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冷清秋重生,前世误陷富家子弟的虚假爱情,重生拒嫁豪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金燕西紧紧攥住冷清秋的手腕,力道大得让她感觉骨头都在作痛。

他那张曾令整个北平倾倒的脸上,此刻满是血丝与孤注一掷的疯狂。“清秋,算我求你……最后一次。”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冷清秋没有挣扎,只是缓缓抬起眼,目光越过他华丽的肩章,望向不远处那个正与洋人谈笑风生的身影——金总理。

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带着冰雪的重量:“七少爷,你求的不是我,是你的富贵荣华。”

话音刚落,厅堂中央的音乐戛然而止,金总理洪亮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诸位!今夜,我要宣布一件大喜事……”



01

北平的雨,带着入骨的湿寒,敲打在窗外的芭蕉叶上,一声,又一声,像是从遥远的前世传来的催命鼓点。

冷清秋的眼睫颤动了一下,缓缓睁开。

刺入眼帘的,是熟悉的雕花木窗,窗下,母亲正背对着她,低声与大夫说着什么,满是忧虑。

她不是病了,她是死了。

那具身体的最后记忆,是南方小城破败阁楼里的饥饿,是怀中儿子冰冷僵硬的脸颊,是窗外绵延不绝的炮火,和对自己一生愚蠢抉择的无尽悔恨。

她猛地抬起手,指尖触到的是一张饱满、光滑,带着十七岁少女独有弹性的脸庞。

没有一道皱纹,没有一丝干瘪。

她回来了,回到了那一切噩梦开始之前。

屋外,一声刺耳的汽车喇叭划破雨幕,她的身体瞬间绷紧,胃里一阵翻江倒海,那声音像极了记忆里催人逃命的枪响。

她蜷缩进被子里,紧紧抱住双膝,仿佛这样就能抵御那从骨髓深处渗出的寒意。

夜深人静,她走到那面蒙尘的穿衣镜前。

镜中的少女,眉眼清丽,带着不谙世事的纯真。

可那双眼睛里,却是一片燃尽一切的死寂。

她对着镜中的自己,一字一句,几乎听不见声音地起誓。

“这一次,我不是来爱人的,我是来活命的。”

高烧退去,冷清秋拒绝了母亲让她卧床静养的提议。

她开始整理家中积灰的藏书,将那些风花雪月的诗词集悉数打包,却把父亲书柜底层几本落了灰的《新青年》和《时事新报》抽了出来。

她需要一些比爱情更坚硬的东西,来武装这具年轻却早已腐朽过的灵魂。

门外,一阵不属于这条胡同的喧哗声由远及近。

下人簇拥着一位身穿白色西装的年轻公子,抬着一箱箱包装精美的礼物,堵住了她家本就不宽敞的门。

金家七少爷,金燕西。

他来了,带着与前世记忆中一模一样的、略带轻佻的笑容,以“下人冲撞,特来赔罪”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踏入了她的院子。

这一次,冷清秋没有羞涩地垂下眼帘,也没有慌乱地躲到母亲身后。

她只是平静地站在门内,那双清冷的眸子静静地看着他,像在看一团没有温度的空气。

“小姐,那日是在下的人鲁莽,燕西特来赔罪。”金燕西的声音带着精心雕琢的磁性,足以让任何怀春少女心跳加速。

冷一清秋微微颔首,声音平直得听不出任何波澜:“金先生言重了。既然是下人的错,先生让管家来一趟便是,不必亲自屈尊。慢走,不送。”

金燕西脸上的笑容,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这不是欲擒故纵,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漠视,仿佛他身上所有的光环与魅力,在她眼中都如同尘埃。

他的目光扫过院中几株含苞待放的百合,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攀折。

“金先生。”清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喜欢花,就自己种,莫要毁了别人的心血。”

02

被拒绝的金燕西,像是被激怒的猎人,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征服欲。

整个北平城,都成了他追求冷清秋的舞台。

他可以包下一整条街,只为挂满她喜欢的百合花灯;他可以租用飞机,将印着她诗句的传单洒满天空,如同降下一场盛大的雪。

这些前世曾让她虚荣心爆棚、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浪漫,如今只让她感到一阵阵生理性的窒息。

每一张从天而降的传单,都像是一张催命符,提醒着她这些浮华背后那凉薄自私的内核。

她选择了最彻底的回应方式——无视。

她如常上学,放学后便一头扎进西山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归家。

她开始向报社投稿,笔名“秋白”。

投出去的稿件,不再是顾影自怜的诗词,而是一篇篇字句犀利的文章,探讨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剖析封建婚姻对女性的压迫。

金燕西的世界里,从未有过“得不到”这三个字。

他看着那个在漫天传单下,连头都未曾抬起一下的纤细背影,第一次感到了困惑。

这个女人,到底想要什么?

