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奖揭晓之际,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作为诺贝尔化学奖评委,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科学界。
在接受《知识分子》专访时,她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科学家不要在国内卷,要去国际上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则蕴含着对中国科研现状的深刻洞察与对未来的殷切期待。
![]()
从数量到质量的临界点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后,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委员会成员邹晓冬的系列访谈引发中国科研界深度思考。
这位拥有中国深造背景、参与诺奖评审四年的学者,在与媒体对话时抛出的观点直击痛点:“中国科研人员不应困在国内的评价体系里相互消耗,而要到国际学术舞台上参与真正的竞争。”
![]()
这番话并非空泛议论,而是基于对全球科研格局与中国科研现状的细致观察,其背后是中国科研从 “数量领先” 向 “质量突破” 转型期的现实困境。
邹晓冬的判断有着扎实的数据支撑,2023 年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顶尖期刊论文贡献最大来源国,高影响力期刊论文占全球比重达 40%,是美国的四倍之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长期稳居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 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4 年经费投入超 300 亿元,科研设备如大型同步辐射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在诺奖评审现场,这些数量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力。
![]()
邹晓冬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为例,中国实验室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相关论文,却多是对现有框架的参数优化与性能调整,少见从零起步的颠覆性突破。
“诺奖评审从不看期刊影响因子,只问这项工作是否开辟了新方向,是否被全球学术圈广泛认可并跟进”, 她强调,这种评价标准的差异,使得国内追求 “短平快” 成果的科研模式难以诞生顶尖创新。
![]()
国内的“内卷” 困境
国内科研的 “内卷” 困境,根源在于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的导向,高校与研究所的考核中,论文数量、期刊级别仍是硬指标,一篇 Nature 或 Science 论文直接关系到职称晋升、经费续拨与团队存续。
这种导向下,科研人员更倾向选择热门课题进行 “安全研究”,在已验证的领域微调参数、重复实验,快速产出符合考核标准的成果,某重点高校统计显示,本土独特问题研究占比不足 15%,绝大多数项目扎堆国际热点领域。
![]()
经费分配同样存在短期倾向,国家基金项目审批偏好可见成果的研究,高风险、长周期的基础探索因失败率高往往被驳回。
邹晓冬对比中美科研环境时提到,美国虽经费总量不及中国,但对失败的宽容度更高,项目周期更长,研究者敢于啃硬骨头,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原创输出上。
中国科研人员数量超美国和欧洲总和,工程师与博士规模分别是美国的 7 倍和 2 倍,却在量子计算、蛋白质设计等基础科学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
![]()
从“单兵作战”到“军团协作”
与国内 “内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舞台上 “真刀真枪” 的竞争与合作带来的突破,邹晓冬特别提及华中农业大学李国田团队的案例,将其视为 “国际卷” 的典范。
2021 年,李国田团队关注到美国华盛顿大学 David Baker 实验室的 AI 蛋白质设计技术,主动邮件沟通合作可能,将原本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技术引入作物育种研究。
![]()
2024 年 David Baker 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双方合作升级,在 Nature 编辑部建议下,李国田团队牵头组建了涵盖中、美、英、德等六国专家的跨国团队,系统阐述 AI 驱动的作物改良新范式。
这项研究耗时一年多,大纲修改 3 轮,论文返修 4 次,博士生杨磊经历 20 多万次失败才成功设计出抗稻瘟病蛋白,最终成果被 Nature 接收。
邹晓冬评价,这种 “中国组局、全球协作” 的模式,正是 “国际卷” 的核心,不是简单比拼论文数量,而是整合全球智慧解决重大问题,在国际学术网络中掌握话语权。
![]()
“国际卷” 的竞争力,更体现在对学术规则的掌握与引领上,邹晓冬指出,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的参与度与影响力严重不足,即便在论文高产的领域,主旨报告也少见中国声音。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领域的例子尤为典型,中国论文占比全球近半,却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难以占据核心讨论席位,形成 “干货最多、话语权最小” 的尴尬局面,而真正的国际竞争,不仅是成果比拼,更是规则制定与方向引领的较量。
![]()
她以 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为例,其免疫调节研究初期发表于非主流期刊,长期被忽视却坚持深耕,最终以开辟新领域的贡献获奖。
法伊特和汤普森的群论定理发表在非顶级期刊,仍因学术价值获学界认可,这些案例证明,国际学术舞台的核心竞争力是原创价值,而非发表平台的光环。
![]()
用全球语言重构发现
当被问及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方向时,邹晓冬建议建立“国际学术信用积分”制度:学者在跨国合作、国际期刊编委任职、海外实验室兼职等行为可获得积分,作为科研资助和职称评定的参考。
她透露,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在与欧洲研究理事会(ERC)探讨建立跨国科研信用共享系统,“这能让中国学者的国际贡献得到量化认可”。
![]()
邹晓冬还强调“逆向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不要只想着把人才送出去,更要吸引国际学者到中国实验室工作。”
他以自己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瑞联合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通过设立“国际访问学者”岗位,吸引诺贝尔奖得主组建跨国团队,其产生的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的发表率提升40%,“国际学术界需要看到中国不仅是科研产出的大国,更是学术思想交汇的枢纽。”
![]()
对于中国科研的未来,邹晓冬持乐观态度,她认为中国已具备冲击诺奖级成果的基础,强大的科研队伍、持续增长的投入、日益提升的学术产出质量。
在MOF、碳捕集、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已涌现出具有原创潜力的研究方向。
![]()
她特别指出,MOF材料在改善湿稳定性、降低成本、实现吨级生产等方面正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有望在碳中和、氢能源等重大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
“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近”,她坚定地说,但距离真正的突破,仍需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
结语
当中国科学家不再满足于在既有范式中“跑得更快”,而是勇于在无人区“走得更远”,当社会能够为那些“可能十年都没结果”的探索提供包容与支持,中国科学的突破将不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这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勇气与远见,更需要整个科研生态的转型,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重短期绩效转向重长期价值,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合作。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