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受到俄罗斯武装入侵乌克兰的刺激,芬兰一改过去的中立策略,不顾俄罗斯的一再警告,在2023年年底提出加入北约,在2024年4月4日芬兰正式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使北约与俄罗斯的陆地边界骤然延长近一倍,直抵圣彼得堡近郊。这一刻,波罗的海彻底变成了“北约的内海”,俄罗斯北方出海口被完全封死。
而从米凯利北约基地到莫斯科的直线距离仅 140 公里,战斧导弹 9.5 分钟即可抵达,北约装甲部队 4 小时便能兵临城下。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安全挤压,俄罗斯仅仅口头抗议,并未如外界预期般采取强硬反制,而芬兰加入北约前,俄罗斯在边境驻扎了十几万军队。芬兰加入北约后,俄罗斯把军队都撤军了。这种看似 “无动于衷” 的表象背后,是历史教训、战略排序与现实困境共同交织的理性抉择。
在芬兰看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端的入侵,清楚地表明一个军事上强大的国家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略一个看起来相对孱弱的国家。这使芬兰明白,所谓不结盟的中立政策,在藐视国际规则的强盗眼里,只不过是在没人帮你的情况下,打击你的方便条件。不结盟政策在道德和政治上对于强盗已经没有任何制约,也起不到保护自身安全的作用。普京以为武力可以震慑这些周边国家,但没想到对乌克兰动手,却帮助芬兰和瑞典下定决心加入北约。这场战争使俄罗斯进一步陷入西方国家的包围,使得芬兰与瑞典纷纷加入北约。
![]()
芬兰主要是时机抓得好,俄罗斯腾不出手来,芬兰知道自己的军事力量足够短期抗俄而保证自己不亡国的,但也明知道俄早晚有再度崛起的那一天,自己加入北约的窗口期不会无限长。但这不重要,芬兰能否加入,主要不取决于芬兰,而是美国。在双方的博弈中,美国牢牢地看穿了俄罗斯的底牌,那就是俄罗斯不敢和北约掀桌子。这从北约国家不断突破底线的军援,所以在和美国的博弈中,只要你一让步,随后就是破窗效应,美国会得寸进尺,小仗不打,以后付出的代价更大。
历史上芬兰和俄罗斯有着血海深仇,沙俄时代,芬兰就被俄国吞并,直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芬兰才于1917年宣布独立, 摆脱了被俄罗斯控制的命运。可即便如此,苏联对芬兰一直虎视眈眈,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对芬兰发动全面进攻。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侵略,于12月14日将该国除名。
![]()
苏联在战争期间动用了累计上百万的兵力,芬兰全国的兵力加起来仅十万人,实力非常悬殊,差距比今天的俄乌还大。但芬兰人利用寒冬的优势,与苏联打起了游击战,给苏联造成了35万人的伤亡。可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为了避免亡国,芬兰最终选择了停战,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
苏芬战争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以弱抗强的经典案例,芬兰顽强的抵抗意志也迫使苏联承认其主权完整性。这种用鲜血铸就的独立传统而芬兰的抵抗也使得俄罗斯决策层深刻认知到:芬兰绝非可以轻易征服的对象,芬兰虽然国家弱小,但是真不好惹。
![]()
二战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在此情况下,芬兰将“永久中立条款”写进其宪法,并向苏联保证:绝不加入北约,绝不与苏联为敌。芬兰信守承诺直到俄乌战争之前。整个冷战期间,芬兰可谓是忍辱负重,尽管芬兰民间要求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卡累利阿地峡,但芬兰政府从来没有被民意绑架过。哪怕是苏联解体后,芬兰在外交上依然保持谨慎。始终俄罗斯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这在一些人看来,芬兰的对俄政策似乎太过“软弱“,但事实上,芬兰一直没有忘记被苏俄人割地的耻辱,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来自苏俄的威胁。芬兰人选择隐忍,是因为其实力不够,暂时缺乏向苏俄”掀桌子“的能力。芬兰人实际上一直在等待一个可以摆脱俄罗斯威胁的机会。
