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派“拆机专家”,以防我们偷师,没想却成昂贵的“现场教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01年4月1日,当美国海军那架编号156511的EP-3E侦察机,拖着浓烟和满身伤痕,硬生生砸进海南陵水机场跑道的瞬间,全世界的情报机构都炸开了锅。

五角大楼的战情室里,一名三星将军盯着卫星实时传回的画面,脸色煞白如纸。

他没有对着镜头说"感谢上帝,机组人员平安"这种冠冕堂皇的屁话。

而是转身对着参谋长,说了一句后来被列为绝密档案的话:「立刻联系国务院,告诉他们,我们必须在72小时内把那架飞机弄回来,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如果做不到,那就派最好的销毁专家过去,当着中国人的面,把那些要命的东西砸烂。」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止损"的决定,最终会变成美国情报史上,最荒诞、最屈辱、也最昂贵的一次"技术泄密直播秀"。

那么,在那93天惊心动魄的扣留期里,当美国的"销毁专家"和中国的技术团队,在这架飞机周围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是什么样的戏剧性场面,让那些带着傲慢和优越感飞来的美国专家,最后像上了一堂公开课的教师,把美军最核心的机密,一项一项"演示"给了对手?



01

冲绳,嘉手纳基地,凌晨三点四十分。

太平洋的海风裹挟着燃油和机油的气味,在空旷的停机坪上肆意翻滚。

EP-3E侦察机的巨大机体,在泛光灯的照射下,泛着一层冷硬的金属光泽。

它像一头蛰伏的猛兽,等待着再一次出击。

任务简报室里,少校飞行指挥官马修·卡特斯,用一支银色的激光笔,在巨大的电子作战地图上,画出了一条刺眼的红线。

那条线,紧贴着中国大陆的海岸,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准备再一次切开对手的咽喉。

「各位,今天的任务代号'深潜者',航线和上个月完全一致。」

卡特斯的声音低沉而充满自信。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沿海150海里内的所有电子信号,像吸尘器打扫地毯一样,吸得一干二净。」

「他们的潜艇通讯频率,他们的雷达开机时序,他们指挥官的手机通话,统统都逃不过我们的耳朵。」

简报室里响起一阵属于强者的轻松笑声。

年轻的信号情报官,27岁的布兰登·霍尔,坐在他的三联屏工作站前,手指敲击着键盘。

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已经开始预热,闪烁着诡异的蓝光。

旁边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兵,绰号"狐狸"的电子战专家,端着一杯浓得发黑的咖啡,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松点,小子。」

「狐狸」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说。

「中国人的防空体系,就像一个到处漏风的破筛子,我们想进就进,想出就出。」

「而我们这架'白羊座',装载的JSSPS系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情报收集平台,没有之一。」

布兰登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但握着鼠标的手心,已经开始冒汗。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架飞机的肚子里,装着什么样的技术魔鬼。

所谓的"联合信号情报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同时处理上千个不同频段的电磁信号。

从战斗机雷达的跳频规律,到军舰发射导弹前的火控雷达预热信号,再到地面部队的加密通讯协议,理论上,都能被这套系统抓取、解密、归档。

更恐怖的是,它拥有一项被称为"电子DNA识别"的黑科技。

每一部雷达,每一艘军舰,都会因为硬件的细微差异,发出独一无二的电磁波"指纹"。

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指纹"就会变成精确制导武器的"点名册",让对方的防空体系瞬间瘫痪。

「全系统自检完毕,状态良好,准备滑出。」

机长的声音通过机内通话系统传来,冷静得像在念购物清单。

四台巨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开始发出低沉的轰鸣。

这头白色的钢铁巨兽,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缓缓滑向跑道。

在它身后,是覆盖全球的美军卫星通讯网络。

在它前方,是他们眼中一片技术落后、防御空虚的漫长海岸线。

机舱里的24名精英,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这次看似例行的"晨间散步",会以一种最戏剧性、最荒诞的方式收场。

更没有人能想到,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们将亲眼见证,美国政府是如何一步步,把一场"技术保卫战",变成一场"技术泄密秀"的。



