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河北法制报)
□ 本报记者 段美
承德市双桥区潘家沟街道陕西营社区某老旧小区一栋楼房在综合改造过程中,施工方拆除顶楼住户自行修建的彩钢防水后因客观原因无法恢复,双方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导致该栋楼的楼顶防水改造未能完成。今年入汛以来,多户居民家中漏水严重,邻里关系紧张。
接到诉求后,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牵头,依托“一地内办理”机制,组织社区邀请顶楼住户、楼内其他居民代表、施工单位负责人,开展了多轮调解。通过“一站式”集中议事,各方最终达成一致,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还化解了邻里矛盾。
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考验着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创新推行一刻钟到位、一日内解决、一地内办理、一周内回访、一网内排查“五个一”工作法,构建从源头排查到闭环巩固的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让平安幸福在“指尖上”升级。
“一刻钟到位”机制,以速度筑牢矛盾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依托综治中心全域排查网络,网格员与调解员化身“千里眼”“顺风耳”,实时捕捉邻里摩擦、物业纠纷等线索。一旦接到诉求,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迅速调度就近力量,15分钟内抵达现场稳控局面,调解员凭借对社区情况的熟稔,及时缓和矛盾升级态势。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不仅避免了小纠纷演变成大问题,更让群众感受到治理力量就在身边,从心理上筑牢了信任根基。如今,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矛盾现场介入率达100%,80%以上纠纷在升级前得到初步疏导。
“一日内解决”机制,以效率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本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当天就了了心事!”商户王先生因店铺漏水与楼上住户起纠纷,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启动“速调通道”,调解员上午上门核损,下午组织协商,用“法理+情理”双轨调解法,当天就促成双方签订维修协议。针对家庭琐事、小额债务等简易纠纷,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推行“受理—调查—调解—签约”24小时办结制,今年以来,已实现当日化解纠纷126起,办结率达92%。“省心又靠谱”成为群众对治理服务的高频评价。
“一地内办理”机制,以便捷性架起联结群众的“连心桥”。“进一扇门,事儿全办清”,这是群众对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的直观感受。综治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整合辖区政法等各方力量,实现与司法所的融合、与社区便民服务的融合、与巧茹调解室的融合,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综治中心对群众提交的诉求统一分流处置,对于共性问题如小区停车、物业收费等,组织多方代表围坐协商;对于复杂纠纷则邀请专业力量介入。目前,综治中心“一地内办理”率达98%。
“一周内回访”机制,以闭环思维巩固治理“全流程”成效。“协议履行得咋样?有难处随时找我们!”调解结束一周内,这样的回访总会如期而至。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建立“调解—回访—巩固”的闭环流程,在调解结束后及时跟进协议履行情况,排查潜在风险,通过二次沟通消除隐患。此前,某装修公司与业主的合同纠纷经调解后,双方达成协议,但调解员回访时发现业主对工期有顾虑,当即组织二次沟通,补充签订进度承诺书,彻底消除隐患。今年以来,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通过回访化解潜在风险46起,调解协议履行率提升至96%。
“一网内排查”机制,以预防思维织密风险“防控网”。矛盾化解在萌芽,功夫下在平时。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整合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力量,织密全域排查网,对老旧小区改造、商铺经营等易引发纠纷的领域实行常态化排查与研判,将矛盾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已通过网格上报线索190条,提前化解群体性矛盾苗头12起。
一起历时十年的征地拆迁补偿信访纠纷,曾因信访人的诉求与开发商的补偿方案差距悬殊而陷入僵局。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团队坚持“平时多走动、遇事早介入”的思路,最终赢得了信访人的信任。在调解陷入瓶颈时,潘家沟街道党工委书记闫佳伟和陕西营社区书记何晓燕多方奔走,寻找证据,打破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最终,在多方调解下,信访人与开发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
“我相信你们,你们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知道你们是真心为我在争取、在努力。”信访人的一席话是对潘家沟街道治理工作的认可,也彰显了潘家沟街道综治中心以“精度”破难题、用“温度”聚民心的治理成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