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综治中心受理并推动化解矛盾纠纷19.77万件,大量矛盾纠纷通过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得到了有效吸附和化解。群众前往综治中心“求解”时,往往带着不同的问题。而离开的时候,却得到相似的结论——这里真能解决问题!
宅基地界限之争
“这墙根到底算不算过界?我们家在这儿住了几十年,凭啥现在说占了他家地?”近日,勐腊县象明乡大河村的张某指着自家院墙,与邻居周某再次爆发争执。虽然村小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调解,但两家因为宅基地界限产生的矛盾,一直没能化解。
勐腊县象明乡综治中心接到上报情况后,迅速开展分析研判,制定化解方案,成功化解该起矛盾纠纷。
实地调研:“两步走”摸清“病根”
此前,大河村的张某与邻居周某常因琐事发生口角,日常相处更是形同陌路,原本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化解矛盾,要先摸清“病根”。象明乡综治中心介入后,一方面,迅速组建“1+多”专项工作组,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及村委会力量,明确各部门职责——派出所负责维护现场秩序、预防冲突升级,司法所提供法律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地块测绘,村委会做好群众沟通衔接;另一方面,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担任主协调人,全程跟进对接,避免部门协作“掉链子”,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全流程跟踪推进”的工作格局。
此后,综治中心带领专项工作组多次到大河边村开展实地调研,逐户走访张某和周某两家。
“当初划分宅基地的时候,可是有口头约定的,现在他们家非要往外扩,一点都不顾及老邻居情分,我们也不能一直让步啊。”周某说道。
为让调解有客观依据,工作人员联系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对争议地块进行精准测绘。同时,邀请村里威望高的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参与现场勘查,依托他们对当地历史变迁、村情民意的熟悉,协助还原宅基地最初划分的边界,绘制出清晰的边界图纸——让调解工作从“凭经验说情”转向“依数据说理”,有了客观的数据支撑。
分层调解:“一对一”依症“开方”
对于两家的矛盾纠纷,综治中心推出“分层调解”工作方案。
专项工作组召开研判会,结合法规、村规民约拟定合法可行方案;再分阶段开展“一对一”沟通,由主调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双方当事人解读法规、分析利弊,引导理性看待;后组织面对面调解,说邻里情、讲法律责任。
“大家都是相处了十几年的老邻居,争来争去伤和气,也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我们有了测绘图纸,咱们依法依规、有情有义地把这件事定下来,以后也踏实。”主调人耐心劝解道。
村干部也在一旁补充说:“以前两家农忙时还互相帮衬,谁家有难处也会搭把手,这情分可不能丢啊!”
在面对面调解会上,村干部从邻里情感出发缓和气氛,司法所工作人员从法律角度明确权利义务,双方态度逐渐软化。
当事人张某坦言:“我们也不是非要争那几厘米,就是心里憋着股劲儿,想把边界的事儿弄个明白,不想稀里糊涂的。”当事人周某也表示:“只要划分公平合理,符合规矩,我愿意配合调解,以后还想和邻居好好相处。”
最终,双方自愿签下《宅基地纠纷调解协议书》,明确了界限与后续的权利义务,当日便握手言和,多年积怨彻底化解。
近年来,勐腊县象明乡综治中心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治理合力,通过深入群众、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式调解。同时,建立“调研—研判—调解—回访”的闭环机制,在纠纷化解后持续跟进回访,确保矛盾化解不反复、问题解决无遗留。 首席记者 郑恒 通讯员 刘千龙
谁来赡养卢奶奶?