02

北京时间,上午九点十二分。

EP-3E在八千五百米高空,像一只在别人家后院觅食的秃鹫,平稳地飞行在海南岛东南空域。

机舱内,一场无声的电子劫掠,已经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

布兰登的显示器上,被截获的信号频谱,像彩色的瀑布般不断刷新。

其中一条异常强烈的加密信号,被系统自动标记为"高价值目标",用红色方框锁定。

「头儿,我们逮到大鱼了!」

「狐狸」的语气中透着兴奋。

「这是南海舰队旗舰的卫星通讯频道,正在进行高强度加密传输。」

「破解程序已经启动,预计六分钟后,我们就能听到他们司令员在跟谁聊天了。」

指挥官卡特斯满意地点头,走到布兰登身后,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

「菜鸟,你那边有什么新收获?」

「报告长官,监测到五个岸基雷达在活动,信号特征都在数据库里,还是那些老型号,没什么威胁。」

布兰登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专业而平稳。

就在此时,机舱后部的雷达告警系统,突然爆发出一阵刺耳的蜂鸣。

「警告!高速目标接近!方位十点钟,距离四十公里,速度一点六马赫,是战斗机!」

战术协调员的声音打破了这间"空中办公室"的宁静。

卡特斯拿起望远镜,朝那个方向看去。

嘴角不仅没有紧张,反而扬起一抹轻蔑的弧度。

「别慌,是我们的'老朋友'又来'打卡'了。」

「中国人就喜欢派他们的歼-8来给我们当保姆,除了在旁边叫两声,屁用没有。」

驾驶舱里,机长看到了那两个在阳光下越来越清晰的银色光点。

两架歼-8II战斗机。

修长的机身,优雅的三角翼,被国内军迷们称为"空中美男子"。

但在这些见惯了F-14和F-18的美国飞行员眼中,这种连中距空空导弹都不配备的二代机,更像是"飞行古董"。

「陵水基地呼叫美国军机,你已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立即改变航向,离开这片区域!」

无线电里,传来中方飞行员严厉而清晰的警告,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

机长按照标准程序,不紧不慢地回应。

「中国战机,这里是美国海军851号机。」

「我们在国际空域执行正常任务,请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误判。」

在过去的数百次飞行中,这样的对话已经重复得让人麻木。

美方机组早就习惯了这种"例行公事"。

他们知道,歼-8II的作战半径有限,通常喊话十几分钟后,就会因为燃油不足而返航。

但这一次,剧本开始失控了。

其中一架歼-8II,机身编号81192,在完成标准喊话后,没有像往常那样保持在安全距离外监视。

它突然做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动作。

加速!

切入!

那架战斗机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从EP-3E的左下方猛地切了进来,机翼几乎擦过外侧的螺旋桨叶片。

距离近到布兰登透过舷窗,能清楚地看到对方飞行员头盔上的国旗贴纸。

那双眼睛,透过面罩,投射出一种令人心惊的坚定和怒火。

那是一位名叫王伟的中国飞行员。

「我的天!这家伙疯了吗?!」

机舱里有人惊呼出声。

王伟驾驶着他的战机,开始像一个愤怒的斗牛士,围绕着EP-3E这头笨重的公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驱离。

