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幅描绘四季美景的古画,为什么会让人读出叹息?刘松年的这幅作品表面诗意盎然,却藏着南宋园林背后的无奈,引人深思。
刘松年出生在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左右,那时候是1155年,地点就是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他家靠近清波门,所以人称暗门刘。他从小接触绘画,因为父亲刘清在画院当待诏,家里就有不少画具和绢本。他早年跟着父亲学基本技法,练习线条和颜色调配,常常去西湖边看景,记下树木和水面的样子。这让他对江南山水特别熟悉,后来成为他作品的基础。
![]()
进了淳熙年间,大概1174到1189年,刘松年进入画院当学生。他的老师是张敦礼,张敦礼是李唐的弟子,所以刘松年学到不少斧劈皴的用法。他每天在画室里练笔,从早上到晚上,反复画山石纹理,确保线条硬朗却不生涩。那时候画院要求严格,他参与一些集体作画,帮着填颜色和加细节,逐步适应宫廷风格。
绍熙年间,从1190到1194年,刘松年升为待诏。这时候他开始独立接任务,画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他用笔先淡墨打底,再加深层次,人物衣纹画得流畅有力。他画了《中兴四将图》,里面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的形象很传神,这幅画表达了对抗金英雄的敬佩,也反映出他关心国家事。
到宁宗时期,1195到1224年,刘松年继续在画院工作。他进献过《耕织图》,皇帝赏了金带。他指导后辈,教他们怎么融合李唐的刚劲和董源的柔和。他还画了《罗汉图》和《天女献花图》,这些作品人物表情自然,背景山石用小斧劈皴,显得苍劲。作为南宋四家之一,他和李唐、马远、夏圭齐名,擅长山水、人物、界画,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高,被评为画院顶尖。
![]()
刘松年一生多在宫廷服务,跨越三朝皇帝。他的画风精致,影响了后来的马远和夏圭。他住在西湖边,经常外出观察季节变化,带纸笔记录园林布局。这让他在画中融入真实生活感。
![]()
刘松年画《四景山水图》,这幅绢本设色长卷现藏在北京故宫,长约276厘米,高40厘米,分春夏秋冬四段。以西湖边庄园为中心,展现贵族日常,但透出对封闭生活的叹息。技法上用界画处理建筑,线条工整,小斧劈皴画山石,色彩淡雅,对比鲜明。主人总在园林内,与远山隔绝,象征南宋贵族脱离现实。他画过《便桥会盟图》,表达抗金意愿,对偏安局面不满,这渗入本作。
![]()
春段画湖岸,杨柳葱翠,桃李花开。仆从牵马小径走,木桥上仆役提篮。入口三人忙碌,一人脱鞋,两人整理箱子,箱内笔墨纸砚和点心。近山斧劈纹理粗,远山淡墨雾笼罩,水岸湿润。主人外出归来,却退回园林,避免广阔世界。
![]()
夏段焦点凉亭,山石三角遮庄园,只露一角示规模大。主人坐椅,目光投湖。仕女站旁扇风。树荫盖亭,观赏石旁花树开花。石桥伸湖台,荷叶浓淡。远山蜿蜒,左侧实右侧空。建筑界画线直,庄园仅两人,其他仆役不见,突出孤寂清凉。主人不动,逃避外部燥热,园林成避世处。
秋段右移庄园角,山石树木围建筑。主人中堂坐书案,手托腮,眼望湖。案书未动,砚墨干。仆人桥头舀水,水桶倾。水鸟掠湖。山石叠层,树叶落。小径连桥,树疏枝裸。远山渐淡,线条荒凉。水岸湿意,湖反射秋光。一切井然空虚,远山雾中象征遗忘河山,贵族颓唐露。
![]()
冬段雪覆地,三松枝浓雪压弯。主人伞下骑马,随从牵引。远山白茫,树点出。湖水荡纹未冰。竹叶弯,侍女掀帘探。屋后树秃枝静。松树居中主角,园林封闭,主人赏雪限此,忽略外部。整卷围栏湖水阻,贵族沉迷闲逸,动作单一,仆忙衬空虚。刘借景叹园林束缚,山水人为,非自然。
![]()
南宋绘画从北宋全景转小景,反映偏安后的审美。刘松年这幅图不只闲适,还藏对贵族安于现状的批评。园林虽美,却如牢笼,主人四季活动局限,远山模糊,暗示失土未收。技法继承李唐,但融入个人观察,预示元代风格。
![]()
刘松年在宁宗后期继续画院工作,画了《醉僧图》,僧人摇晃,酒壶倾。还画《风雪运粮图》,士兵推车雪中前行。他的山水风格被元明诗人题咏,如邓文原写绿柳疏花云峦倒影。
他保持关注民间,作品中常有生活细节。晚年仍在杭州,讨论构图,交换草稿。影响扩展到日本绘画,技法传入海外。也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建筑师看画中楼阁比例。
大约1224年后,刘松年去世,享年约70岁。他的遗作在南宋绘画史上占位,影响明代院体和浙派。
![]()
这幅画的叹息,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解读,或许还能聊聊南宋其他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