一篇名为《论女子之独立,非在婚嫁,而在思想与生计》的文章,出现在了《新潮》报刊的角落。

文章署名,秋白。

几天后,一封来自《新潮》报社的信,送到了冷清秋的手中。

信纸是粗糙的毛边纸,字迹刚劲有力。

信中,一位叫“于坚”的编辑,对她的文章大加赞赏,并就其中几个观点,引经据典,与她展开了极为深刻的探讨。

没有一句恭维,没有一丝轻浮,全是思想与观点的碰撞。

这是她重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胸腔里那颗早已冰封的心,有了一丝暖流。

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对话”的人。

她开始与这位素未谋面的“于坚”通信,他们的交流从不涉及个人私事,只谈论时局、文学与国家的前途。

这方寸之间的笔墨往来,成了她对抗现实世界那份压抑的唯一出口。

在一封信的末尾,于坚无意中提了一句:近期北平学生因反对军阀政府签署某项卖国条约,正在酝酿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

这颗小小的火种,在她心中悄然埋下。

03

久攻不下,金燕西的姐姐金道之给他出了个主意。

一张烫金的请柬,以国务总理金铨的名义,送到了冷家。

名目是“总理府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北平各界名流及青年才俊,其中,特别点名邀请冷清秋小姐。

这是一场无法拒绝的鸿门宴。

踏入金府的那一刻,前世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



奢华的水晶灯,昂贵的地毯,空气中弥漫的香水味,都和记忆中那个将她囚禁至死的金笼一模一样。

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学生装,在一众锦衣华服的宾客中,像一滴清水,落入了油锅。

宴会中途,金燕西走上前来,当众朗诵了她年少时写下的一首情诗。

随后,他高举起一串在灯光下闪耀着夺目火彩的钻石手链,宣布这便是今晚文会的彩头,要赠予“北平第一才女”冷清秋。

这是公开的“册封”,是要在所有人面前,将她打上“金家所属”的烙印。

在一片起哄声中,冷清秋缓缓站了起来。

她没有去看那串手链,只是平静地环视全场。

“谢过七少爷,也谢过总理。只是清秋以为,诗文的风骨,不在彩头,而在其心。”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今日之中国,积贫积弱,我辈青年当以笔为戈,唤醒民众,而非在此风花雪月,粉饰太平。此诗,赠与诸君,望共勉。”

她随即吟诵了一首自己新做的短诗,内容是关于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满座皆惊。

金燕西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金总理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阴冷的寒光。

在角落里,一位作为青年记者被邀请来的年轻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着台上那个不卑不亢的女子,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叫欧阳于坚。

冷清秋行了一礼,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转身离去,背脊挺得笔直。

金府夜宴之后,冷清秋在北平“出了名”。

这种名声,带给她的是一场无声的绞杀。

父亲任教的学校,以“行为不端,影响校风”为由,将他辞退。

她投稿的那些报社,也纷纷以“文章过于激进”为由,客气地退了稿。

一张无形的大网,从金家撒开,要将她所有的生路都一一断绝。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权贵要碾碎一个普通人,是何其轻易。

但她没有退缩,也没有哭泣。

父亲丢了工作,她便拿出自己所有积攒的稿费,在自家那个小小的院子里,办起了一个“女子识字班”。

免费教导胡同里那些没钱上学的女孩们读书写字。

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场围剿。

这件事,被欧阳于坚知道了。

他以《新潮》记者的身份,亲自前来探访。

当他看到那个小小的院子里,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女孩正坐着小马扎,跟着冷清秋一字一句地念着“天地玄黄”,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回去后,写下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黑暗中的一豆微光》。

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为冷清秋争取到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欧阳于坚成了识字班的常客。

他会带来一些外面很难找到的进步书籍,甚至会亲自给孩子们上课,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

教学的间隙,两人便在院子的葡萄架下,展开一次又一次的辩论。

从文学到时政,从个人命运到民族未来。

他们的感情,就在这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悄然滋生。

这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基于灵魂共鸣的相互吸引。

一日,欧阳于坚向她坦陈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不仅仅是一名记者,更是一个秘密革命组织的成员。

他看着她的眼睛,无比认真地说:“清秋,你身上有一种力量,一种足以点燃火焰的力量。”

辩论中,欧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你办这个识字班,是想改变她们的命运。但你想过没有,只要这个吃人的社会不变,她们就算识了字,又能走向何方?”

冷清秋沉默了许久,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

“所以,不仅要医治人的‘无知’,更要医治这个社会的‘病’。”

04

金家见舆论打压不成,改变了策略。

他们开始从冷清秋最软弱的地方下手——她的家人。

所有接济过冷家的亲戚,都“凑巧”地生意失败或是丢了工作。

冷家,彻底陷入了经济绝境。

冷母终日以泪洗面,她拉着女儿的手,枯瘦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清秋,你就服个软吧,我们斗不过他们的。妈什么都不要,只希望你平平安安啊!”

