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日报》警方红绿灯专版
刊发文章
《破解校园周边道路“潮汐困局”
常熟交警守护学生平安路》
![]()
校园周边接送学车流与通勤车流交织叠加,“潮汐式拥堵”“停车难”“人车混行”等现象尤其凸显,不仅影响日常出行,而且潜藏安全隐患。为破解这一季节性难题,常熟交警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多元共治”为核心,联动学校、虞城交管志愿者协会、属地派出所、综合执法局等多方力量,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发动社会共治、强化警校联动、加强执法管理等一系列综合举措,多维度精准发力,为学生筑牢校园周边安全畅通的出行防线。
![]()
优化交通组织
以“空间重构”破解拥堵痛点
常熟交警坚持“一校一策”,以琴川街道琴湖小学为例,通过精细划分交通功能区、深度挖掘停车资源,从空间维度有效破解“车多路窄”的突出矛盾,切实保障师生出行顺畅。
![]()
增设临时非机动车位:针对晚高峰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机动车道的问题,在校园周边机动车道临时划定非机动车专属停车区域,引导车辆离路停放,有效释放主线通行空间,缓解车流拥堵。改造机动车停车位:将校门口天池路原有的45度斜向停车位全部改造为平行式(侧方)停车位,减少车辆进出车位时对主线车流的干扰,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挖掘周边停车潜力:为解决天池路停车资源不足的问题,常熟交警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允许接送学生车辆在放学时段于邻近的富春江路实行单排顺向临时停放,通过“错区域分流”,疏解停车压力。
发动社会共治
以“志愿力量”弥补警力缺口
面对上下学高峰时段警力紧张的现状,常熟交警积极激活社会力量,构建“专业警力+志愿队伍”联动管理新模式。
![]()
组建多元志愿者队伍:积极发动学校教师、虞城交管志愿者协会会员及学生家长组成交通志愿者队伍,形成“家校社”三方参与的共治格局,为校园周边交通管理注入新动能。开展专业岗前培训:民警通过“送教上门”,围绕交通安全知识、路面执勤注意事项、基本交通手势指挥等内容开展培训,确保志愿者具备专业服务能力,既保障自身安全,也能高效协助管理。参与高峰时段执勤:在早晚高峰时段,安排经过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在校园周边关键点位上岗,参与秩序维护、劝导提醒,增强路面管理力量,让交通疏导更及时、更细致,守护师生平安通行。
强化警校联动
以“教育引导”筑牢安全意识
常熟交警将“安全教育”与“精准劝导”深度融合,通过警校联动从源头提升学生与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
![]()
精准劝导违法行为:针对安全头盔佩戴率等问题,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开学前发放《告家长书》明确安全要求,开学后安排教师、学生代表在校门口对头盔佩戴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开展友善劝导,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固化交通安全宣传阵地:推动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通过“开学第一课”、交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演练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家长群等渠道,定期推送交通法规与安全提示,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加强执法管理
以“刚性约束”巩固整治成效
在“疏堵结合”的基础上,常熟交警通过“固定值守+联合执法”双措并举,以刚性管理保障治理成果不反弹。
![]()
固化高峰警力值守:早晚高峰时段,安排专门警力在校园周边重点路口、路段定岗值守,实时指挥疏导车流,及时处置违停、加塞等突发情况,确保道路通行有序。开展部门联合整治:联合综合执法局、属地等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晚高峰时段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进行集中清理,杜绝“摊点堵路”现象,净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为师生出行扫清障碍,切实提升校园周边道路通行效率。
![]()
校园周边的“潮汐困局”,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空间优化、执法管控”的精准施策,更离不开“多元联动、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接下来,常熟交警将持续深化多元共治模式,动态调整治理策略,细化交通保障举措,让校园周边的道路成为“平安路”“放心路”,全力护航学生上下学安全。
往期内容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