但乌克兰与芬兰不一样,乌克兰曾经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一般一部分,普京其实自始至终根本没有把乌克兰看做一个主权国家,而是把乌克兰看做一个迷途的家人从 1667 年起,乌克兰就和俄罗斯合并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长期融合使得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种长期的历史捆绑,也使得俄罗斯将其视为 “欧亚帝国基石”。所以当苏联解体,乌克兰试图彻底倒向西方时,这是俄罗斯绝对无法接受的,这是 “历史的背叛”,布热津斯基也说过,俄罗斯有了乌克兰才能成为一个强国,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啥都不是。这也是俄罗斯为何动武的原因。
![]()
从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与次要威胁的权衡来判断,乌克兰与芬兰处于截然不同的战略优先级,这种排序直接决定了资源分配的倾斜方向。乌克兰被俄罗斯 “命门”,其地缘价值无可替代。控制乌克兰意味着掌握黑海出海口,同时守住通往高加索与巴尔干的战略通道。在俄罗斯看来,它无法承受失去乌克兰的代价,用普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是不完整的,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将丧失欧亚帝国的根基,这种关乎国家根本地位的核心利益,使其愿意投入巨大军事资源。
而芬兰属于次要威胁,因为芬兰从来就不是俄罗斯一部分,一定时期内不会触及俄罗斯利益,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能选择 “保核心、弃次要” 的策略。
![]()
从俄罗斯现实的战略考量,俄罗斯也只能保持克制,俄乌冲突造成的军事损耗与经济压力构成了坚硬的现实约束,自二战后,芬兰便构建了完善的国防体系,其国防动员体系可在 72 小时内集结 28 万兵力,各类步兵战车1000多辆。 芬兰陆军火炮能力在西欧也名列前茅,火炮数量近800,超过德国和法国的总和。芬兰还专注于使用具有毁灭性的机动火炮,拥有 100 多门现代化自行火炮,还拥有41个履带式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
而其复杂地形,堪称 “入侵者的坟墓”。现在芬兰入约后获得了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庇护 —— 攻击芬兰等同于与 31 个北约国家开战。这种实力差距迫使俄罗斯放弃军事冒险。这种克制本质上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理性选择。
![]()
现在如果俄罗斯若对芬兰采取强硬措施,必将彻底切断与欧洲残存的经济联系,甚至面临全球范围的孤立。经过三年多的战事,俄军精锐部队损耗严重,甚至出现 “训练新兵的 AK-74 步枪都不够用” 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使俄罗斯陷入 “打不起、赢不了” 的死局。三年都打不赢乌克兰又如何去针对芬兰,俄罗斯也深知,对芬兰动武将触发北约的集体反击,这种 “零和博弈” 的风险,使得俄罗斯不敢冒险。当然芬兰入约后,北约并未立即部署重型装甲部队或核武器,未突破俄罗斯的即时安全底线。
芬兰加入北约,让北约与俄罗斯的边境线直接增加了1300多公里。俄罗斯在东欧往西,全是敌人,没有朋友了。除了向东看,俄罗斯已经是别无选择。可俄罗斯的 “无动于衷” 并非永久性妥协,这和当年的芬兰一样,而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隐忍,其核心是构建防御性威慑体系,等待局势转机。
俄罗斯不打芬兰,是因为反击的代价远超其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且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对乌克兰则是必须要夺回核心势力范围”的冲动,其风险虽大,但在俄罗斯看来,这尚属“可控”(尽管严重误判)。对芬兰,俄罗斯的反应是基于一种“承认既定事实、管理新增风险”的冷静。这是一种在力量受限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芬兰加入北约,是俄罗斯对乌行动的“回旋镖效应”最直接的体现——本想通过战争阻止北约东扩,结果却催生了更坚决、更强大的北约,并给自己带来了更长的防御边界和更直接的军事威胁。
![]()
俄罗斯对芬兰加入北约的 “无动于衷”,是出于外交与军事的战略权衡考量。历史教训使得俄罗斯放弃了军事冒险的冲动,战略排序决定了资源分配的倾斜,现实困境压缩了反制空间,但这种隐忍也埋下了两国长期对抗的种子。北约在芬兰逐步推进 “前沿威慑体系” 建设,未来的欧洲安全格局,终将在乌克兰战场的结局、北约内部的协调能力与俄罗斯的复苏速度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现在看芬兰加入北约绝对是利大于弊。
![]()
我是我,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