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1998年2月,波拉尼奥在Quimer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几点建议》的简短文章,一开头他便写道:
1)短篇小说永远不要写完一篇再写另一篇,如果一篇接一篇地写,坦率地讲,就会写来写去都是同一篇小说,一直到死。2)最好的做法是三篇接三篇地写,或五篇接五篇地写;如果自感精力充沛,还可以九篇接九篇地写,十五篇接十五篇地写。3)当心:两篇接两篇地写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它同一篇接一篇地写一样危险,而且这中间还隐藏着那种爱情里难以应付的镜像游戏,会产生忧郁的倒影。
波拉尼奥自己是这样写短篇的吗?是的!在读过《深渊边缘》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清晰笃定的结论。而这几条写作建议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波拉尼奥笔下的故事总是彼此纠缠、互为回声。
《深渊边缘》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滕威、陈烨华 译
21篇短篇小说,
解锁波拉尼奥创作黄金期的多样叙事探索
《深渊边缘》收录了波拉尼奥1998至2003年间创作的21篇作品。其中,17篇来自他去世后由其好友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整理编纂的遗稿集《邪恶的秘密》(El Secreto del Mal),4篇来自他生前亲自编定但在其去世后才出版的短篇与随笔集《令人难以忍受的高乔人》(El gaucho insufrible)。《深渊边缘》将两部文集中的虚构篇目整合在一起,并依照创作时间重新排序,集中呈现波拉尼奥在其创作力最旺盛的5年中所做的种种叙事探索。
从决心逃离城市的律师、因撰写罪案报道而越来越惶恐的记者,到视抄袭者为知音的作家,还有波拉尼奥笔下唯一的非人类主人公耗子警察佩佩,以及在多个故事中现身的作者本人的化身贝拉诺及其好友利马……共同构成了这部风格多变、充满张力与悬念的短篇小说集。
![]()
![]()
左:《邪恶的秘密》
右:《令人难以忍受的高乔人》
《深渊边缘》这一书名来自第一篇小说《山中老人》。故事围绕年轻的贝拉诺与利马在墨西哥城的生活展开,他们联名在杂志上写诗,带领一群目空一切的诗人挑战权威,文中反复提到“他们的生活游走于深渊边缘,尽管自己浑然不觉”,而这既是波拉尼奥与同辈诗人青春岁月的缩影,也是《深渊边缘》中诸多人物——乃至波拉尼奥其他长篇或短篇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写作者与漂泊者——共同的命运写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有关波拉尼奥文学精神的隐喻,在为罗慕洛·加列戈斯奖颁奖典礼准备的讲演稿中,他提到好的作家要“能够置身于黑暗之中,纵身跃入一片空无,明白文学从根本上讲是一门危险的行当;能够奔跑在悬崖的边缘,一边是无底的深渊,另一边是挚爱之人的面庞”。
![]()
1970年代波拉尼奥与好友们的合影
与《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重返暗夜》相比,《深渊边缘》的题材更广阔,视角和叙事手法也更加多样。当然,作为遗稿集,不可否认,有些故事明显并未写完,如果波拉尼奥仍在世,它们或许会被继续打磨,或许会被彻底舍弃。
![]()
Q版波拉尼奥~
比如《邪恶的秘密》,讲述一位身在巴黎的美国记者,一天夜里接到一通陌生人打来的电话,但就在记者终于与陌生人见面,请对方开始讲述时,故事戛然而止。
篇幅更短的《达妮埃拉》和《混乱时期》也是如此,都在故事看似要开始时结束,前者是一位老妇人陷入对自己少年往事的回忆,后者是作家贝拉诺听说儿子在柏林失踪,遂决定动身去寻找。这些灵感的碎片让我们得以窥见波拉尼奥笔下那些仍在生成、仍在试探、仍在深渊边缘徘徊的时刻。
![]()
《深渊边缘》内文
不过,更多的时候,未完成的片段与无结局的完整作品之间的界线似乎并不分明,如《隔壁房间》,讲述“我”参加了一场疯子的聚会,被一个陌生人用枪抵住头,“我”闭上眼睛想起了二十多岁时在危地马拉的一家旅馆里听到的故事,恐惧感就这样悬停在此刻。
