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凭“直觉常识”骂过某个热点事件里的“坏人”,最后却发现骂错了;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可看着身边有人躺赢时又陷入自我怀疑;明明觉得“诚实是美德”,但职场里的“善意谎言”却让你左右为难……
其实,你的常识正在“撒谎”。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的书,它用“道德、知识、理性、真实与虚构、信念”这5个维度,撕开了“常识靠谱”的假象。今天我们就拆解这5个认知陷阱,帮你跳出“想当然”的思维牢笼。
一、道德:没有“终极正确”,你的判断可能只是“利己选择”
你一定听过“电车难题”: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死5个人,你可以拉动拉杆让它转向,只撞死1个人——你会怎么选?
有人说“救5个”(结果论),有人说“不能主动杀人”(道义论),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两种立场,可能都是“片面的”。
书里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终极道德理论”。我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先被“自身利益”绑架了:
职场里,你觉得“加班是敬业”,可能是怕被领导穿小鞋;生活中,你骂“插队没素质”,可能是自己排了半小时队;甚至网上吵“该不该扶老人”,本质是怕“扶了被讹”的利益风险。
破局点:做道德判断前,先“剥离自身利益”
下次遇到争议,先问自己:“如果我是事件里的‘旁观者’,没有任何利益关联,我会怎么选?”
比如看到“年轻人不让座”,别急着骂“没教养”——也许他刚加班48小时,站着都能睡着;看到“商家涨价”,别急着喷“黑心”——也许他的进货成本涨了3倍。
道德不是“站在制高点审判别人”,而是“把别人的处境,当成自己的处境”。
二、知识:你以为的“真相”,可能只是“认知盲区里的偏见”
你有没有笃定过“盐吃多了会高血压”“喝可乐会杀精”?但后来又看到“最新研究推翻旧结论”的新闻?
这就是知识的“局限性陷阱”:我们永远只能用“已知的信息”,推导“未知的结论”,但“已知”本身就是“残缺的”。
书里举了个例子:以前的人坚信“地球是宇宙中心”,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当时的观测工具只能看到“太阳绕地球转”;现在我们觉得“地球绕太阳转”,也只是因为人类的观测范围到了太阳系——谁能保证,未来不会有新的证据,推翻今天的“真理”?
更扎心的是:你越“坚持推理”,可能错得越离谱。
比如你看到“某明星出轨”的爆料,然后翻出他“半年前和异性聚餐”“发微博配文暧昧”的“证据”,推理出“他早就变心了”——可最后发现,爆料是P图,聚餐是工作对接,配文是文案写错了。
你的推理逻辑越“自洽”,越容易把“偏见”当成“真相”。
破局点:把“我知道”换成“我目前认为”
对知识保持“暂时相信”的态度:
- 别把“专家说”当成“定论”,要问“这个结论的实验样本有多大?”“有没有相反的研究?”
- 别把“经验”当成“规律”,比如“我朋友创业成功了”不代表“你创业也能成”,个体经验撑不起普适性结论。
知识的本质是“不断修正的假设”,承认“我可能错了”,才是接近真相的开始。
三、理性:你根本不是“理性人”,感性才是藏在骨子里的“主导者”
经济学里有个“理性人假设”,说人会“趋利避害、做出最优选择”——但现实里,你是不是经常做“不理性”的事?
