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37 天黄金期里,家属最焦虑就是取保候审的申请被驳回。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公安阶段取保候审率仅 29%,远低于审查起诉阶段的 41% 和审判阶段的 53%。公安阶段取保难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安阶段取保这么难呢?
取保候审并非想取保就能取保,取保的核心条件: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无社会危险性;羁押期限届满但案件未办结。其中,无社会危险性是公安审查的核心。
公安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收集证据、查明案情,取保候审作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本质是对侦查安全与人权保障的平衡。但在实务中,公安往往更倾向于优先保障侦查安全 —— 毕竟一旦取保后出现串供、逃跑等问题,办案人员需承担追责风险,而先羁押再审查能最大程度规避这类风险。
公安阶段取保难,表面是申请被拒,实则是三重矛盾的集中体现:
1:社会危险性认定太主观,偏向有罪推定
无社会危险性是取保的核心条件,但法律并未给出量化标准,全靠办案人员主观判断。实务中,公安往往采用反向推定逻辑。
2:办案机制有惯性,多取保不如少担责
公安内部的考核体系与责任机制,进一步增加了取保难。
3:家属与律师常踩误区,错失申请时机
很多时候,取保失败并非条件不达标,而是申请策略出了问题:
盲目申请、无证据支撑、错过黄金时间等。
常见误区:
误区一:“找关系” 比找律师有用
2025 年司法系统对违规取保查处极严,靠关系不仅没用,反而可能让公安因避嫌更拒绝取保。专业律师的价值在于用证据和法律逻辑说服办案人员,而非依赖人情。
误区二:“先取保再退赃” 更划算
退赃退赔是证明无社会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应在申请取保前完成,通过公安专户退赃并取得收据,比取保后再退的效果好。
误区三:“不认罪就能避免被羁押”
不认罪可能被认定为无悔罪态度、有串供风险,反而降低取保成功率。
![]()
取保难的本质,是公安在侦查安全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审慎选择。对家属和当事人而言,与其抱怨难,不如在律师指导下,抓住黄金时间,用扎实的证据打破主观推定,用精准的策略回应办案顾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