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文共 2999 字,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置顶推荐:
文/刘胜军
近日,《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尹艳林谈及了诸多有关经济的重大问题,其观点笔者深表赞同。
尹艳林是资深经济智囊,1990-2005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工作,2005-2017年任职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期参与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
![]()
在中国经济的诸多挑战中,房地产是最深关注的议题之一。房地产影响面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稳定房地产,对当前稳经济至关重要。
稳经济仍需发力
自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国经济信心面大为改善,在资本市场反映尤为明显()。但是,经济修复进程依然存在相当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尹艳林认为:
——尽管上半年GDP增长达5.3%,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增长韧性,但受物价持续低迷的影响,名义增长率仍未达预期。名义增长率低于实际增长率,微观主体的感受就不太好。当前投资、消费增速放缓,失业率回升,房地产市场企稳难度加大,这些都反映出宏观经济仍处于比较“紧”的态势。因此,我建议宏观政策要加力。我们有政策储备箱,且在不断研究、补充新政策工具,宏观政策加力的空间是有的,只是看在什么时点下决心。可能会将更多“子弹”留给明年——毕竟明年是“十五五”的开局之年。
![]()
去年以来,中央推出了地方债务置换、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措施。尹艳林指出:
——如果去年把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的财政资金用于投资,可能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会更好一点。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解决的是流动性问题,虽然减轻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延长了还债期限,但减轻幅度并不大,也就6000亿元左右的利息负担。当然,置换地方债务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投资意愿、提升投资能力。
——去年以来的“两新”政策(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起到了提振需求的作用,但现在“两新”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降低。一些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政策也有所减少,因为消费券需要地方财政支撑,以旧换新也不可能一直持续、扩围()。
先要稳住房地产
如何进一步稳经济?有人建议促消费,有人呼吁继续大搞投资。尹艳林提出:
——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推动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至少有两个点可以抓:一是推进城镇化,尤其要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一过程中能带动大量投资和消费;二是稳定房地产市场。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是主要拖累项——要提振投资,需要先稳住房地产投资。同时,房地产也是能极大带动消费的产业,理应成为投资和消费的重要结合点()。
——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仅稳定资本市场还不够。个人认为,稳定楼市的必要性可能要更显著。房地产对投资、消费的带动效应更强、更直接,对改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修复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作用也更有效、更直接。提振需求需要一个突破口,稳定房地产市场可能就是这个突破口。
——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要更紧迫一点,目前“消费—收入”负循环的影响已更显著,这会进一步影响购房能力,进而抑制消费意愿。在这一点上,一些经济学研究者的观点可能要更实际一点。中国民众在房地产领域的高资产配置,是长期理性的选择,不能简单认为是“配置比例过高”。
![]()
稳地产目前力度不足
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多次出台刺激房地产的措施,包括降息、降首付、取消限购等。但尹艳林认为:
——目前房地产政策的力度是不够的。“9·24”政策带来的改善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体性的,且政策效用已经逐渐释放。
![]()
——方法主要是思路上的调整。中央已经明确判断“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市场已从过去的“需求过热”转向“需求不足”。
![]()
理性对待房地产
房地产前些年的确存在显著泡沫,日本当年的房地产崩盘教训更令人警惕。但是,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居民财富核心载体,需要理性看待。尹艳林指出:
——我们需要对房地产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房地产当然不允许投机,但它应该是家庭重要的资产配置,房地产所具有的金融属性也不应该被忽视。——2021年,房地产行业处于顶峰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大约是18亿平方米,现在已降至8亿至9亿平方米。但9亿平方米并非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常态。之所以这么低,有几个短期因素影响:一是收入增长放缓,导致支付能力下降,抑制了部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二是房价预期走弱,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未及时调整,让一部分投资性需求走弱。实际上,即便考虑到抑制投机性购房、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中国商品房年销售面积也应在10亿平方米以上。
![]()
湖北宜昌
期待房地产新模式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针对房地产领域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随着恒大的倒塌,以前的“高周转、高库存、高杠杆”的“三高”模式已不复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新模式?如何走向新模式?尹艳林指出:
——我个人认为,新模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行政力量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这些年,房地产市场是行政干预色彩较浓的领域。新发展模式要厘清房地产市场中政府和市场的角色,这是困扰当前房地产市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总体上,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属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不是独立于这个体制之外的,整体仍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而非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当然要加强住房保障,但不会主要由政府提供住房。
——从市场体制建设角度看,目前房地产市场监管的一些思路反而是和“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矛盾的。比如,各城市分割的属地监管模式,就和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要求不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让要素更充分地流动。在各项行政干预中,户籍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格外值得关注,要进一步让房地产与户籍脱钩,特别是调整少数超大城市的住房政策。
——随着房地产新模式的构建,我们有能力更好地抑制投机行为(例如通过税收工具),让其正常的投资属性得到体现()。
稳地产还有哪些高招?
自从去年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以来,有关政策出了不少,但房地产至今依然跌跌不休。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尹艳林认为:
——通过政府大规模收储稳房价,难度较大。第一是买不过来,资金需求量太大;第二是不好操作,要谈拢价格难度非常大。
——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降准降息,降低购房成本;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要加快取消房地产市场的各类政策限制,推动房地产尽快“止跌”,发挥带动扩散效应。
——相应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工具箱,就应该从“抑制房价上涨”转变为“支持房价上涨”的工具箱。但从现实情况看,工具箱中“抑制工具”较多,“支持工具”较少,即使有部分政策工具,也多以“减少限制”为主。房地产调控思路要尽快完成方向性的调整。如果大家都预期“房价只能跌、不能涨”,预期就会自我强化,进而加大稳房价的难度,“止跌”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
城市化会催生大量房地产需求
针对短期内房地产空置率高的现状,提升城市化率是破解房地产难题的根本出路。尹艳林指出:
![]()
——目前主要的就业机会还是集中在城市,城市的生活环境对年轻人仍有吸引力。从微观角度看,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轻人还是会从农村向城市汇集、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以前我们觉得城镇化率到70%就差不多了,但现在看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城镇化率完全可能突破70%这条线,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有波折,但城镇化的趋势还在进行中。只要有城镇化,经济发展就有动力:城市建设会带动各类产业(尤其传统产业)发展,目前传统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依然保持在80%左右;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城镇化的持续推进。
![]()
——要推动城镇化发展,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保障农民在农村的各项权益(如土地、宅基地等),最好能建立“农村权益与进城落户相互促进”的机制,让农村权益成为农民进城的“原始积累”与资金保障;二是进一步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与常住人口挂钩。这方面300万以下常住人口的城市都有政策要求了,做得也比较好。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作用最大、吸引力最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如果这些改革到位,城镇化持续推进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动力。
![]()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佛山市经济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长江国际商会首席专家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人大·中欧·华东师大校友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