比如:明知道“熬夜伤身体”,还是刷手机到凌晨3点;明知道“奶茶会胖”,还是忍不住点“全糖加冰”;明知道“和爱人吵架没用”,还是控制不住发脾气。
这不是“你意志力差”,而是**“人本质是感性动物”,理性只是“感性的附属品”**。
书里说,我们的大脑分“感性脑”和“理性脑”:感性脑反应速度是0.01秒,负责“情绪、直觉、欲望”;理性脑反应速度是0.5秒,负责“分析、计算、权衡”。
当你看到一块蛋糕,感性脑已经发出“想吃”的信号,理性脑才开始计算“热量多少”——但大多数时候,理性脑只是“给感性的选择找个理由”,比如“今天加班了,吃块蛋糕奖励自己”。
更关键的是:你的“思维方式”,早就决定了“理性的结果”。
同样是“工资涨了500块”,有人想“才涨这么点,老板真抠”(消极思维),有人想“涨了总比没涨好,继续加油”(积极思维)——不是理性分析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让你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破局点:别和“感性”对抗,学会“引导感性”
- 想减肥,别逼自己“不能吃蛋糕”,而是告诉自己“吃了蛋糕,今晚要多跑3公里”(用感性的“代价恐惧”,代替理性的“自律要求”);
- 想不熬夜,别逼自己“必须睡觉”,而是把手机放在客厅,床头放本难读的书(用感性的“无聊”,代替理性的“意志力”)。
理性不是“战胜感性”,而是“和感性做朋友”。
四、真实与虚构:你看到的“真相”,可能是“精心编造的现实”
你有没有刷到过“网红打卡地”,到了现场却发现“照骗”?有没有看过“爆款爽文”,明知是编的,还是看得热血沸腾?
书里说:“虚构”不一定是“假的”,它可能比“真实”更能反映现实。
比如《西游记》是虚构的,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唐僧的执念”“猪八戒的贪懒”,都是现实里人的特质;比如“网红照骗”是虚构的,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时候,“虚构”是“现实的浓缩”,甚至比“真实”更有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你可以“虚构真实”,用来“指导现实”。
比如你想成为“自信的人”,可以先“虚构”一个“自信的自己”:走路抬头挺胸,说话声音洪亮,开会主动发言——久而久之,“虚构的自信”就会变成“真实的自信”;比如你想和爱人关系更好,可以“虚构”一个“你们很恩爱的场景”:每天出门拥抱,睡前说“我爱你”——久而久之,“虚构的恩爱”就会变成“真实的恩爱”。
破局点:别纠结“是不是真的”,要关注“有没有用”
- 刷到“照骗”,别骂“造假”,而是想“我能不能从这张图里,学到怎么搭配衣服、怎么构图拍照”;
- 看到“爽文”,别骂“狗血”,而是想“这个故事里的‘逆袭逻辑’,能不能用到我的工作里”。
“真实”不一定有用,“有用”的“虚构”,可能比“真实”更有价值。
五、信念:你坚信的“真理”,可能是“没经过思考的偏见”
你有没有“坚信不疑”的东西?比如“读书改变命运”“好人有好报”“男人就该养家”?
书里说:“没经过认真思考的信念,最容易动摇”;“盲目信奉的原则和理念,也容易崩塌”。
比如你从小被灌输“读书改变命运”,但看到“小学毕业的老板,赚得比博士多”,就开始怀疑“读书没用”——不是“读书没用”,是你没思考过“读书的‘用’,不止是赚钱”;比如你坚信“好人有好报”,但看到“好人被欺负”,就开始怀疑“善良没用”——不是“善良没用”,是你没思考过“善良的‘报’,不止是当下的回报”。
真正的“信念”,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你经过思考、验证后,坚信的东西”。
比如“读书改变命运”,你思考后会发现:读书不一定能让你赚大钱,但能让你有更多选择;不一定能让你升职,但能让你更通透地看世界——这样的信念,才不会因为“个别反例”而动摇。
破局点:给你的“信念”做个“体检”
拿出一张纸,写下你“坚信的10件事”,然后问自己:
1. 这个信念是“别人告诉我的”,还是“我自己验证过的”?
2. 有没有“反例”能推翻这个信念?如果有,我该怎么修正它?
3. 这个信念,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还是“困扰”?
经过“体检”的信念,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写在最后:别让“常识”,成为你认知的“牢笼”
我们总以为“常识”是“经验的总结”“真理的浓缩”,但其实,常识是“时代的局限”“认知的偏见”“感性的选择”。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的核心,不是“否定常识”,而是“让你跳出常识的惯性”——当你不再“想当然”,不再“用别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思考”,不再“用感性的选择掩盖理性的懒惰”,你才能看到“更真实的世界”,做出“更清醒的选择”。
就像书里说的:“常识是有用的,但别让它成为你认知的牢笼。”
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知道更多的常识”,而是“学会质疑常识,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