]()
但是得注意,这毕竟只是一篇学术讨论,学术讨论和实际落地的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考虑成本,以前多少个项目都是因为成本太高,不得不削减性能。
更别提这种超过400吨的超重型运输机的采购量,根本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就以美国空军为例,C-17的总装备量高达222架,但是他们只装备了48架C-5运输机,其实运输机的市场容量是有上限的,不仅仅是这个容量上限远不如战斗机,而且更新速度也远不如战斗机。
连美军都在2014年关闭了C-17运输机的生产线,我们还会不会,继续快速提高运-20装备量的背景下,依然投入大笔资金,研发这种超过400吨的超重型隐身战略运输机。
说实在,我是觉得这依然存在很大疑问,可能性不太大,但如果只是作为技术储备,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
第二个原因就是吨位超过400吨的超重型运输机,本身就对机场提出了严格要求,放眼整个国内,能够满足起降条件的机场,放宽一点来说,两只手乃至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我们都是这个情况了,更别说其他地区和国家了。
总结一下,如果只是作为学术论文讨论,这个构型是很优秀的,至少已经开始对隐身战略运输机进行了延伸,这也是基于隐身作为当下空中大型装备的一大趋势,本身也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唯隐身化。
就像1964年,美军就曾提出全核舰队概念,不只是航母和潜艇,连巡洋舰和驱逐舰都要实现核动力,以满足所谓的无限续航能力,最后不也放弃了,一大原因就是成本,其实讨论隐身战略运输机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光讨论技术,不讨论成本,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