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向博 通讯员 杜敏 党永霖 李坤 文/图)金秋时节,宁陕县筒车湾镇的稻田里满是丰收景象。10月12日,在七里村的田埂边,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田间,将饱满的稻穗脱粒成金黄的稻谷,几位村民弯腰紧随其后,把散落的稻穗归拢成堆。其中一个挽着裤腿,一边娴熟地割稻谷,一边笑着和身旁村民叮嘱:“注意把好稻谷筛选的关,咱们的生态大米可不能出半点岔子。”这位忙碌在田间的带头人,正是海棠园村村委会副主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法人——肖成波。
![]()
80后的肖成波是土生土长的筒车湾镇人,他从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始,用近十年时间带着乡亲们从“零散种植”走向“抱团增收”,如今又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直播,让好产品一步步走出深山,点亮了乡村致富的希望。
“2015年以前,乡亲们各自种地、零散售卖,再好的东西也卖不上价。”彼时,看着村民守着优质土地却难获好收益,肖成波的心里焦急不已。他一次次走访农户、多方协调资源,最终牵头成立了村里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拧成了发展的“一股绳”。
合作社成立之初,还是面临产品打不开销路的困难。转机出现在2016年,他通过多方考察市场后发现,生态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便决定带领村民改种生态大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从源头保证品质。为了让大家放心跟着干,他先在自家田里做试验,摸索种植技术,再手把手教给村民。最终,有三个镇的农户都加入进来,“以前种庄稼就够混个温饱,现在跟着种生态大米,一年能多赚好几千块,家里添了新家具,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不用愁了!”七里村村民易琼红捧着刚收割的稻谷,脸上满是笑意。
![]()
随着生态大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肖成波并未停下脚步,他深知“光种出好东西还不够,得让它们‘走出去’才能真正帮乡亲们增收”。2018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与推动下,海棠园村电商便民服务点正式落地,从此,村里的天麻、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有了直通城市的“线上销路”。
现在,走进电商服务点,总能看到一派忙碌景象: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着订单信息,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包装好的生态大米、天麻、木耳等农产品分类贴单后发往全国各地。“通过电商平台,咱们的产品能直接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省去了中间环节,乡亲们的收益也能多三成。”肖成波介绍说,便民服务点已成为村里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每年帮助农户销售各类农产品超万斤,让“山里货”真正变成了“抢手货”。
即便电商销售稳步推进,肖成波仍在探索新的增收路径。“光靠电商还不够,得让客户亲眼看到产品的生长环境,这样客户才更放心。”如今,乡村风景、劳作场景都成了他手机镜头里的“主角”,他反复学习拍摄技巧,只为把田间地头的真实场景更好地展现给大家,“虽然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但我相信只要多琢磨,一定能把海棠园的好东西通过直播展示给更多人。”
![]()
从成立合作社带领农户抱团发展,到搭建电商平台打通销售链路,再到学习直播探索新路径,肖成波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每当快递车满载着山里的特产驶离村庄时,肖成波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只要能让乡亲们多赚钱、早致富,再累我也愿意。”他说,接下来会继续深耕直播领域,不断优化内容与形式,把村里更多特色产品推出去,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