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粼粼水波倒映着澄澈天空,在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科研基地的养殖塘边,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副镇长、水产养殖学博士张冬冬的身影与田野融为一体。只见他蹲在塘埂边查看水质,时而叮嘱研究生优化投喂方案,时而低头记录罗氏沼虾生长数据——这般忙碌的场景,在他扎根基地的6年里早已成为常态。而他的“水塘日记”中,记满了稻虾增产、农户增收的实用办法。
从清晨查看稻虾塘的水稻分蘖情况,到傍晚分析水质调控数据;从邀请种植业局专家指导施肥,到手把手教农户掌握投喂技巧,他的日常始终围绕“让科研成果结出丰收果实”展开。
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与洪林镇共建科研基地,吴旭干教授便安排张冬冬带着“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的信念长期驻扎。他带领3名研究生、1名留学生和2名本科生跑水塘、测水质、盯水稻,将“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服务落到实处。
在一线实践中,张冬冬带着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生产难题。他们研发的“虾稻虾”“虾稻蟹”“小龙虾—再生稻”等稻渔新模式,不仅适配本地水土,更开发出专用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其中“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模式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15项重点推广技术,实现宣城市水产技术在全国获选的“零的突破”。通过突破小龙虾早虾养殖关键技术,当地亩产小龙虾达400余斤,单产较传统模式翻倍;六月黄养殖、白玉蟹养殖和稻田虾蟹轮作等技术成果的落地,更让农户切实看到了科技兴农的实效。
今年7月,张冬冬多了一个身份——洪林镇“科技副职”。“责任更重了,既要当好政府与基地的桥梁,又要把农户的难题带回实验室。”他坦言,如今的工作不仅是技术推广,更要主动对接政府发展方向,研发符合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在他的推动下,基地与农户的联系愈发紧密:农户遇到养殖难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专家;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很快就能在田间试点应用,真正实现“科研跟着需求走,技术围着产业转”。
谈及未来,张冬冬的规划清晰而务实,继续扎根基地带领团队攻关,让更多新模式、新方法惠及农户;对接食品加工企业,打通产销链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产与二产联动;联合大学返乡创业者打造“小而美”的农业经营主体,塑造农旅品牌,让乡村不仅能产出优质农产品,更能吸引游客、留住乡愁。
从博士到副镇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张冬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农业。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这位科技副职正以初心为种、以实干为肥,让科研之花在田间地头绚烂绽放,带领农户走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增收路。(吴舒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