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家证券研究机构发布研报,预测即时零售赛道,看好小象超市未来上升空间巨大。
![]()
▌图源:小红书@小张快消失了
![]()
小象超市的全渠道上升
小象超市的快速崛起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美团生态资源深度整合与战略精准落地的必然结果,其上升态势体现在网络扩张、模式创新与效率优化的多维并进中,且核心数据与战略路径在行业报告中均有明确印证。
在网络布局上,小象超市正加速构建全国性即时零售网络。据嘉世咨询《2025即时零售行业简析报告》及美团战略披露,2025年6月美团宣布全面拓展即时零售业务后,小象超市已成功进入18座核心城市,并计划逐步覆盖所有一二线城市。为突破时效瓶颈,其依托美团大数据分析,优先在订单密度高、消费能力强的区域加密前置仓布局,目前近千个前置仓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未来目标将数量翻倍至1500座,通过“3-5公里内建仓”的密度优势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同时,其“源头直采”项目已延伸至全国200个县级农产区,从广东茂名荔枝园到渤海湾渔船,生鲜产品可24小时内直达餐桌,形成从田间到仓库的直达链路,既保障生鲜品质又降低中间成本。截至2025年3月,小象超市日单量已突破200万单,在核心市场如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占率接近20%,跃居中国自营前置仓生鲜到家市场首位。
![]()
▌图源:小红书@我叫陈阿珍
模式创新层面,小象超市采用“社区折扣店+中大型门店”双线策略并重启线下布局。社区折扣店主打“邻里商业”与“天天低价”定位,200-300平方米的门店通过智能货架、自助结算系统实现智慧化运营,购物效率提升30%以上;中大型门店则聚焦体验式消费,融合餐饮、购物与休闲功能。通过“到店扫码领券+线上下单自提”的闭环设计,线上线下联动转化率推至40%。这种“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融合,配合美团7.8亿月活用户的流量赋能,使得单店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获客成本较传统商超降低40%以上,线上日活用户超5000万,复购率高达65%。
效率优化的核心来自供应链资源的深度复用。中泰证券研究指出,美团将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的供应链及仓配网络与小象超市整合,原优选覆盖的200个县级农产区直采体系并入后,不仅使生鲜采购成本降低15%,更让商品丰富度提升30%,SKU已超1万种,涵盖生鲜、日百、母婴等全品类。在履约端,复用美团闪购的骑手网络,叠加AI大模型在选址、库存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其生鲜周转率及损耗率远优于传统商超水平。
![]()
客流、场景与效率,三重挤压传统商超
即时零售的爆发式增长正对传统商超形成系统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的业绩下滑,更触及零售底层逻辑的重构,证券研报中的市场监测均揭示了这一趋势。
客流与营收的双重下滑成为传统商超的普遍困境。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永辉超市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0.73%,净利润由盈转亏2.41亿元;中百集团净亏损同比扩大近80%,营收下滑近20%;红旗连锁更是交出上市以来首份营收下滑的中期答卷。这种下滑并非个例,而是即时零售分流效应的直接体现——中泰证券明确指出,即时零售更多获取的是线下零售市场份额,而非电商存量,其核心渗透领域正是传统商超的优势品类。“粮油米面”、“休闲食品”,这些曾经的大卖场“压舱石”品类正被线上渠道大量分流,导致传统商超既面临客流量萎缩,又遭遇客单价下降的双重压力。
消费场景的碎片化拆解瓦解了传统商超的核心价值。中泰证券分析认为,传统商超依赖的“一站式购齐”场景正被即时零售的“碎片化需求”替代,消费者从每周一次的集中采购,转变为每日多次的即时补给,这种行为转变直接削弱了线下卖场的流量引力。例如,做饭缺酱油、深夜需零食等应急场景,曾是社区超市的天然优势,但如今小象超市30分钟达、家家悦24小时闪电仓等服务,已将这类需求全面承接,导致传统商超的“最后一公里”优势彻底丧失。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交互逻辑的逆转:传统商超的“人找货”模式,被即时零售通过大数据实现的“货找人”替代,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被精准激活,而缺乏数字化能力的传统商超则陷入用户画像模糊、””需求响应滞后的被动局面。
![]()
▌图源:小红书@小红薯6272E13B
效率差距的持续拉大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失衡。传统商超在库存周转、损耗控制与履约成本上的劣势,在即时零售的对比下愈发明显。中泰证券数据显示,传统大卖场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45天,是山姆会员店的2.3倍,生鲜损耗率更是高达15%,而小象超市通过供应链优化,生鲜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0%以上。这种效率差距直接转化为价格与服务的竞争力鸿沟:小象超市通过源头直采降低15%采购成本,依托美团运力实现30分钟达;而传统商超既要承担线下门店的高额租金与人力成本,又难以匹配即时配送的时效要求,即便尝试转型也面临诸多阻碍。部分区域商超虽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利润微增,但营收规模的收缩已预示其市场话语权的弱化。
![]()
启示:即时零售是对“快需求”的满足
小象超市的快速上升与传统商超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即时零售并非简单的“外卖+商品”,而是适配当代中国消费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对“快需求”的全方位响应与满足。
“快需求”的本质是时间价值优先的消费升级。即时零售的价值不在于单纯的时效提升,而在于实现了零售效用曲线的优化——在同等品质与便利下,通过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或在同等成本下提供更极致的时效体验。这种优化精准匹配了中国城市居民的时间焦虑:一二线城市通勤时间的延长、双职工家庭做饭时间的压缩、Z世代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共同催生了对“分钟级”服务的刚性需求。小象超市的前置仓密度提升、美团骑手的效率优化,本质上都是对时间成本的极致压缩,而传统商超45天的库存周转、固定的营业时间,显然无法适配这种需求变化。
满足“快需求”的核心是零售要素的数字化重构。即时零售的“快”并非单一环节的加速,而是“需求捕捉-供应链响应-履约交付”全链条的效率革命。在需求端,小象超市通过美团7.8亿用户数据精准预测区域偏好,实现“千仓千面”的选品优化;在供应链端,复用美团优选直采体系,将生鲜从产地到仓库的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在履约端,AI分单系统使骑手单均配送时长降至22分钟,这些数字化能力共同构成了“快”的基础。反观传统商超,数字化悬浮问题突出——扫码购渗透率低,电子价签覆盖不足,无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实时匹配,自然难以满足动态变化的“快需求”。
行业演进的终局是“快生态”对传统模式的替代。中泰证券预测,即时零售有望在2030年突破2万亿规模,成为继线下、电商之后的第三种主流零售渠道。这意味着,能够系统性满足“快需求”的玩家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小象超市凭借美团生态的流量、供应链与运力协同,已构建起先发优势;沃尔玛、盒马等通过“店仓一体+平台合作”转型的企业,也在努力适配这一趋势;真正面临“落下”风险的,是那些既缺乏数字化能力、又拒绝生态协同的传统商超。
本地零售数字化未来空间广阔,这一空间终将属于那些读懂“快需求”本质的创新者。
◎ 撰写:胡晓君、责编:刘照龙、排版:朱思翰、主编:杨猛。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 版权: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品牌官方,如有侵权,请联系啸啸删除。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