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金秋时节,走进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革命旧址群,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揭下覆盖在青砖黛瓦上的保护膜。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革命老区,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裕安区近年来投入近千万元对六霍起义纪念馆、独山革命旧址群等红色景点进行系统性改造,通过“科技+文化”的创新模式,让红色资源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承中创新。
在苏家埠战役陈列馆,全新的全息投影技术正将1932年的烽火岁月生动再现。参观者佩戴智能设备,就能“穿越”到战火纷飞的战场,与虚拟的红军战士并肩作战。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裕安区红色旅游提档升级的生动缩影。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刘卫介绍,本次改造特别注重“修旧如旧”与“科技赋能”的结合,所有修缮材料均采用传统工艺烧制的粘土砖瓦,而展陈内容则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多维叙事空间。
“这些砖瓦都是从老窑厂定制的,每块都要经过三道质检。”施工现场负责人王友震指着码放整齐的砖块说道。在六霍起义纪念馆改造现场,工人们采用传统“一麻五灰”工艺对木质结构进行加固,同时将现代防潮技术巧妙地融入古建筑修复中。这种古今融合的智慧,既确保了文物安全,又为游客营造出原汁原味的历史氛围。
改造后的红色景点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保护体系科学化,对9处国保单位建立三维数字档案,实现预防性保护;二是展陈方式年轻化,通过VR漫游、AI讲解等新技术吸引年轻群体;三是教育功能常态化,与周边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在独山革命旧址群,智能导览系统能根据游客停留时长自动推送个性化讲解内容,这种“千人千面”的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参观体验。
“原来展柜里的老照片现在会‘说话’了!”市民李木子在体验声光电展项后感慨道。在苏家埠战役陈列馆,老战士口述历史与战场实景投影交织,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创新表达方式,使红色教育摆脱了说教模式,实现了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变。据统计,改造试运营期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2小时,青少年参观占比提高35%。
裕安区的实践表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文物本体实施精细化修缮;另一方面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云展览““智慧景区”等新型服务模式。这种双轮驱动策略,既守住了红色根脉,又激活了产业动能。今年国庆期间,全区红色景点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近两倍,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裕安区正以红色旅游升级工程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将革命旧址、生态景观、非遗技艺等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看红色经典、游绿水青山、品乡土美食”的复合型旅游体验。正如一位外地游客在留言簿上所写:“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可以共鸣的旋律。”
这场始于建筑修缮、终于文化传承的变革,正让裕安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当夕阳为修缮一新的革命旧址披上金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砖瓦的焕新,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望。(赵宇 尹军 冯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