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五年分期贷款,车价能优惠两万”“高息高反,办的贷款越多优惠的车价越多,最终车价还是便宜”……这些诱人的购车贷款条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远超预期的还款金额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令车主们始料未及。
案例1——
购车遇“阴阳合同”与“空白页签名”,投诉后发现4S店系假冒
蒋先生告诉记者,2025年4月,他在四川泸州古蔺县广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贷款购买了一辆大众途岳新锐。
![]()
“这家4S店是我路过时偶然看见的,门头上挂着一个很大的‘上汽大众’招牌,并且称只要贷款就有很大的优惠。”蒋先生回忆,销售报价裸车价9.9万元,落地约12万元,承诺月供1900多元,并引导他在手机空白页面上签署了电子合同,“他甚至用手机帮我签好了字,最后我只做了扫脸。”然而等提车后,首期还款账单却显示月供为2440.82元,与申请单上显示的月供1900元明显不符。
![]()
蒋先生之后又了解到,他在贷款过程中签了两份不同的合同。认为受到欺骗,他向上汽公司投诉此事。8月12日,上汽公司回复称,贷款利率是涉事4S店工作人员承诺,与上汽无关,且涉事4S店并非上汽公司的下属企业,建议向当地市监局投诉。当日,他向当地市监局投诉此事。
蒋先生说,到了8月25日,当地市监局介入后摘掉了涉事4S店的大众招牌,但未介入自己的贷款困局。
案例2——
“高息高反”承诺可优惠,落地价却远超预期
2025年9月6日,河北石家庄的李先生在河北冀中合力汽车销售维修有限公司购买一辆大众帕萨特,“贷款过程中,该4S店销售给我说现在有优惠,且可参与高息高返,即我贷的越多返的越多,最终都会给我优惠到车价里,最终我每月还款仅为2100多元。”李先生向记者回忆。
记者看到,双方于当日签订的合同显示,李先生首付20400元,贷款129000元,发票价格为149400元。
![]()
“本来我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结果还款时却发现销售给我说的所谓2100多元的还款仅是首年的车贷,而我还得还一笔‘精品贷’,且这两项贷款每年递增。”李先生的还款计划显示,其每月还款均为车贷和精品贷组成,第一年两项贷款合计月供每期2384.19元,第二年2600.56元,第三年2837.46元,第四年3098.05元,第五年3384.7元。
“承诺贷款可优惠,结果我总计要还17万多,比我预期的还款多出了近5万。”李先生说,他对此难以接受,已向上汽金融多次投诉此事,但得到的回复均是:以签订的合同为准。
案例3——
承诺“五厘息”合同却“十一厘息”,高息劝退买家后定金难退
在广东东莞工作的温先生也有类似遭遇。2025年7月,他在东莞仁达汽车有限公司购车时,销售称五年贷款可享优惠,且利息仅“5厘”。但当他准备签署贷款合同时,却发现大众金融提供的合同写明“综合基本年化利率为11.7%”,优惠后仍高达11.0453%,比当日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高出了8.0453%。
![]()
难以接受的温先生选择退车,但2万元定金却难以退回。面对温先生的要求,4S店方面表示,从未承诺过5厘利息,并指出合同已写明月供金额,且是温先生自己签了字。因此无法支持温先生的退车诉求,要不然同意合同以贷款买车,要不然加价2万元后全款买车。
9月29日,双方经多次协商后,4S店回复温先生称,可优惠至每月利息5厘,即每个月还500元的利息,对此温先生未予回应。
案例4——
征信不佳可转向“融资租赁”,车辆以“回租”形式使用
7月18日,广东东莞的许先生在一汽大众长安总店贷款购买了一辆大众探岳L330汽车,因征信有瑕疵,在销售推荐下,他办理了“融资租赁”。合同明确,车辆所有权先归属金融公司,他以“回租”形式使用,待全部款项还清后即可过户。
“融资租赁合同上承诺,全包落地价为17.6万元,但在贷款合同中却显示价格为19.6万元。对此我很是不解,销售却告诉我说,这两万元是其为完成金融贷款任务加进去的,并不需要我给。但后来我才知道,这笔钱只是不需要我首付给,而是作为贷款每月还款。”许先生说,此外,贷款合同还规定若前三年提前还款,需将已付利息作为违约金。
许先生告诉记者,他向一汽金融多次投诉后,一汽金融做出了贷款减免,他随即选择提前结清,但已蒙受损失。
>>记者走访——
大众4S店“力推”五年贷,实为金融公司返点驱动
10月15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通过上汽大众直连中心了解到,目前各厂商正主推五年分期免息活动。同日,记者走访陕西西安两家大众4S店,有内部人士侧面透露,各大金融公司给4S店下达了贷款任务,尤其是五年期贷款。“成功办下一笔五年贷款,金融公司会给4S店高额返点,返点的一部分会以‘优惠车价’的形式返还给消费者。”这解释了为何销售会不遗余力地引导客户办理长期贷款。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上汽金融、大众金融、一汽金融三家公司口径几乎一致:贷款合同本身条款清晰,并无问题,问题均出在销售人员的不当营销话术上。具体解决方案需由经销方介入处理。金融公司的收款均严格依据合同约定,并无违规。若消费者发现销售人员有违规情况,可向金融公司客服投诉。
记者注意到,近期车贷相关问题在网络上频频出现,为此,一位从业多年的贷款行业人士还向网友揭示了车贷市场中常见的十三大陷阱:
1.低首付噱头,藏“以租代购”坑:低首付可能只是押金,杂费高昂,甚至车辆所有权不在自己名下。
2.“零利率”背后,车价暗涨:享受“零利率”往往意味着车价优惠大幅缩水。
3.捆绑销售全险:以“银行规定”为由,强制在店内购买高价全险。
4.手续费不透明:“综合服务费”等名目模糊,易藏猫腻。
5.“定金”与“订金”文字游戏:一字之差,可能导致资金无法退回。
6.隐性收费层出不穷:如“出库费”、“PDI检测费”等不合理收费。
7.续保押金套路:承诺退还条件苛刻,极易“打水漂”。
8.贷款年限拉长,总利息翻倍: 月供压力看似减小,总支出暴增。
9.利息计算玩花样:“等本等息”实际利率远高于“等额本息”。
10.交“定金”后车价突变:利用“定金”锁定客户后,再提价或变更条件。
11.强制装潢礼包:不购买则不交车,礼包价格虚高。
12.车辆解押无人提醒:贷款还清后不及时办理解押,影响车辆交易。
13.提前还款收违约金:合同暗藏提前还款违约金条款。
>>律师说法——
销售已涉嫌侵权,购车时需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北京德恒(西安高新区)律师事务所李宝坤律师分析指出,部分4S店及销售在推广贷款过程中,涉嫌虚假宣传甚至合同欺诈,如代客操作、承诺不兑现、合同金额与约定不符等,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贷款机构若未充分披露实际利率、还款方式、提前还款条件等关键信息,也涉嫌违规。
李宝坤建议,消费者在购车时应仔细审阅合同条款,拒绝他人代签,要求销售方将承诺书面化并盖章确认,认真核对发票金额与合同是否一致。同时,务必保存好购车合同、贷款文件、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一旦权益受损,可向市场监管部门、银保监机构及税务部门投诉举报,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权利,必要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李婧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