让叙事定格在不确定之处或说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似乎也是波拉尼奥的有意追求,如他在《邪恶的秘密》一篇开头所写:“这篇小说非常简单,尽管它原本可能非常复杂。而且,它并未完结,因为这类故事都没有结尾。”他在文学方面颇信赖的好友埃切维里亚也曾表示:“波拉尼奥越来越激进地实践着我们一直提的所谓‘未完结诗学’……可以说,恐怖突然闯入造成了故事的戛然而止,或许恰恰相反,正是故事的戛然而止让读者看到了恐怖的迫近。”
“我的生活,我是说每一天的、日复一日的生活,是持续不断的战栗”
在另一条线索上,《深渊边缘》里的诸多篇章,也或直接或间接地映照出了波拉尼奥的真实生活轨迹。
他十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墨西哥,全部的青春岁月几乎都是在动荡不安的革命浪潮中度过的。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运动,他们阅读、写诗、游荡、出版刊物、去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讲座现场捣乱……自己就像一首首燃烧的诗。到了1977年,波拉尼奥告别了“现实以下主义”的朋友们,独自去往欧洲,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后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定居、结婚直到去世。
![]()
波拉尼奥与妻儿
写于2000年的《好景社区》一篇即重现了他随父母迁居墨西哥的少年时光,《我不会阅读》写的是90年代末他带着妻儿重返智利的琐事,《乌利塞斯之死》动情地讲述了已是知名作家的贝拉诺,重返墨西哥城寻找好友利马踪迹的故事。漂泊、寻觅与失落,成为这些故事的底色。当然,这种自我回响在波拉尼奥的作品中并不罕见,莫言曾说:“罗贝托·波拉尼奥是一位把自我和想象中的我当成主要素材的天才作家,他浑浊,但气势磅礴,如同亚马孙河。”
此外,《深渊边缘》也展现了波拉尼奥与文学传统和作家群像的持续对话。《索多玛的学者》讽刺奈保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尴尬处境,《迷宫》借一张真实存在的照片编织起八位法国左翼作家的命运,《耗子警察》的主人公是卡夫卡小说《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中女歌手约瑟芬的侄子,而《令人难以忍受的高乔人》的灵感则来自博尔赫斯的《南方》。文学与现实在这些篇章中交错,既温柔又犀利,既幽默又荒诞。
《深渊边缘》内外封面展示
《纽约客》曾称赞波拉尼奥的短篇故事写出了长篇小说的气势,也有读者形容阅读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就像在一个昏暗的酒吧里,听一位漂泊半生的朋友低声讲述往事。《深渊边缘》亦是如此,它并非一部风格统一、完美无缺的短篇集,或许也并非走进波拉尼奥文学宇宙的入门首选,但对于熟悉、喜爱他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里藏着无数的暗格与彩蛋,它邀请我们进入一场惊喜与遗憾交织、无视一切规则的创作冒险。
《深渊边缘》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滕威、陈烨华 译
⚪ 《2666》作者波拉尼奥短篇小说遗作
⚪ 未竟的谜题,尖刻的幽默,迷人的危险,梦与现实交错的奇想
⚪ 我的生活,我是说每一天的、日复一日的生活,是持续不断的战栗
⚪ 戴锦华、止庵、余华、毕飞宇、格非、张悦然、班宇挚爱的作家
⚪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一位把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当成主要素材的天才作家,他浑浊,但气势磅礴,如同亚马孙河。——莫言
⚪ 波拉尼奥高高地翱翔于很多拉美年轻作家之上……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翱翔于他那个时代的人和追随者之上。——《纽约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