“我老母亲的生活终于有保障了,我们不再揪心了。”“综治干部不仅帮我们家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让我们一大家子重归于好,真是太感谢了。”陆良县卢奶奶的两个女儿感激地说道。
这一幕发生在陆良县龙海乡综治中心调解室,综治中心这一调解,不仅解决了卢奶奶的养老后顾之忧,同时让撕破脸皮的5个儿女重归于好,一家人重拾亲情。
老人赡养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对年过八旬的卢奶奶来说,自己的养老问题一直让5个儿女争吵不休。
龙海乡再邑村村民卢奶奶有5个儿女,儿孙满堂,一大家子共享天伦之乐。然而,近几年,原本幸福的一家因一些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加之随着卢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腿脚越发不灵便,原来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因卢奶奶的赡养问题产生隔阂。
今年9月,5个儿女因赡养卢奶奶一事再次爆发争吵,卢奶奶成了子女们相互责怪的“出气筒”,对赡养问题也相互“踢皮球”,卢奶奶的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
“老人都七八十岁了,连一口饭都吃不上,多亏村里的综治干部出手相救,要不然,我母亲已不在人世了。”电话那头,卢奶奶的小女儿对村里综治干部的帮助表示感谢。她说,不久前打电话听老母亲说自己被“遗弃”了,但她和姐姐都在省外工作,远水难解近渴,无奈之下,只能向村里求助。
综治中心成为老人临时的家
得知卢奶奶的遭遇后,工作人员把卢奶奶暂时安顿在再邑村综治中心。
“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让她暂时住在综治中心,解决她的住宿和生活问题,让她安心生活。”龙海乡再邑村综治干部说道。
其间,村综治干部曾尝试联系卢奶奶的子女们,试图让他们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没有实质性进展。
之后,再邑村综治中心向龙海乡综治中心求助,龙海乡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多部门联动调解机制,由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及再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专项调解小组,迅速介入案件处理。
调解小组及时联系卢奶奶的5个儿女,动员他们积极面对卢奶奶的赡养问题。在调解小组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卢奶奶的5个儿女约定了协商日期。
调解当天,5个子女各执一词,有的认为自己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更多的赡养责任。有的则觉得其他姊妹付出较少,不愿独自承担照料义务。5人又开始争吵。
争吵的矛头指向了卢奶奶,子女指责卢奶奶不公平,对子女偏心,所以一家都不想养她。调解再次陷入困局。
多元调解解开心结
调解小组耐心倾听各方诉求,一方面从法律层面解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典中关于子女赡养义务的规定以及刑法中关于遗弃罪的规定,明确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不容推卸;另一方面,结合“老王调解室”多年积累的“五心”调解经验,从亲情角度出发,引导子女回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长大的往事,唤醒子女的感恩之心。
在龙海乡综治干部法理、情理的教育下,5个子女认识到各自的错误,纷纷低下头,放下姿态,表示愿意拿出诚意解决卢奶奶的赡养问题,让母亲安享晚年。
调解小组趁热打铁,结合各方实际情况,最终拟定了一份兼顾公平与实操性的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从生活照料、医疗保障、费用承担、丧葬事宜4个方面明确了5个子女的赡养责任与义务。
卢奶奶说:“儿女、子孙们和和气气,一大家人互敬互爱比什么都好,真是多亏你们这些好干部了,我心满意足。”
“感谢综治中心的同志,帮我们家把赡养老人的事理顺了,以后我们5人再也不会为这事闹了。”卢奶奶的大女儿感激地说。
记者手记:
曾经吵红脸的一家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龙海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干部的脸上露出笑容。综治中心“一站式”解难题的作用在卢奶奶家发挥得淋漓尽致。“提档升级”的综治中心不仅向群众许下“进一道门解难事”的承诺,而且用实际行动表明,综治中心“找得到、靠得住、信得过”。该案的成功调解,还以身边事就是生动教材的形式教育该村村民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报记者 甘仕恩
迟来的拖欠款
近日,丽江市塔城乡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多年劳资纠纷,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力量,彰显出综治中心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一站式”服务速响应
8月18日,塔城乡村民和某心急如焚地走进塔城乡综治中心,向工作人员诉说困扰多年的难题。
2019年,和某的父亲受雇于隔壁村杨某家,为其进行房屋装修。完工后,总计工价6300元,杨某当时仅支付4300元,剩余2000元欠款承诺半年内还清。之后,杨某像变了个人,对还款一事百般推托。和某的父亲多次上门催讨,每次都被杨某以各种理由敷衍过去。如今,和某父亲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急需这笔钱救命,走投无路之下,和某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综治中心。
塔城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深知这起纠纷不仅关乎一笔欠款,而且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对法治的信任。接到和某的诉求后,中心迅速响应,启动调解程序。
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当即拨通了杨某的电话。工作人员详细地向杨某普及民法典中关于劳务合同纠纷等相关法律知识,从法理角度分析其拖欠劳务报酬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又从情理出发,提及和某父亲重病急需钱救治的艰难处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接待到启动调解程序,“一站式”平台用高效的规范化操作,让和某悬着的心渐渐落地。
