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宣布加沙停火协议,并对哈马斯发出最后通牒。若哈马斯拒绝接受协议,美国将全力支持以色列“清除所有威胁”。
这份协议不仅明确了美以与哈马斯的权责边界,更勾勒出加沙未来的治理框架,其内容细节与潜在争议迅速成为国际焦点。
协议对哈马斯提出四项核心要求,立即释放所有在押人员,目前据信哈马斯手中仍有20名人质及20具尸体;
全面上交所有武器与进攻性设施,彻底放弃武装能力;哈马斯的政治与军事力量需完全退出加沙未来政治格局,不再参与任何治理事务;
哈马斯领导人若同意接受与以色列共存、放下武器,可获得罪行豁免,若选择离开加沙,也将获得安全通道。这四项要求直指哈马斯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先释人质再谈其他”的顺序,与哈马斯此前“以军先撤军再放人”的立场形成直接对立。
作为让步,以色列也作出两项承诺,若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将撤出加沙,但会保留加沙临近以方边界的缓冲区;
释放250名已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哈马斯成员,及1700名在恐怖袭击事件后被捕的哈马斯相关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保留缓冲区的安排,既体现其对边境安全的担忧,也为后续加沙与以色列的互动埋下伏笔,缓冲区的管控方式、范围划定未来可能成为新的争议点。
![]()
在治理层面,美国将主导成立“加沙和平委员会”接管加沙行政管理,特朗普担任委员会主席,因事务繁忙,实际执行工作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负责。
协议明确排除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参与,理由是其“腐败低效,暂不具备接管加沙的能力”,仅提出“待其完成改革并经评估后,再考虑是否纳入加沙治理框架”。
![]()
这一安排不仅弱化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加沙的话语权,也对“两国方案”的推进造成冲击,协议明确表示“当前实施两国方案时机不成熟,加沙未来地位待条件成熟后再议”,与此前多国积极推动的“巴以分治”主张形成落差。
协议公布后,各方态度呈现分化但整体偏向支持。卡塔尔、约旦、阿联酋、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沙特、埃及等中东及穆斯林国家,均对特朗普的和平努力表示欢迎,其中卡塔尔与埃及还承担了协议传递的“中间人”角色。
![]()
两国官员已将协议递交给驻卡塔尔多哈的哈马斯领导人,哈马斯方面也曾回应“愿意放弃加沙管制权利,这一态度软化被视为协议推进的积极信号。
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哈马斯别无选择,必须立即释放人质”;以色列国内各党派,包括内塔尼亚胡所在政党及极右翼反对党,也普遍表示支持,显示以方内部对协议的高度认同。
从协议本质来看,其核心矛盾仍集中在哈马斯的接受度上。哈马斯此前坚决反对“先释人质再撤军”的顺序,且“彻底缴械、退出政治格局”的要求直接触及其生存根基。
作为加沙实际控制力量,哈马斯若放弃武装与政治角色,等同于丧失对加沙的主导权。不过,此次哈马斯未直接拒绝,或与多重压力有关。
![]()
加沙长期战乱导致民生困顿,民众对停火的需求日益强烈;卡塔尔、埃及等中间人持续斡旋,也为哈马斯提供了“台阶”;此外,美国与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若拒绝则清除哈马斯”,也让哈马斯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议隐含的“国际托管”性质,由美国主导、布莱尔执行的治理模式,与一战后列强对战败国殖民地的“托管制度”存在相似性。
![]()
既不直接将加沙纳入某国领土,也不推动其独立,而是由外部力量暂时代管。这种模式虽能短期稳定加沙局势,但长期来看,仍未解决“加沙归属”“巴勒斯坦建国”等核心问题。
将来以后若哈马斯接受协议,加沙将面临“去武装化”与“外部治理”的双重挑战;若拒绝,则可能引发以色列新一轮军事行动,加沙局势或将再度陷入动荡。
![]()
总体而言,这份停火协议是美以推动加沙局势“阶段性降温”的尝试,却也留下诸多待解难题:哈马斯能否真正接受条款、缓冲区如何划定与管控、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改革能否推进、两国方案何时能提上日程。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加沙乃至整个巴以地区的和平前景,也考验着国际社会的协调与推动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