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滕王阁,滔滔赣江波,千年古郡豫章城,引来几多唱与和……”优美的曲调,典雅的唱词传来,让人忍不住驻足聆听,这正是南昌清音传承人熊莹莹唱的《滕阁秋风醉人心》。
清音婉转,惊艳时光。南昌清音,是江西的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民间曲艺。这旋律,用动听的声音讲述着豫章大地的故事,如今,熊莹莹和南昌清音的艺术家们,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曲艺,更是通过不断创新发展,赋予南昌清音在新时代继续婉转悠扬的生命力。
![]()
![]()
五百余年清音悠扬
南昌清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清代道光、嘉庆年间逐渐进入了盛行期,有着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历史。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南昌、抚州、吉安等城市即有“时新耍曲”流传,在明代的《玉谷调簧》《乐府玉树英》《大明天下春》等戏曲选刊中已有记载。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之畔,水陆交通发达,是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与外地交往频繁,周边省份的民歌小调随商业活动而不断传入南昌,在传唱中与江西的民歌小调互相融合,曲调趋于丰富,逐渐形成南昌清音的独特唱腔曲调。
清代道光年间,南昌人闵惠良创办“闵氏清音班”,招募培训盲艺人,艺成后在酒馆茶楼、大户人家演唱,很受欢迎。根据史料记载,这种小曲“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节日庙会、结婚生子、建房上梁、生意开张等场合,都会请南昌清音艺人演唱,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作为南昌本土曲艺形式,南昌清音起源于南昌,流行于南昌、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足迹更远抵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熊莹莹,是南昌清音的第八代传承人,师从著名南昌清音表演艺术家范金莲。2011年,熊莹莹从基础曲目开始学习南昌清音;2013年,熊莹莹拜入范金莲门下,成为南昌清音传承人,并系统学习南昌清音。
熊莹莹告诉记者,南昌清音是说唱艺术,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唱腔清丽婉转、柔美动听,极具韵味。“说白”用的是具有南昌方言特色、经过艺术提炼的舞台语言,俗称“南昌官话”。“说白”既有节奏感,又亲切自然,贴近百姓生活,脍炙人口,词句文雅,雅俗共赏。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清音得到长足发展,成立了南昌曲艺队,1962年更名为南昌曲艺团,南昌清音开始进入大剧场演出,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
2011年,南昌清音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南昌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演绎南昌乡音乡情
“秋水共长天,落霞卷珠帘,南昌旧貌展新姿,今人翻唱新诗篇……”记者来到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的音乐厅,熊莹莹正在课堂上讲授南昌清音表演艺术课程。她身着旗袍独站台前,右手敲扁鼓,左手击檀板,清脆透亮的嗓音高低流转,通过吟唱展示南昌清音传统韵味,并指导学生体验发声技巧。
课堂里坐着的是流行音乐专业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第一次接触南昌清音,甚至第一次接触到南昌方言,熊莹莹一字一句地教,讲解“南昌官话”的咬字、韵脚、声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与流行音乐不同,南昌清音唱腔优美,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来自广东的陈同学说,她很喜欢南昌清音,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为最具南昌本土特色的曲艺形式,南昌清音以丝竹裹腔、檀板节拍,演唱时乡音醇厚,婉转动人,传达出浓郁迷人的江南韵致。”熊莹莹介绍,南昌清音以赣方言昌都片的南昌方言作为舞台语言,唱腔在早期为曲牌体式,或单曲反复,或联曲演唱,后来吸收了文南词及京剧中的西皮与二黄,成为板牌混合的综合性杂曲体式,但通常仍以曲牌体唱腔为主。
和一般曲艺相比,南昌清音表演形式更丰富,有说唱、有妆扮,一般为女演员用“南昌官话”自弹自唱。表演形式以一人或多人分持简板、扁鼓、二胡、琵琶、月琴和扬琴,或站、或坐、或站坐配合,进行单口、对口、群口或主演与乐队的唱和式演唱。传统的多人坐唱还会区分行当,相互配合。
熊莹莹介绍,清音伴奏的乐器一般有笛子二胡、琵琶、鼓、板等,其中,扁鼓兼有道具和伴奏两种功能,是表演中最常用到的乐器。
记者了解到,南昌清音题材多样,艺术表现力强,曲目与时俱进,可以表现各历史时期的传说故事、社会风情与市井风貌。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既有《耍金扇》《陈姑赶船》等以历史故事和南昌风貌为题材的节目,也有《湘子化斋》等吸收化用自南北词和京剧的节目。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创作、编演了革命题材和反映生活的新曲目,如《歌唱八一城》《巧渡》等。
薪火相传清音流韵
在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坚守与发扬中,南昌清音走上了舞台,走上了荧幕,走上了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1981年全国曲艺大赛的初露锋芒,到1985年全国曲艺电视大奖赛的再获殊荣,再到1991年天津曲艺展演大赛上清音新曲《今日犹闻翰墨香》惊艳亮相,南昌清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致好评。
2013年,在东湖区文化馆的支持下,范金莲和弟子熊莹莹率领清音团队,将《今日犹闻瀚墨香》重新编排,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曲艺类群星奖。
2024年,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上,熊莹莹指导的节目《快乐的三点半课堂》获得“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熊莹莹介绍,“这个节目是讲述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南昌话,学唱南昌清音,享受学习乐趣的温馨故事。”舞台上,南昌市特殊教育学院的盲童们用南昌清音曲牌演唱的环节尤为引人注目,为南昌清音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现代的气息。
独特的曲风、优美的腔调,需要精美的作品衬托。熊莹莹告诉记者,《东湖十景》是南昌清音曲目中的代表作品,唱词雅俗兼备,音乐是曲牌连套体,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流畅悦耳。
熊莹莹借鉴《东湖十景》,以改进变化的南昌清音创作、演唱了《新豫章十景》,将滕阁秋风、梅岭奇秀、青湖春色、象湖仙踪等景致用南昌清音来演绎。熊莹莹还将编写了《新豫章十景》的曲本,用于南昌清音的系统教学。
为了保护与传承这门珍贵的曲艺艺术,熊莹莹和南昌清音的艺术家们做着新的努力,在内容上根据现代生活进行创作,在形式上融入通俗歌曲等元素,使其更活泼,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认可。
作为南昌清音的保护传承主体单位,东湖区文化馆举办南昌清音专场演出,并在豫章小学紫金校区、阳明学校设立了南昌清音特色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学习南昌清音。
如今,南昌清音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进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音乐教师开始接触清音、学习清音、传递清音,让这悠扬传承已数百年的曲艺继续唱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