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时为何要敲木鱼?古德言:此藏着让心不散乱的妙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大念处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走进寺院,总能听到一声声"笃笃"的木鱼声伴着僧人诵经。

这雕刻成鱼形的木制法器,为何成了佛门诵经时不可或缺之物?

世人多知木鱼为念经所用,却少有人知晓。

这看似简单的敲击之中,藏着一则让无数修行人警醒的往事。

古德曾言,木鱼之形取自鱼类,因鱼目不闭、昼夜不眠,以警示修行人当如鱼般精进不懈。

可这番道理,又从何而来?

那位将自身化为木鱼、以肉身警示后世的高僧,他经历了怎样的修行波折?



佛陀在世时常说,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外在的诱惑,而是内心的散乱。这敲击木鱼的法门,究竟藏着怎样让心不散乱的妙法?一切还要从那位唐代高僧的因果说起。

说起木鱼的由来,不得不提一位唐代的云水僧。这位僧人法名圆照,自幼在寺院长大,对佛法颇有慧根。十五岁那年,他在师父座下受了具足戒,从此潜心向道,立志要修成正果。

圆照天资聪颖,经书过目不忘,不到三十岁便能讲解诸部大乘经典。寺中长老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可圆照自己心里清楚,经书读得再多,若不能转化为真实的修行功夫,终究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于是在三十五岁那年,圆照向师父告辞,说要出去参学,寻访善知识,印证自己的修行境界。师父见他心意已决,便同意了,临别时叮嘱道:"修行路上,最怕的不是不懂佛法,而是知道了却做不到。你此去千万记住,莫要只图嘴上说得漂亮,却忘了脚下实修的功夫。"

圆照领了师父的教诲,拜别了寺院,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参学之旅。这十年间,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拜访了无数高僧大德。有的教他禅定的法门,有的教他念佛的要诀,有的教他持咒的窍门。圆照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渴望。

可奇怪的是,虽然学了这么多法门,圆照的修行却始终没有明显的进展。他打坐时杂念纷飞,念佛时心不在焉,持咒时昏昏欲睡。每每想到这些,圆照就懊恼不已,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一日,圆照来到五台山,听说那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道行深厚,慧眼如炬。圆照费尽周折,终于在深山的一处茅棚里找到了这位老和尚。

老和尚正在棚外劈柴,见圆照到来,也不惊讶,只是点点头,继续手中的活计。圆照恭敬地站在一旁,等老和尚忙完了,才上前顶礼,说明来意。

老和尚听完,看了圆照一眼,问道:"你学了十年佛法,可曾真正用过一日功夫?"

这话问得圆照一愣,他想辩解,可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脑海中闪过这十年的经历,他突然发现,自己似乎一直在学习法门,却从未真正扎实地修行过任何一个法门。每学一个新的,就丢掉旧的,像个贪多嚼不烂的孩童。

老和尚见他悟到了什么,微微一笑:"修行如同挖井,在一处深挖方能得水。你却东挖一锹西挖一铲,挖了十年,依旧在地表打转。"

圆照羞愧难当,跪在地上请求老和尚指点迷津。老和尚也不推辞,让他留下来,每日随自己劈柴担水,打坐念经。

起初圆照还觉得这样太过简单,可几日下来,他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打坐都坐不住。老和尚教他一个法门:专注呼吸,数息念佛。就这么简单的功夫,圆照却做不到片刻不乱。

三个月后,圆照总算能稳定地坐上一炷香的时间了。老和尚看他有了进步,便说:"你现在算是入门了。可记住,修行就像煮水,要持续加柴添火,稍一松懈,水就凉了。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永远也烧不开这锅水。"



圆照铭记在心,发誓要踏踏实实地修行下去。在山中住了一年,他的功夫确实有了长进,打坐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念经时心也不像以前那样散乱了。

一年后,圆照向老和尚告辞,说想回到俗世中继续修行,检验自己的功夫。老和尚叮嘱道:"山中容易用功,闹市难守清净。你此去要时刻警醒,莫让五欲六尘迷了本心。"

圆照满怀信心地下了山,在一座繁华的城市附近找了间小寺院住下,开始了在红尘中的修行。起初他还能保持每日的功课,早晚打坐念经,丝毫不敢松懈。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城市里的寺院香火旺盛,每日都有施主来往,圆照作为寺中懂佛法的僧人,常常要接待香客,为他们解答疑惑。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功课时间被挤占了,早课有时起不来,晚课有时太累了就想歇一歇。

更要命的是,香客们都很尊敬圆照,常常称赞他佛法高深,讲经说法头头是道。圆照听多了这些赞誉,心里不知不觉就生出了傲慢之心。他开始觉得,自己佛法修得不错,偶尔懈怠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这样过了五年,圆照的修行境界不进反退。虽然对外讲经说法依然滔滔不绝,可他自己清楚,内心的定力大不如前,杂念妄想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最可怕的是,圆照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甚至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常常安慰自己:"我现在也算是在弘法利生,这也是修行啊。"

又过了几年,圆照六十岁了。一日夜里,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见到当年五台山的老和尚,老人家摇着头对他说:"可惜,可惜。原本是棵好苗子,却荒废了。"圆照想问什么,老和尚已经消失不见。

醒来后,圆照心中不安,隐隐觉得自己的修行出了大问题。可具体是什么问题,他又说不清楚。就在这时,寺里来了位云游的老僧,法号智通。

智通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可圆照与他交谈几句后,立刻感觉到这位老僧的不凡。智通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句句切中要害,让圆照如梦初醒。

智通对圆照说:"修行人最怕的是什么?不是不懂佛法,而是懂了之后自以为是。你现在就是这个毛病,觉得自己懂得多,反而放松了真正的用功。"

圆照听了脸色煞白,连忙请教如何补救。智通叹了口气:"你已经养成了散乱的习惯,这比什么都难改。就像一个人走路习惯了歪歪扭扭,想要走直路,得从头学起。"

圆照这才真正害怕了,他跪下来恳求智通教他方法。智通想了想,说:"也不是没有办法。你要发个大愿,来世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和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这个愿力若够强,或许能救你。"

圆照不明白这话的深意,可还是按智通说的,在佛前发了大愿:"弟子若有来世,愿化身为警示之物,时刻提醒修行人莫要散乱懈怠。"

发完愿后,圆照心里踏实了些,开始重新振作,每日强迫自己按时做功课,打坐念经。可多年养成的散乱习气岂是一朝一夕能改的?他常常坐着坐着就走神了,念着念着就昏沉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圆照七十岁了。一日,他突然病倒,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寺里的僧人们都围在床边,为他念佛诵经。

迷迷糊糊中,圆照觉得自己的神识离开了身体,在虚空中飘荡。恍惚间,他看到自己来到了一片大海边。海里有条巨大的鱼,张着嘴在那里等着什么。

圆照突然明白了,这是他发的愿在起作用。他的神识不由自主地飞向那条大鱼,要与它融为一体。就在神识即将进入鱼身的刹那,圆照猛然想起了什么,大喊一声:"不!我要警醒世人!"

这一声大喊,让整个场景定格了。虚空中传来一个声音,问道:"你既知散乱之害,可知如何对治?"圆照这时反而清醒了,他想起了当年老和尚说的话,想起了这几十年修行的得失,突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个道理,正是古德所说的"让心不散乱的妙法"。

这个法门看似简单,却是他用了一生的教训才换来的领悟。

而这个领悟,后来被雕刻成了木鱼的形态,成为千百年来提醒修行人的法器。

那么,圆照究竟领悟到了什么?为何他会化身为木鱼?

这敲击木鱼的法门,到底藏着怎样的修行窍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