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将斑驳的色彩泼成了最丰富的画卷,是因为它让清透的气息洇入了最生动的诗行。
每逢秋天,人心的烦躁就会得以稀释,取而代之的是那份难得的“清爽”和“洁净”。
这烟火人间,倘若无秋,必定是干巴和单调的。
![]()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间,聆听秋的细语,酝酿秋的情愫;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宋朝诗僧释道全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简单28个字,写出了极致美妙的意境,每读一遍都堪称是对人心的一次滋养。
秋晓
宋·释道全
飘飘枫叶草萋萋,云压天边雁阵低。
何处水村人起早,橹声摇月过桥西。
释道全,字大同,俗姓王,我国北宋诗僧,十九岁落发为僧,洛阳(今属河南)人。
释道全的诗作风格清隽自然,而在他留存于世的作品中,这首《秋晓》则最是令人称道。
一个秋日的早晨,作者路过水村,将自己眼前所见与所闻裁剪下来,乃成这首耐人寻味的《秋晓》。
![]()
诗的首句以间接的方式点明时节、扣住题目:飘飘枫叶草萋萋;枫叶飘飘落下,萋萋芳草蔓延于四周。
首句在第一时间就将秋天的美呈现出来,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考虑到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而且还考虑到了高低两个空间位置的结合。
“飘飘”一词写出了枫叶的轻盈感,也写出了枫叶的洒脱感,而在这一动态的呈现之下,我们还仿佛听到了枫叶飘落时发出的声响一样。所以,借助再寻常不过的“飘飘”一词,诗句可谓又收获到了听觉方面的效果。
“枫叶”是秋天的代名词,那么它的出现,无疑是将饱满的秋意传递与读者。当然,句中枫叶的另外一个强大作用就是为画面晕染以醒目的色彩,让画面瞬间变得亮丽而又生动。
“草萋萋”将空间转移至低处位置,使得画面拥有了鲜明的立体感。与此同时,草的色彩又与枫叶的色彩构成鲜明的对比,给予画面内容更多的丰富性。
我们接着看承句:云压天边雁阵低;云层压在天边,放眼望去,有雁阵在那里低飞。
和首句相比,承句的空间显然被无限制的放大开来,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广阔幽远的气势。
一个“压”字不但写出了“云”之多之厚的形象,也写出了天与云相互交接时的那种低沉感。
“雁阵”为宽广的画面加以特别的点缀,并通过自己本就具有的动感而使得画面充满了鲜活的力量。
“低”字看似仅在写雁阵,实则它更是在写云与天,在写云之厚天之“矮”。
不得不说,品读承句,让人的内心又多了几分来自于秋天的静谧、苍凉和疏朗感。
![]()
“何处水村人起早,橹声摇月过桥西。”;哪处水村的人起得这么早?只听见橹声缓缓传向桥西,载着月亮渐渐远去。
后两句将题目完整地点了出来,也将更加美妙的画面勾勒出来。
“何处”一词既让诗句的形式跳出“单一”感,还借助疑问的语气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通过“何处”一词我们不妨揣测一下:这片水村在秋日的早晨应该是弥漫着水气,而又加上时间太早的缘故,所以作者的视线也受到限制,故而他才会发出“何处水村人起早”的疑问吧。
“水村”带给画面的是十足的江南水乡气息,它承载着秋的凉意,显得温柔且又神秘,神秘且又安稳;它因为“人”的早起打破了宁静,也因为“人”的早起显现了灵魂。
最后一句通过“橹声”写人,手法不即不离,却让人物的形象清晰可见。
“摇月”印证了时间之早,也极为充分地彰显了画面的妙不可言之处。
天上“月”照着“橹”,“橹”载着天上月也摇着水中月,波纹层层,橹摇月碎,声到桥西……。这样的画面,带着水湿,洇着月白,它于鲜活中饱含静谧之味,更于烟火中饱含空灵之意。
那么那个摇橹的人要去干什么呢?作者没有写,他将问题留给了读者,任由我们去放飞思绪自由联想,任由诗中的余味在我们的唇齿与心脾之间愈酿愈深。
![]()
秋晓水村烟霭白,一舟摇月橹声微;读完一首,身心沉醉。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