他从机腹下方高速掠过。

他在正上方做出凌厉的横滚。

每一次机动,都像是用战斗机的翼尖,在EP-3E的机身上刻下无形的警告。

机长的额头开始冒汗。

EP-3E就像一辆超载的货车,而对方是一辆灵活的跑车。

这种巨大的机动性差异,让任何一次近距离接触,都变成了俄罗斯轮盘赌。

「中国飞行员,立即停止危险动作!重复,立即停止!」

机长的声音第一次失去了平静,带着明显的紧张。

王伟没有回应。

他用一种近乎"空中肉搏"的悲壮姿态,守卫着身后那片蔚蓝的领空。

他知道自己手中的"长矛",远不如对方的"重甲"。

但他必须用行动告诉对方:这里不欢迎不速之客。

北京时间九点十九分。

王伟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抵近驱离。

他想用自己的战机,挡在EP-3E的前方,用最直接的方式逼迫其转向。

然而,EP-3E这种大型螺旋桨飞机,翼尖会产生强大而不可见的湍流旋涡。

当王伟的歼-8II再次以极限距离,试图从左下方切过时。

那股湍流,像一只看不见的魔爪,猛地抓住了歼-8II的垂直尾翼。



03

「81192请求返航!我已无法控制!」

这是王伟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声音穿过无线电传出,急促但没有一丝恐惧。

在布兰登的眼中,时间仿佛被拉成了慢镜头。

他看见那架银色战斗机,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地拽了一下。

机身瞬间失控。

狠狠撞向EP-3E左翼的一号发动机。

没有火光冲天的爆炸。

只有一声沉闷、刺耳、能钻进骨髓的金属撕裂声。

那台高速旋转的四叶螺旋桨,此刻变成了一台恐怖的绞肉机。

歼-8II那相对脆弱的垂尾和后机身,在接触的瞬间,就被切割成无数燃烧的碎片。

金属残片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钢铁暴雨,裹挟着火花,狠狠砸在EP-3E的机身上。

王伟的座机,被无法抗拒的力量从中撕裂。

它失去了所有气动控制。

像一片被撕碎的纸,打着旋,坠向下方平静的南海。

「天哪!他掉下去了!我们把他撞下去了!没有降落伞!」

一名女情报员发出歇斯底里的尖叫。

另一架歼-8II的飞行员赵宇,目睹了战友的牺牲。

他愤怒地打开所有武器系统,对着无线电嘶吼。

「请求开火!请求击落它!」

地面指挥中心传来的,是同样痛苦却必须冷静的命令。

「不准开火!保持跟踪!」

赵宇发出一声压抑的怒吼。

他驾驶战机紧紧跟随那架正在坠落的EP-3E,将它牢牢锁定在雷达上。

而EP-3E这边,已经进入了地狱模式。

歼-8II的碎片,像成千上万颗钢珠,瞬间打烂了一号发动机。

并严重损伤了二号发动机。

一块巨大的垂尾残片,像飞来的斧头,直接削掉了EP-3E的机头雷达罩。

撞毁了里面精密的导航雷达。

左侧两台发动机在几秒内相继停车,喷出滚滚黑烟。

飞机瞬间失去超过一半的动力和气动平衡。

机长感觉驾驶杆猛地向左一偏。

一股从未经历过的巨力,将飞机带入恐怖的左侧急滚。

飞机在空中翻转了一百八十度。

机腹朝天,机头朝下,开始死亡般的螺旋坠落。

「失控!我们失控了!Mayday!Mayday!Mayday!」

机长用尽全力与失控的驾驶杆搏斗,对着无线电发出绝望的呼喊。

机舱内,突如其来的失重,让所有没系紧安全带的人都飞了起来。

像布娃娃一样狠狠撞在舱顶,然后又重重砸在地板和设备上。

刺耳的警报、人们的尖叫、设备和身体的撞击声,交织成一曲末日交响。

布兰登感觉五脏六腑都移位了。

仿佛被扔进了高速旋转的工业搅拌机。

八千米、七千米、五千米、三千米……

高度表上的数字,以每秒上百米的速度疯狂下跌。

不到一分钟,这架六十吨重的飞机,垂直下坠了超过五千米。

「我们要死了……要死在这里了……」

有人在绝望地哭泣。

就在所有人以为生命将在这片异国海域终结时。

机长和副驾驶,凭借模拟器里千锤百炼的技术和强烈的求生欲。

在飞机距离海面仅两千米时,奇迹般地通过反复制动右侧发动机,并疯狂踩踏方向舵。

硬生生止住了死亡螺旋。

飞机虽不再翻滚,但仍像一块带伤的砖头,摇晃着向海面冲去。



04

「暂时控制住了!但左侧动力全毁,液压失效,机舱失压,必须立刻找地方降落!」

机长的声音因缺氧和用力过度,变得沙哑急促。

指挥官卡特斯从杂物中挣扎起来。

他擦掉嘴角血迹,用几秒钟评估了这灾难性的局面。

海上迫降?

不行。

襟翼和起落架损坏,无法有效减速。

以目前超过三百公里的时速在水面降落,只能是机毁人亡。

返回冲绳?

