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梦游集》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知积德行善,却少有人明白积德之中也有正道与歧途之分。
《太上感应篇》开篇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可是为何有些人一生行善,家族却日渐衰败?
为何有些人看似积德,反而招来祸端?难道因果真的不灵验吗?
唐代高僧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记载了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有两户人家。
同样热心行善,同样广施钱财,可是十年之后。
![]()
一家子孙兴旺、福报绵延,另一家却家道中落、灾祸连连。这究竟是为什么?憨山大师说,问题就出在他们积的德不同——一家积的是真德,另一家积的是假德;一家种的是福田,另一家种的是祸根。
更令人警醒的是,那积假德招祸端的人家,自始至终都以为自己在做善事,甚至在灾祸临头时还在抱怨:"我一生行善,老天为何如此待我?"他们不知道,自己积的那三种德,恰恰是通向祸端的歧途。而那家族昌盛的人家,所积的三种德,才是正道所在。这六种德,究竟有何不同?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有两个大户人家,一家姓张,一家姓李。两家都是当地的富户,也都热心公益。
张家的家主张文正,为人慷慨,常常施舍钱财给穷人。每到冬天,他就在家门口设粥棚,施粥给饥寒交迫的百姓。每逢有人来借钱,他几乎有求必应。村里修桥补路,他总是带头捐钱。乡邻们都说,张家是积德的善人。
李家的家主李德厚,也是个热心肠的人。他同样施粥赈济,同样借钱给人,同样捐资修桥补路。从表面上看,张李两家做的善事几乎一模一样。
可是二十年后,两家的光景却大不相同。
张家越来越兴旺。张文正的三个儿子都考中了秀才,大儿子还中了举人。张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仅没有因为常年施舍而变穷,反而财富日增。更奇妙的是,张家几代人都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望。
李家却渐渐衰败了。李德厚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一个沉迷赌博,一个好吃懒做。李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李德厚自己也常年疾病缠身,晚年凄凉。
李德厚想不通。他对来探望他的老友说:"我这一生行的善事,不比张文正少。为什么他家越来越好,我家却越来越差?难道真的没有天理了吗?"
这话传到了一位云游的老僧耳中。这位老僧名叫智海,是从五台山来的高僧,路过此地,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找到了李德厚。
智海法师对李德厚说:"施主,贫僧听说了您的困惑,能否让贫僧问您几个问题?"
李德厚说:"法师请讲。"
智海法师问:"您施粥给穷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李德厚想了想,说:"我想的是,我做了善事,将来必有好报。我希望我的儿子能考中功名,我希望我的家业能兴旺发达。"
智海法师点点头,又问:"您借钱给别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
李德厚说:"我想的是,这些人欠了我的人情,将来我有事时,他们应该帮我。而且,我希望别人都知道我是个善人,都来称赞我。"
智海法师再问:"您捐钱修桥补路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李德厚说:"我想的是,我出了这么多钱,应该在桥头立一块碑,刻上我的名字,让后人都知道这桥是我修的。我还想,这样大的功德,老天一定会保佑我。"
智海法师听完,叹了口气,说:"施主啊,您积的不是德,是债。"
李德厚大惊:"法师此话怎讲?"
智海法师说:"您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为了回报,都是为了名声,都是为了让别人记住您的恩情。这样的善事,表面上看是在施予,实际上是在索取。
您不是在积德,而是在和天地、和众生做生意——您出钱,要求回报。可是真正的积德,是不求回报的,是无所求的。您这样有所求地行善,不仅积不了真德,反而会招来祸端。"
李德厚不服气:"为什么会招来祸端?我总归是做了善事啊!"
