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在发布会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雷军,如今正品尝着营销反噬的苦涩。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2025年5月,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如此写道。但他可能没有料到,更艰难的时刻还在后面。
2025年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在超速行驶中发生碰撞事故,车辆翻滚起火,驾驶员邓某某被困身亡。现场视频显示,多名救援路人尝试徒手或使用工具打开车门均未成功。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直播间遭遇负面言论刷屏,甚至有主播遭到人身攻击。至10月14日,抖音上仅剩一家小米汽车门店仍在直播。
雷军的抖音账号半个月内掉粉30万,仅最近两天就损失超过6万粉丝。
![]()
一、营销神话:PPT造车的成功法则
雷军深谙营销之道。他曾凭借“比一元硬币还薄”的笔记本电脑宣传一鸣惊人,虽然实际对比时硬币是竖起来的。
这种营销智慧在汽车领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创下6分46秒874的圈速,击败价格数倍的保时捷Taycan Turbo GT和特斯拉Model S Plaid。
雷军为小米SU7 Ultra精心打造了“性能”、“性价比”和“年轻化”三大标签,将其包装成“年轻人的第一辆超跑”。
“轮轴比”概念的创造是小米营销的又一杰作。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实现了“完美的3倍轮轴比”,并展示了一幅直观的PPT。
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后来公开指出,“轮轴比”并非传统汽车理论中的概念,且根据小米官方数据计算,实际数值应接近4倍而非3倍。
然而,这个简单易记的“3倍”数字已随着宣传深入人心。
![]()
二、信任裂痕:性能承诺与现实落差
危机最先来自一起严重事故。今年3月底,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发生车祸,导致三名女大学生死亡。该事件引发舆论对车企智驾技术的大讨论,并促使公安部和工信部加强监管。
事后,小米官方已将“智驾”字样改为“辅助驾驶”。
五月,小米SU7 Ultra又因两项争议深夜致歉。首先是“排位模式”解锁——小米更新车机版本,对车辆动力输出进行限制,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
不少车主感到愤怒,他们购买该车就是冲着高马力去的。
更严重的争议是关于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选装件。有博主通过实验发现,小米SU7 Ultra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散热效果不明显。
有车主亲自拆解前机盖,发现所谓的“双风道”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小米汽车后来承认,该设计主要是“复刻原型车外造型”,同时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对于不满意的车主,小米提供限时改回铝制前舱盖或赠送2万积分的方案。但一些车主并不买账——2万积分仅价值约2000元,与4.2万元的选装费差距巨大。
![]()
三、危机加剧:安全事故与公关失误
成都事故发生后,公众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车门为何打不开? 小米宣传的“电池向下防爆技术”到底有没有起作用?
现场救援视频显示,半隐藏门把手在碰撞后断电“卡死”,机械备份被车身变形压住。外部救援者“拳打脚踢”,无法建立有效力点,只能等待消防人员用液压钳破拆。
然而,与今年3月份发生的安徽高速SU7智驾事故不同,小米汽车官方在此次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要小很多,因为事故的直接诱因是酒后驾驶和超速。
但小米的公关反应却加剧了危机。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与雷军均未就事故做出回应或发布声明。
相反,雷军仍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小米YU7的紫水晶车色、新疆风景照和嫩芽黄车色。
对此,网友纷纷质疑:“都这个时候了,还坚持宣传产品,就不能暂停一下么?”
更引人关注的是,雷军悄悄把微博评论设置为“关注100天才能留言”。这波操作被网友称为“百日维新防真相”,有老米粉痛心疾首地说:“以前说‘和用户交朋友’,现在朋友提意见,直接把嘴堵上了?”
![]()
四、代价惨重:市场信心的快速流失
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一系列风波作出了反应。10月13日,小米集团港股开盘后直线跳水,盘中一度跌超7%,收跌5.71%。
事故视频冲上热搜,“隐藏门把手成生死盲区”迅速发酵。有分析认为,同类设计或遭监管强制召回。
消费者的信心也在动摇。据报道,数百名SU7 Ultra准车主要求无损退车。在一个维权群中,要求无损退车的SU7 Ultra准车主人数已超过300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维权车主中43%都是老米粉。他们当初买车靠的是情怀,现在维权也是因为情怀碎了。
有律师指出,“若小米汽车真的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车主可以针对前舱盖主张‘退一赔三’”。
![]()
五、深层危机:营销DNA与安全责任的碰撞
小米汽车面临的不仅是几次孤立的事件,而是其营销DNA与汽车行业安全责任的本质冲突。
汽车不是手机,不能“迭代试错”;安全不是营销,不能“文字游戏”。在手机领域,夸大宣传可能最多导致死机重启;但在汽车领域,却关乎生命安全。
小米从一家“为发烧而生”的公司,走到今天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品牌,却一步步走下来,靠的不是扎实品控、透明沟通,而是越来越精巧的“文字游戏”。
小米的“小字文化”愈发受到质疑。宣传海报上大字写着“逆光之王”,但右下角小字却标示这是“产品设计目标”。
另一张海报宣传“百米加速1.98秒”,底下小字却悄悄补充:“0-100km/h加速不包含起步时间”。
这种 “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模式,从手机业务延续到了汽车领域。
然而,汽车行业与电子产品有着本质不同。当一辆车在事故后门打不开、火灭不了、接连爆炸,消费者要的不是“我们正在调查”,而是“我们有没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
回望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刚刚上市时,曾以2小时突破1万台大定的成绩引发行业震动。如今,不过半年多时间,同一款车却陷入了退车风波。
雷军曾说:“我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如今,那个曾在发布会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雷军,如今正品尝着营销反噬的苦涩。
从“雷布斯”到网友口中的“雷不退”,从“营销神话”到“信任危机”,小米汽车的经历仿佛一个寓言:营销可以让你快速到达巅峰,但只有诚信才能让你留在那里。
![]()
免责声明: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讲述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作者对于雷军先生本人还是十分敬佩的!衷心祝愿雷军先生能够早日摆脱困境,带领小米集团再创辉煌!烦酌请小米法务明鉴。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