更是痴心妄想。

只靠右侧两台摇摇欲坠的发动机,根本飞不过一千公里的大海。

唯一的选择,只有一个。

卡特斯看了眼导航屏幕上,那个最近也最不想去的机场标识。

他咬牙做出了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

「飞向海南岛!」

「飞向中国的军用机场!」

「我们要在那里迫降!」

这个命令,让机舱里刚从鬼门关回来的人们,心脏再次沉入谷底。

「所有人!立即执行紧急销毁程序!」

卡特斯发出第二道,也是最关键的命令,声音带着决绝。

「毁掉一切!硬盘、文件、磁带、密码本、手册!」

「用一切办法把它们变成碎片!」

「绝不能让中国人得到任何东西!」

一场混乱的、堪称灾难的破坏行动,在剧烈颠簸的机舱内展开。

然而,和平时期养成的安逸,让这群理论满分的精英,在真正危机时,表现得像一群慌乱的业余选手。

预案手册上写着:"使用消防斧破坏关键设备。"

可当一名壮汉拿起消防斧,对着军用服务器猛砸时。

只留下浅浅的白印,和震麻的虎口。

「见鬼!这什么破斧头!」

他气急败坏地把斧头扔到一边。

没有碎纸机。

那些记录着大量截获频率的纸质文件,只能靠手撕。

但几百页文件,怎么可能在十几分钟内撕完?

有人灵机一动,把最重要的几页塞进嘴里,想嚼烂咽下。

却被坚韧的纸张割破口腔,满嘴鲜血。

最核心的数据,都在硬盘里。

有人想起好莱坞电影的情节,抓起军用笔记本,狠狠砸向地板,然后跳上去猛踩。

但笔记本外壳只是略微变形。

屏幕甚至还亮着。

「用咖啡!把咖啡倒进去!让它短路!」

「狐狸」大喊着,将一壶热咖啡泼向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信号处理器。

然而,这些看似激烈的破坏,绝大多数只是表面功夫。

他们砸烂了显示器,拔掉了键盘。

却对设备内部真正储存核心算法和数据的芯片、存储模块束手无策。

更致命的是,在极度恐慌、缺氧和混乱中。

许多最重要的东西,被原封不动地遗忘了。

一份记录美军太平洋潜艇声呐识别码的活页夹,在混乱中从文件柜滑落。

掉进座椅缝隙,无人发现。

一台储存整个北约通讯协议和加密算法的便携计算机,被塞进救生包。

遗忘在角落。

而整架飞机的灵魂——那套"联合信号情报实时处理系统"的主服务器。

机组只破坏了几个终端。

但储存过去十年所有核心数据的硬盘阵列,因被层层装甲保护,完好无损。

布兰登拿着扳手,对着工位一通乱砸。

但他根本不知道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次要。

没人告诉过他,在绝境中应该优先销毁什么。

就在这片狼藉中,机长通过国际紧急频率,一遍遍绝望呼叫。

"Mayday, Mayday, Mayday……"

他没得到任何回应。

因为这个民航求救频率,解放军战斗机和军用塔台并不监听。

幸运的是,赵宇驾驶的歼-8II,像忠诚的影子,始终在EP-3E上方盘旋。

他向地面清晰报告了美机准备迫降的意图。

最终,陵水机场的防空导弹,没有对这架擅自闯入的不速之客扣动扳机。

当EP-3E的起落架,以极不正常的姿态艰难放下。

跌跌撞撞冲上陵水机场跑道的那一刻。

机舱里那24名惊魂未定的美国人,并不知道。

他们刚刚亲手为中国,送来了一座无价的"情报宝库"。

更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会比这更荒诞一百倍。



05

飞机停稳后,机舱内刺耳的警报终于停止。

透过舷窗,24名机组看到,数十名荷枪实弹的中国士兵,已将白色飞机团团围住。

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们。

一名中国军官,用手持扩音器,用清晰的英语高声喊话。

「立即关闭所有发动机!」

「打开舱门!」

「所有人双手抱头,不许乱动!」

在向太平洋司令部发出最后一条加密短信——"已在中国安全着陆"后。

指挥官卡特斯下令打开舱门。

迎接他们的,是中国军人冰冷、愤怒的眼神。

24名机组被迅速带离飞机,集中看管。

而另一边,一场史无前例的、集结全国顶尖智慧的"技术大会战",以惊人速度拉开序幕。

撞机发生不到三小时。

一架又一架无标识专机,从北京、西安、成都、长沙紧急起飞。

冒着恶劣天气,降落在小小的陵水机场。

从飞机上走下的,是中国在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密码破译等领域最顶尖的专家。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被人搀扶着,步履蹒跚地走下飞机。

