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道德经》《易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常说"命中有贵人相助,百事可成"。
这贵人二字,在命理学中指的是八字中带有天乙贵人、太极贵人、天德贵人等吉星的人。
据说一生多逢助力,遇难呈祥。
可真的是命中注定,有人天生贵人环绕,有人穷尽一生也难逢一个提携之人吗?
翻开《易经》,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又看《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这话里的深意,似乎又在告诉我们,所谓贵人,并非天定,而是人为感召。命格中有无贵人星,和真正能遇到贵人相助,这中间的关联到底有多深?没有贵人星的人,是不是这辈子就注定孤立无援?
古人留下的智慧典籍中,对这个问题其实早有解答。只是这答案,藏在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里,藏在圣人先贤的言行举止中。
先说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
那时候有个叫百里奚的人,年轻时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满腹才学。他想要出仕为官,施展抱负,可接连碰壁。去齐国,没人赏识;到周地,依然无人问津。有算命先生给他看过八字,说他命中缺贵人星,一生恐怕难有大的作为。
百里奚听了这话,心里也有些失落,但他没有因此放弃。他继续四处游历,一边寻找机会,一边充实自己的学问。途中他遇到了蹇叔,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蹇叔的学问比百里奚还要精深,可他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
两个命中都说没有贵人的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前行。百里奚后来投奔到虞国,当了个小官。可虞国国君昏庸,根本不听他的进谏。没多久,晋国假道伐虢,把虞国也顺带灭了。百里奚成了俘虏,被当作陪嫁的奴隶送到了秦国。
这一年,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七十岁的人,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更何况还是个奴隶的身份。照理说,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就在这个时候,转机出现了。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能的人,想要重用他。可百里奚是晋国送来的陪嫁奴隶,直接提拔有损国格。秦穆公就想了个办法,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赎"回来,这才有了后来"五羖大夫"的称号。
秦穆公召见百里奚的那天,整个朝堂都在议论纷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奴隶,能有什么本事?可秦穆公和百里奚一交谈,立刻发现这是个奇才。他问百里奚:"你在虞国做官,为何虞国还是灭亡了?"
百里奚回答:"我只是个小官,说的话国君不听。就像房子要倒了,我在下面喊,住在楼上的人听不见,房子还是会塌。"
秦穆公又问:"你觉得秦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百里奚沉吟片刻,说出了一番见解。他从秦国的地理位置,谈到周边国家的局势,再谈到内政外交的方略,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秦穆公听得连连点头,当场就拜他为上卿,让他主持国政。
![]()
朝堂上有人不服,说:"他一个亡国奴,凭什么?"
秦穆公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他的出身,也不在他的年纪,而在他的才能和品德。百里奚在虞国不得志,不是他没本事,是虞君没眼光。他七十岁了还能有这样的见识,说明他一生都在学习,从未放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贤才。"
百里奚主持秦国国政后,推荐了自己的老朋友蹇叔。两个当年说是"命中无贵人"的人,就这样成了彼此最大的贵人,更成了秦国的栋梁。在他们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命理中所谓的"贵人星",真的能决定一个人一生能否遇到贵人吗?
再看另一个例子。战国时期的苏秦,据说他的八字里贵人星很旺。可他年轻时去游说秦国,带着自己写的《连横》之策,自信满满地觉得一定能得到重用。结果呢?秦惠王根本不理他,他灰溜溜地回到家,连家人都看不起他。
他哥哥说:"做生意不好吗?非要去做什么纵横家。"他嫂子说:"看看别人家的男人,再看看你。"连他妻子都对他冷嘲热讽。
苏秦羞愧难当,把自己关在房里,翻出所有的书籍,日夜苦读。读到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这就是"锥刺股"的典故。他反复研究天下大势,重新制定策略。
一年后,苏秦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说连横,而是推销合纵。他先去见赵国国君,分析六国如果单独面对秦国会是什么下场,如果联合起来又会是什么局面。赵王听了觉得有道理,给了他相国的印绶,让他去说服其他五国。
苏秦带着赵国的支持,先后游说了韩、魏、齐、楚、燕五国。每到一国,他都能准确把握国君的心理,说出最能打动对方的话。这一次,他成功了。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苏秦佩六国相印,威震天下。
可这时候的苏秦,还是那个八字吗?还是那个据说"贵人星旺"的人吗?为什么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
答案很简单:第一次的苏秦,只有野心,没有真才实学,自然遇不到真正的贵人。第二次的苏秦,经过刻苦学习,已经真正掌握了纵横之术,这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分量,自然能够感召贵人。
道家有一句话说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话的深意,不只是在说宇宙的形成,也在说人与人之间的感应。你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有德行,有才能,自然会感召到愿意帮助你的人。
《易经》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是这个道理。水流向低处,是因为水的本性;人汇聚一处,是因为志同道合。所谓贵人,从来不是命中注定的星宿,而是你自己修来的福报。
历史上还有个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良。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国破家亡后,他倾尽家财,只为了找一个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结果失败了,他成了通缉犯,流亡到下邳。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年轻气盛,差点发火。可看老人年纪大了,就忍着气把鞋捡了上来。没想到老人又说:"给我穿上。"
这就有些过分了。可张良想想,既然鞋都捡了,那就做到底吧。他跪下来,帮老人把鞋穿好。
老人笑了,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
五天后,张良一早就到了桥上,可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五天后再来。"
第二次,张良半夜就去了,可老人还是先到了。老人更生气了:"又迟到!五天后再来。"
第三次,张良刚过半夜就到了桥上。这次他终于比老人先到。老人很高兴,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可以做帝王之师。"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
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在《史记》中。很多人把这个老人说成是神仙,说是张良命中有贵人星,所以才能遇到这样的奇遇。可仔细想想,如果张良没有那份隐忍之心,如果他第一次就发火走人,如果他第二次、第三次不再去,那这位老人还会传授他兵法吗?
真正的贵人,是在考验你。他要看你有没有德行,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受教的心。你通过了考验,他才会真正帮你。
从儒家的角度看,"贵人"二字,首先看的是"德"。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会有人愿意亲近他,帮助他。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人和"从哪里来?还是从德行中来。
从道家的角度看,讲究的是"自然"。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会偏爱任何人,但善良的人自然会得到天道的眷顾。这不是迷信,而是说善良的人,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少招灾祸,多得助力。
到了佛家,讲的是"因缘"。你今生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前世种下的因缘。你对别人好,就是在种善因;你修自己的德行,就是在培福田。因缘具足时,贵人自然就来了。
![]()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
道理都明白了,可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感召到生命中的贵人呢?
古人留下的典籍中,对这个问题有着极为精妙的论述。
从命理的角度看,所谓"招贵人",绝不是去拜什么神,求什么符。
真正的法门,藏在日常修行中,藏在一点一滴的德行累积里。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心法,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