母亲的眼泪,像滚烫的油,滴在她心上。

这是比金家的权势更让她痛苦的折磨。

她抱着母亲瘦弱的肩膀,一字一句,说的很慢,却很清晰。

“妈,如果平安是用女儿的骨气和一辈子的眼泪换来的,我宁可不要。您放心,我会有办法的。”

那晚之后,她开始接一些翻译的活计。

书房的灯,常常彻夜不熄。



冷清秋的坚韧,让金燕西感到一种混杂着愤怒、挫败与一丝敬佩的复杂情绪。

这一次,他的姐姐金道之,为他设下了一个更阴险的局——“捧杀”。

他们不再打压,反而一反常态,大张旗鼓地为“女子识字班”捐了一大笔钱。

他们甚至动用关系,将这个小小的识字班,扩建成了一所正规的“新式女子学堂”,并公开任命冷清秋为“名誉校长”。

这是一把温柔的刀,杀人不见血。

他们要用金钱和名誉,将她高高捧起,然后将她变成一个被金家“收编”的、装点门面的花瓶。

所有人都将看到,这位曾经的“奇女子”,最终还是向权势和金钱低了头。

拒绝,意味着放弃一个能帮助更多女孩的机会;接受,则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灵魂。

冷清秋,再次被逼入了绝境。

欧阳于坚为她剖析了其中的利害。

“他们想用一个空头衔绑住你,那我们就将计就计,借他们的壳,下我们自己的蛋。”

冷清秋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公开宣布接受“校长”一职。

但她同时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人事任命,金家不得干涉;第二,她个人不从学校支取任何薪水。

金家自以为得计,满口答应。

于是,一所由金家出资的学堂,开始悄悄地发生着质变。

课程里,增加了“时事讨论课”;教材,换成了更易懂的白话文。

欧阳于坚和他的同志们,成了学校的常客,以“客座讲师”的名义,向这些年轻的女孩们,传播着革命的火种。

金燕西以为这是冷清秋软化的信号,再次展开追求。

他得到的,依然是那张冷若冰霜的脸。

他开始隐隐感到,事情正朝着一个他完全无法控制的方向滑去。

05

金总理终于从手下的报告中,察觉到了女子学堂里那些“不寻常”的活动。

他勃然大怒,意识到自己被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耍得团团转。

他决定不再玩这些温情脉脉的游戏,要用雷霆手段,将她彻底摧毁。

最后的摊牌,定在了他六十大寿的寿宴上。

那是一场邀请了北平所有军政要员和外国公使的盛大酒会。

金总理对金燕西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这场酒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让冷清秋点头答应订婚。

这既是给金燕西的最后通牒,也是设给冷清秋的最终陷阱。

一张措辞强硬的“邀请函”,送到了冷家,冷母当场吓得昏了过去。

金燕西也亲自上门,褪去了所有伪装,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

“清秋,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也是我最后的机会。算我求你,不要和我父亲硬碰硬。”

冷清秋平静地将请柬收下。

她知道,这一战,避无可避。



她找到欧阳于坚,将事情和盘托出。

“明日,或许就是我的断头台。但有些话,我必须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来。”

欧阳于坚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

“你不是一个人。我们会和你在一起。”

总理府的宴会厅,像一个巨大的、用金子和水晶打造的牢笼。

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在悠扬的华尔兹乐曲中旋转,他们的笑声,与外面那个饥寒交迫的世界,隔着一整个银河。

冷清秋的蓝色学生装,在这里像一个不合时宜的、刺眼的符号。

她像一个冷静的闯入者,审视着这末日前的狂欢。

音乐响起,金燕西走到她面前,做出了邀请的手势。

这是金总理的安排,一出展示“亲密”的戏码。

在数百道目光的注视下,冷清秋没有拒绝,将手轻轻搭在了他的掌心。

舞池中,他的手臂环住她的腰,力道大得几乎要将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

“清秋,别逼我。你知道我父亲的手段。只要你点头,我发誓,我会对你好一辈子。”他在她耳边低语,气息混杂着酒气与绝望。

冷清秋的脚步没有一丝错乱,她的身体却像一块冰。

“七少爷,你知道吗?你所谓的‘一辈子’,对我而言,比地狱还可怕。”她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你给的爱,就像这身华服,看起来再美,也终究是囚笼。”

一曲终了,她从他怀中抽身而出,不带一丝留恋。

舞曲停止,金总理满面红光地走上台前。

在一番热情洋溢的致辞后,他笑着提高了声调。

“今日,除了老夫的寿宴,还有一件大喜事要宣布!”

他向金燕西示意,后者立刻会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