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莫斯科一家法院判处16岁车臣少年穆斯林·穆尔迪耶夫近两年流放地监禁的判决,意外成为牵动车臣社会神经的焦点事件。
![]()
这起源于2023年街头斗殴的“流氓罪”案件,不仅让车臣各政治派别罕见形成共识,更将车臣领导人拉姆赞·卡德罗夫的权力边界置于聚光灯下。
2023年12月,穆尔迪耶夫在莫斯科霍登斯科耶波列公园卷入斗殴后被软禁。
检方指控他与其他四名少年蓄意挑衅路人引发冲突,俄侦查委员会称此类青少年斗殴已致8人受伤。
但穆尔迪耶夫辩称自己仅是为保护朋友介入,且未参与其他冲突,这一说法得到车臣民众广泛认同。
![]()
“这是车臣青少年遭受系统性不公的缩影。”车臣人权律师、卡德罗夫的长期批评者阿布巴卡尔·扬古尔巴耶夫指出,案件迅速突破政治分歧,从流亡反对派到卡德罗夫阵营均表达对少年的同情。
北高加索社交媒体上,“自由穆斯林”系列账号涌现,民众通过视频向俄官员喊话施压,车臣社会活动家阿塞特·塔苏耶娃更在致普京的视频中直言:“我们是俄罗斯公民,却在祖国被当作移民。”
![]()
身为车臣掌舵者的卡德罗夫也高调介入。
2024年3月格罗兹尼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位2007年起执掌车臣、依赖莫斯科经济与政治支持的强人宣称已亲自约谈所有涉案官员,直指俄首席调查员亚历山大·巴斯特雷金与内务部长弗拉基米尔·科洛科利采夫“不称职”,并断言“没人能关押这个少年”。
然而判决结果最终落空了他的预言,克里姆林宫与涉事官员均对此沉默。
这一结果引发对卡德罗夫影响力的激烈争论。
独立媒体人士叶莲娜·米拉什娜认为这是其权力衰退的信号,但北高加索问题分析师哈罗德·钱伯斯持谨慎态度,指出尚无证据判断克里姆林宫是否介入其中,也难以厘清卡德罗夫公开表态与私下行动的差异。
扬古尔巴耶夫则揭露更深层逻辑:“若没有公众压力,卡德罗夫会率先要求重判以表忠诚,如今的介入不过是借民意巩固自身的平衡术。”
![]()
案件背后的多重矛盾更值得深思。
哈罗德·钱伯斯指出,2024年3月莫斯科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后,俄对高加索及中亚裔居民的警务管控趋严,成为卡德罗夫介入的重要背景。
但布鲁塞尔反歧视中心专家斯蒂芬妮娅·库拉耶娃提醒,需跳出单一种族视角——同案其他四名少年获刑更重却未引发关注,折射出司法偏见争议的复杂性。
![]()
更严峻的是俄罗斯青少年司法困境。
据俄人权监督机构数据,2023年至少544名未成年人因反战抗议被拘;纪念人权组织显示,2024年底有56名14至17岁青少年因“恐怖主义”等罪名入狱。
库拉耶娃直言:“青少年因轻微违法甚至线上言论入狱已成常态,穆尔迪耶夫案并非个例。”
目前,已在软禁中服刑10个月的穆尔迪耶夫仍需服刑一年有余,其上诉结果尚难预料。
但这起案件已超越个体命运范畴,成为观察车臣族群情绪、俄地方与中央关系及社会治理困境的一面镜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