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架被拖入机库的EP-3E。

美国方面在确认飞机迫降后,立刻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最严厉的交涉。

他们声称:"EP-3E是美国主权财产,其内部空间属于美国领土延伸,中方无权登机。"

中方的回复,彬彬有礼,但立场坚如磐石。

「我们必须对这架擅自闯入我国领空,并造成我方飞行员牺牲的飞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以确认它是否携带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武器或危险品。」

这套无懈可击的外交说辞,堵得美国外交官哑口无言。

于是,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外交拉锯掩护下。

一场无声的、激动人心的"技术解剖盛宴",正式开始。

然而,真正让这场"盛宴"达到高潮的,不是中国专家的行动。

而是美国人接下来做的,一个堪称"神操作"的决定。

华盛顿时间,4月2日凌晨。

五角大楼战情室里,气氛压抑得像要爆炸。

一名四星上将,盯着墙上的巨幅地图,脸色铁青。

「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他转身对着参谋长说。

「中国人已经开始登机检查,虽然我们通过外交渠道在拖延时间,但这拖不了多久。」

「一旦他们真正开始技术拆解,后果不堪设想。」

参谋长点头。

「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动用一切外交和政治手段,在最短时间内把飞机和人员接回来。」

「第二,如果做不到,就派销毁专家过去,在中国人面前,把那些最致命的设备当场砸烂。」

「哪怕暴露一些次要的技术,也比让他们完整拆解要好。」

上将沉默了几秒钟。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

「两条路同时走。」

「外交谈判争取时间,同时立即组建最精锐的技术销毁小组,以'维修人员'的名义,申请进入飞机。」

「告诉他们,任务只有一个:在中国人眼皮子底下,把那些最核心的东西毁掉。」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无奈但必要的"止损方案"。

然而,没人能预料到,这个决定,最终会演变成一场史诗级的荒诞闹剧。

4月5日,经过三天紧张的外交谈判。

中美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

美方可以派遣"技术维修人员"进入飞机,但必须在中方专家的"陪同监督"下进行。

这个妥协,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看似合理"的安排。

美方觉得:终于可以派人进去销毁证据了,虽然中国人会在旁边看着,但至少能毁掉最关键的东西。

中方觉得:让美国人当着我们的面操作设备,正好可以观察学习他们的技术细节。

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却没意识到,一场史上最荒诞的"教学直播",即将上演。

4月8日上午。

一架来自关岛的美军运输机,降落在陵水机场。

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是一支由五名美国技术专家组成的"销毁小组"。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罗伯特·霍夫曼的电子战系统高级工程师。