多方联动破僵局
面对杨某起初的推托,工作人员联系塔城司法所与“涵依笔普法工作室”,三方迅速形成调解合力。
司法所工作人员结合类似案例,用通俗的语言向杨某剖析拖欠报酬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涵依笔普法工作室”工作人员则以当地村民熟悉的“身边事”为切入点,引导杨某换位思考,明白“欠薪难圆”的道理;综治中心则全程统筹,同步沟通进展,根据杨某的反馈调整调解策略。
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杨某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他坦言自己并非恶意拖欠,只是这些年手头一直不宽裕,虽然最近一直在村里打工,但确实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承担责任,承诺最迟10天内支付欠款。
确保每个环节到位
8月29日,距离杨某承诺的还款期限刚过,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普法工作室,按照规范化“闭环管理”要求,拨通了和某的回访电话。电话那头,和某的声音满是喜悦:“3天前,杨某的母亲带着2000元现金上门了,老人家一个劲儿道歉,我父亲也体谅他们家的难处,两人握着手说了好半天话。”这场多年的劳资纠纷,从诉求受理到调解落地,再到回访确认,综治中心用“闭环管理”的规范化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缺位,真正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和谐稳定、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贡献了坚实力量。本报记者 姜莉萍
被威胁恐吓的妻子
一起剑拔弩张的高危婚恋纠纷,因为男方抱有极端念头,女方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近日,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综治中心通过运用“‘2+3(1)+N’”联动调解机制,帮助双方实现和平分手,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实际行动彰显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扎实成效。
纠纷背景:矛盾激化 高危预警
“我要杀了你全家!”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情绪极端的男子石某再次吼出这句话的时候,陆某惊惧不安、浑身颤抖。陆某记不清这是双方第几次爆发冲突,因长期感情不和,这样的情景在家里时常上演,每次激烈的争吵,石某都要怒吼着重复上面的话,陆某的恐惧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离婚条件双方始终难以达成共识,日子就在日复一日的争吵中滑向失控的边缘。
高危等级!碧鸡街道综治中心通过背景、情绪、行为三要素综合分析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化解这起随时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刻不容缓。
规范化解:精准施策 分步攻坚
整个化解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组织的“攻坚战”。
接到预警后,街道综治中心第一时间联合派出所民警上门,明确指出石某过激言行的违法性和严重后果,有效遏制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局面初步稳定后,调解团队找准症结,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与石某、陆某深入沟通。经过多轮单独沟通,双方的对立情绪有所缓和后,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又组织由社区、司法所、街道共同参与的调解,引导双方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具体问题展开务实协商,避免再次陷入争吵。通过讲法、说理、谈情,最终促使双方就离婚事宜达成初步共识。
协议达成后,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并未放松调解,而是继续跟进,确保双方按约定前往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并持续关注双方离婚后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石某的情绪变化,预防纠纷反弹。
机制见效:优化流程 高效服务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我们并不是简单的处理,而是立即启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模式,运用‘2+3(1)+N’联动调解机制,社区、派出所、司法所合力,联动街道综治办、妇联,整合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资源,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干预和情绪支持。社区调解员负责情感疏导与情况跟踪,派出所民警负责法律震慑与安全维稳,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引导,妇联、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干预和情绪支持,力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碧鸡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
通过全面推行“一站式”受理和“全流程”服务,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衔接更加紧密,大量基层矛盾在街道综治中心得到有效调处。今年截至目前,碧鸡街道综治中心排查发现风险隐患97件,化解92件,化解率达94.85%,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记者 姜燕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