智海法师说:"因为您的心不正。您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让别人感激您,为了让人称赞您。这种心态,本质上是自私的,是贪婪的。这样的心态,就算您做了再多善事,也只是在喂养您的贪欲和虚荣心。而贪欲和虚荣心,恰恰是招来祸端的根源。"
"更严重的是,"智海法师继续说道,"当您这样带着目的去行善时,您就给自己和众生都设下了枷锁。您帮助了别人,就期待别人报答;您施舍了钱财,就期待得到回报。
您做了善事,就期待别人称赞。这些期待,都是执着,都是束缚。当这些期待得不到满足时,您就会心生怨恨,就会觉得老天不公。这种怨恨,就会转化为业障,反过来伤害您自己。"
李德厚听到这里,脸色发白。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确实常常因为别人没有按他期望的方式回报他而心生不满;确实常常因为别人没有充分感激他而觉得委屈。
智海法师说:"贫僧再问您,您可知道张文正施粥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李德厚摇摇头。
智海法师说:"贫僧曾经观察过张文正。他施粥时,心里想的是:'这些穷苦百姓,多么可怜。我能有这个能力帮助他们,实在是我的福气。'他不求回报,不求名声,只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积德。"
"您可知道张文正借钱给别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智海法师继续说,"他想的是:'这个人遇到困难了,我能帮他一把,真好。如果他将来能还钱,那很好;如果还不了,那就算了,就当是我替他还债了。'他不记恩情,不求回报,借出去的钱,他心里就当是送出去了。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您可知道张文正捐钱修桥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智海法师又说,"他想的是:'这座桥建好了,千千万万的人会因此方便。我能为千千万万的人做一点事,真是太好了。'他从不要求立碑留名,有时候甚至匿名捐款。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李德厚听到这里,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张文正虽然做的事情一样,但是发心完全不同。张文正积的是真德,而他积的是假德;张文正种的是福田,而他种的是祸根。
智海法师说:"《了凡四训》中说得好:'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善,是利益他人而不求回报;表面的善,如果是为了利益自己,那就不是真善。"
李德厚问:"法师,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还来得及改吗?"
智海法师说:"来得及。从今天开始,您做任何善事时,都要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真心为了帮助别人,还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好处?如果是前者,那就去做;如果是后者,那就先调整自己的发心。记住,真正的积德,有三个要点:不求回报,不图名声,不记恩情。只要做到这三点,您就是在积真德。"
李德厚又问:"那什么样的德,会招来祸端呢?"
智海法师说:"贫僧刚才说了,您积的那三种德,就会招来祸端。第一种,是求回报的德。您做善事是为了得到好处,这种心态本身就是贪欲,贪欲会招来烦恼和失望。
第二种,是图名声的德。您做善事是为了让别人称赞您,这种心态本身就是虚荣,虚荣会招来攀比和嫉妒。第三种,是记恩情的德。您做善事后总是记着别人欠您的恩情,这种心态本身就是执着,执着会招来怨恨和痛苦。"
"这三种德,表面上看是在积德,实际上是在种祸根。"智海法师说,"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自私的,都是有所求的。而有所求的心,就是苦的因;无所求的心,才是乐的因。"
李德厚听后,深深地向智海法师顶礼,说:"法师的教诲,让我醍醐灌顶。我这大半辈子,都在错误的道路上行善,怪不得越行善,家里越不顺。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变我的发心,要积真德,而不是假德。"
智海法师点点头,说:"善哉,善哉。施主能有此觉悟,实在是难得。不过,贫僧还要告诉您一件更重要的事。"
李德厚急忙问:"法师,还有什么事?"
智海法师说:"真正能让家族昌盛的德,不仅仅是不求回报、不图名声、不记恩情这么简单。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这个道理,关系到您的子孙后代能否真正兴旺发达。"
![]()
李德厚听到这里,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他知道,智海法师接下来要说的,一定是最关键的内容。
智海法师看着李德厚,缓缓说道:"贫僧要告诉您的,是真正能让家族昌盛的三种德。
这三种德,才是积德的正道。
而如果积错了德,不仅不能让家族昌盛,反而会让子孙后代遭受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