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10月14日报道,新西兰政府宣布为连接南北岛的新一代公铁两用渡轮,选择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承建,两艘新船长度约200米,计划在2029年交付。
![]()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项目本身新西兰是和韩国签的合同,并且已经砸了超过6亿纽币,相当于3亿多美元。
也就是说,新西兰方面硬是拼着6亿多纽币的沉没成本,与韩国造船厂一拍两散,然后把订单交给了中国企业。
![]()
新西兰方面强调,自己的这个操作,很务实,很聪明,可以为纳税人节省数十亿。口风自信,甚至带着几分自豪与骄傲,一副赚大了的样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6个多亿打了水漂还要宣传一波,亏钱都能亏得这么硬气呢?
这事儿得从新西兰的iRex项目说起。本来这项目立项时预算不算高,可架不住后续设计不断加码。
![]()
一开始新西兰是和韩国造船厂签的合同,船价在文本里写得明明白白,可随着新西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韩国那边的成本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
偏偏这时候新西兰政局换档,新政府一翻开账本就傻了眼——哪是什么超支问题,根本就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要是接着推进,无异于明知是个无底洞还要往里面跳,之前负责的政客已经把项目搅成这样,新政府再硬扛,将来翻车了算谁的?
所以最干脆的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把整个项目砍掉重来。可已经花出去的6亿多纽币(相当于3亿多美元)不能不认账,毕竟合同签了不少,成本也实实在在发生了,只能认栽。
![]()
但项目总不能不搞啊,连接南北岛的渡轮是刚需,而且平白扔了几个亿也得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时候中国就成了最优解——不仅能彻底摆脱和韩国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还能把浪费6亿包装成"节省数十亿"的政绩,简直是一举两得。
新西兰敢这么硬气,说白了还是中企给的底气足。现在全球造船业的格局早就变了,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造小船的国家了。
![]()
2023年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全都是世界第一。
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接近60%,这种产业规模和集中度,带来的就是成本控制和交付效率的绝对优势。反观西方阵营国家,要么排期排到好几年后,要么价格高得离谱,要么制造效率低下,真要等他们交货,新西兰南北岛的居民怕是都得改走水路游泳了。
![]()
而接手这个订单的广船国际,更是中国造船业的佼佼者。
新西兰要的公铁两用渡轮,对广船国际来说根本不是难事。中国造船业现在的优势就是全产业链可控,从设计到建造再到配套,所有环节都能自己搞定,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
不像有些国家,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掉链子。广船国际建造的船舶还特别注重绿色环保,像低压SCR脱硝系统、U型废气洗涤塔这些设备都是标配,能满足最严格的国际排放标准,这对注重环保的新西兰来说,无疑是个大加分项。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交付能力。之前广船国际为MSC地中海航运集团建造16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时,通过精细化管理,把原本计划的LNG加注时间缩短了24小时,还同步完成了多项设备调试,这种效率在国际造船业都是数一数二的。
新西兰之前被韩国船厂的拖延和超支搞怕了,碰到中国这种"签了协议就等着收货"的靠谱合作伙伴,自然是如获至宝。毕竟对国家级项目来说,确定性比什么都重要,谁也不想在自己执政期间出幺蛾子。
最耐人寻味的是,新西兰可是五眼联盟成员,西方最核心的小圈子里的一员。
![]()
过去几年,脱钩断链、去风险化、去中国化的论调喊得震天响,可真到了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西方国家还是得老老实实来找中国。
新西兰这次不仅把订单转给中国,还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多聪明、多务实,说白了就是用实际行动打了那些意识形态挂帅者的脸——去中国化?那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
其实这事儿背后反映的是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大型基础设施和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靠谱选项"。
就拿造船业来说,中国不仅有规模优势,技术实力也早已今非昔比。而且中国企业还特别擅长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之前给地中海航运集团造的客滚船,从首制船到2号船就把客舱数量从298间增至492间,载客量提升近20%,这种灵活度正是国际客户最看重的。
新西兰的选择也给其他西方国家带了个好头。连五眼联盟这种政治上最亲美的集团成员都能抛开意识形态,高调把订单转给中国,其他国家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
毕竟国家采购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性价比、交付能力和项目确定性这些硬指标上。中国造船业能在全球市场拿下半壁江山,靠的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实打实的实力。2023年全球新接订单量中国占了66.6%,这就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现在再回头看新西兰放弃的那6亿纽币,与其说是损失,不如说是及时止损的"学费"。如果继续跟韩国船厂耗下去,恐怕不是再花6亿的问题,而是几十个亿都填不满那个窟窿。
新政府快刀斩乱麻转投中国,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赚足了务实的名声,难怪他们会觉得这是个"赚大了"的买卖。
![]()
说到底,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早就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中国制造业用几十年时间从追赶到超越,靠的就是对质量的执着、对效率的追求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新西兰的这次订单转移,不过是全球产业趋势的一个缩影——谁能提供又快又好又省钱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那些还抱着"去中国化"幻想的国家,早晚也会像新西兰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毕竟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意识形态的偏见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资料;
韩企造船烂尾后,新西兰选择中国船厂:我们对中企能力有信——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