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歼-35舰载战斗机性能到底如何?也不能光看自家的夸赞,不妨看看美国媒体的评论。
美国《国家安全杂志》在2025年10月12日刊文介绍了我国的歼-35舰载战斗机,以“进化”一词定义它的战力提升,并明确提出中美海空力量的平衡正在发生历史性位移。
![]()
要知道,这份美刊这份曾对我国的航母冷嘲热讽,一度将将辽宁舰等比作“带飞行甲板的商场停车场”,而如今不得不承认,歼-35的出现已让中国航母从“入门级玩具”蜕变为真正的远洋作战力量,这一款战斗机更成为美国F-35C战机的强大对手,而中国航母也同时成为美国海军的强大对手。
![]()
这一评价背后,是中国舰载机技术、航母作战体系与军工创新能力的全面突破,更是全球海上力量格局重构的信号。
从“玩具”到“利器”:歼-35重塑航母作战价值
回溯数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航母的质疑从未停歇。在辽宁舰以滑跃起飞模式搭载歼-15时,美军分析师曾断言“中国航母缺乏远洋打击能力”,甚至调侃其“只能用于近海训练”。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中国长期缺乏适配航母的隐身舰载机——而隐身战机正是现代海空作战的核心战力。歼-35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
![]()
作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的设计充满实战导向。其内部武器舱可搭载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避免外部挂载暴露雷达信号;隐身式DSI进气道减少突出结构,配合特殊涂层,将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在0.01平方米,仅相当于手掌大小,比美国F-35C的0.1平方米低一个数量级。
![]()
这意味着在实战中,歼-35能在敌方雷达盲区完成隐蔽突防,并且对F-35实现“先发现、先开火”的战术优势。美媒在报道中特别强调,这种低可观测性并非实验室数据,而是经过福建舰多次甲板试验验证的实战能力——从极端海况下的起降测试,到电磁弹射系统的满载起飞验证,歼-35用“未服役即成熟”的表现,颠覆了外界对中国舰载机“可靠性不足”的刻板印象。
![]()
更关键的是,歼-35与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组合,彻底释放了中国航母的作战潜力。此前在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起飞模式下,舰载机需限制燃油与武器载荷,作战半径与打击能力大打折扣;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在更热天气、更恶劣海况下,为歼-35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帮助其实现“满油满弹”起飞,使其作战半径扩展至1350公里,超出F-35C的1100公里。
![]()
美媒测算显示,配备歼-35的福建舰,可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域形成半径1500公里以上(战机作战半径加导弹射程)的空中控制圈,覆盖第一岛链至第二岛链之间的核心航道,这标志着中国航母已经正式从“近海防御平台”转向“远洋投射力量”。
![]()
体系化突破:不只是单机性能,更是作战生态的“进化”
美媒猛夸歼-35,并非仅认可其单机性能,更看重它对中国航母作战体系的重构价值。在现代海战中,单一装备的优势难以决定胜负,体系协同才是核心竞争力——而歼-35正是中国航母作战体系的“纽带型装备”。
目前,福建舰已实现歼-35、歼-15T重型舰载机与空警-600预警机的“三机同弹”能力。其中,空警-600作为“空中千里眼”,探测距离超过数百公里,可实时将目标数据传输至歼-35座舱,形成“预警机引导-隐身机打击”的协同链条。
![]()
这种组合让中国航母的探测距离较此前提升3倍,打击范围覆盖更广海域,彻底摆脱了“单打独斗”的困境。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号航母虽装备电磁弹射系统,却至今未能成功弹射F-35C;“尼米兹”级航母虽能弹射F/A-18E/F“大黄蜂”,但在隐身战机与预警机的协同训练上,已被中国拉开差距。
![]()
这种体系化优势还体现在实战适应性上。美媒在模拟对抗场景中发现,歼-35可依托空警-600的中继引导,避开美军预警机探测范围,从侧翼实施不对称打击。
同时,歼-35的双发布局比F-35C的单发布局更适应复杂海况,在高盐雾、强气流环境下的故障率更低。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航母实现了“滑跃式到弹射式”的跨越式发展——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仅用十余年便完成了美军数十年的技术积累,这种速度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印太地区战略部署”。
![]()
倒逼美军调整:歼-35引发的“连锁反应”
歼-35的成熟,直接迫使美国改变长期依赖的海空作战策略。在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中,海军专门拨款8.98亿美元采购MQ-25无人加油机,旨在延长F-35C的空中滞留时间,以应对歼-35的航程优势;同时,美军加速升级E-2D“鹰眼”预警机的电子对抗模块,试图抵消空警-600与歼-35的协同优势。这些调整背后,是美军对“技术垄断优势”丧失的焦虑。
长期以来,F-35系列战机是美军“前沿威慑”战略的核心。美军依托全球部署的航母战斗群,以F-35C的隐身优势掌控制空权,再辅以加油机、预警机构建作战网络。
但歼-35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垄断——其不仅在隐身性能、航程上超越F-35C,更能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作战体系,避免被美军电子战系统干扰。
![]()
正如美媒坦言,“歼-35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计算‘安全距离’,过去能抵近中国近海的航母战斗群,如今需后撤数百海里,依赖潜艇与远程导弹实施打击”。
这种策略调整的代价是巨大的。MQ-25无人加油机虽能延长F-35C的航程,但增加了后勤保障压力;潜艇与远程导弹的依赖,又削弱了航母的“即时打击能力”。
更令美军担忧的是,歼-35的成本控制更具优势——其单机造价约为F-35C的70%,且维护难度更低,这意味着中国可在短时间内批量列装,形成规模效应。美媒在报道中无奈承认,“中国不再是在追赶美国,而是在迫使美国改变游戏规则”。
![]()
从“模仿者”到“定义者”:歼-35背后的军工进步
歼-35的“进化”,本质上是中国军工从“量变”到“质变”的缩影。这款战机源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FC-31验证机,历经数年迭代,最终突破舰载机隐身设计、电磁弹射适配、极端环境可靠性等多项核心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歼-35并非“复制F-35”,而是基于中国海军需求的本土优化——双发布局适应远洋复杂环境,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升级,这些特点让其成为更贴合实战的“中国方案”。
![]()
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在整个舰载机体系的国产化率上。从空警-600的相控阵雷达,到歼-35的霹雳-15导弹,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中国已实现从“传感器到武器”的全链条自主生产。
这与美国F-35C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美军曾因核心零部件短缺,导致F-35C交付延迟,而中国军工的“全自主”模式,确保了歼-35的研发与列装不受外部制约。
![]()
美媒的评价转变,正是对这种质变的认可。从“模仿”“抄袭”等带有偏见的词汇,到如今用“进化”定义歼-35,西方媒体不得不承认,中国已从“技术追随者”成长为“规则制定者”。
歼-35被美媒“猛夸”的背后,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洋护卫”的战略转型,更是全球海空力量格局重构的开始。从“带飞行甲板的停车场”到“F-35的强大对手”,中国航母的蜕变,不仅依托于一款战机的突破,更源于整个军工体系的创新、作战理念的升级与国家战略的支撑。
随着歼-35的批量列装与中国航母编队的完善,世界将见证更多“中国方案”对全球安全格局的积极影响——而歼-35的“进化”故事,或许只是中国军工自主创新的一个开端。
消息来源:《环球网》10月14日报道《歼-35引发关注 美媒:它让中国海上战力变得真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