四十五岁,光头,戴着金丝眼镜,表情冷峻。

他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顶尖的侦察系统专家之一。

在过去二十年里,参与过EP-3E几乎所有关键系统的设计和升级。

如果说有人能在最短时间内,精准地摧毁飞机上最致命的设备,那就是他。

霍夫曼带着他的团队,拎着几个巨大的工具箱,走下飞机。

他的脸上,写满了傲慢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任务虽然棘手,但并不复杂。

「进去,找到关键设备,物理破坏核心部件,然后出来。」

「就算中国人在旁边看,他们也看不懂。」

「他们的技术水平,至少落后我们十五年。」

霍夫曼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

然而,当他带着团队,走进陵水机场的那个机库。

看到围在EP-3E周围的那些中国专家时。

他脸上的表情,微微僵住了。



06

机库里,灯火通明。

EP-3E静静停在中央,周围摆满了各种检测设备、摄像机、记录仪器。

二十多位中国专家,穿着白大褂,戴着手套,正围在飞机周围,像一群等待解剖稀世珍宝的外科医生。

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我们称他为"陈教授"。

他是中国电子工程领域的泰斗,参与过从第一代雷达到预警机的几乎所有关键项目。

当霍夫曼带着团队走进来时。

陈教授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打量着这几位不速之客。

他的目光平静,却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锐利。

通过翻译,陈教授用不卑不亢的语气说道。

「欢迎各位美国专家。」

「根据协议,你们可以进入飞机进行必要的维护操作。」

「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的技术人员需要全程陪同并记录。」

「希望各位理解。」

霍夫曼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我们理解。」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只是对一些受损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拆卸和安全处理。」

「不会花太长时间。」

双方的话说得都很官方,很客气。

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看不见的火药味。

霍夫曼带着团队,拎着工具箱,走向EP-3E的舱门。

陈教授带着他的团队,紧随其后。

每一位中国专家,手里都拿着笔记本,相机,或者便携录音设备。

他们的眼神,专注得像鹰盯着猎物。

当霍夫曼推开舱门,走进机舱的那一刻。

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冷静,按计划行事。

他的任务清单很明确。

第一:销毁JSSPS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

第二:销毁储存着信号数据库的硬盘阵列。

第三:销毁密码算法芯片和加密通讯模块。

第四:销毁所有记录着截获频率和协议的文件。

他走到机舱中部,那台巨大的信号处理服务器前。

这台设备,是整架飞机的心脏。

里面储存着过去十年,美军在西太平洋截获的所有电磁信号数据。

包括中国军队的雷达频率,通讯协议,加密算法,甚至潜艇的声呐特征。

一旦这些数据落入中国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霍夫曼打开工具箱,取出一把特制的电动螺丝刀。

他准备拆开服务器的外壳,然后用特殊工具,物理破坏里面的硬盘。

然而,就在他动手的那一刻。

陈教授和五位中国工程师,已经围了过来。

他们站在霍夫曼周围,保持着一个"礼貌"的距离。

但每一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动作。

但他别无选择。

他开始拆卸服务器外壳的螺丝。

然而,就在他拆下第一颗螺丝时。

一位年轻的中国工程师,突然开口了。

「请问,这台设备的型号是什么?」

霍夫曼愣了一下。

通过翻译,他冷冷地回答。

「这是标准的军用服务器,没什么特别的。」

年轻工程师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

然后又问。

「请问这个接口是用来连接什么设备的?」

霍夫曼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是标准数据接口。」

年轻工程师继续问。

「请问您刚才用的螺丝刀,是特殊型号吗?我注意到螺丝的形状很特别。」

霍夫曼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

他意识到,这些中国工程师,不是在随便问问。

他们是在系统性地,记录下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

而更可怕的是,他们问的问题,都极有针对性。

说明他们对这类设备,并非一无所知。

霍夫曼加快了动作。

他拆下外壳,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和硬盘阵列。

他准备用特殊工具,物理破坏这些硬盘。

然而,陈教授突然开口了。

他用略带口音但清晰的英语说。

「霍夫曼先生,为了安全起见,请问您能否先向我们展示一下,这些设备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

「这样我们才能确认,您的拆卸操作不会对飞机的其他系统造成二次损害。」

霍夫曼的心里咯噔一下。

他知道,陈教授这是在"钓鱼执法"。

如果他拒绝,就等于承认这些设备有问题。

如果他"展示",就等于主动泄密。

他沉默了几秒钟。

最终,咬着牙说。

「这个……需要一些时间。」

陈教授微微一笑。

「没关系,我们有的是时间。」

「我们可以慢慢来。」

就这样,一场荒诞的"拆机教学"开始了。

霍夫曼本想快刀斩乱麻,迅速破坏关键设备。

但在中国专家的"热情围观"和"刨根问底"下。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缓慢和谨慎。

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任何一个"不寻常"动作,都会引来一连串的提问。

「为什么要拆这块电路板?」

「这根数据线连接到哪里?」

「这个芯片的作用是什么?」

「您刚才按的那个按钮是做什么的?」

更要命的是,每当他准备对某个设备"下狠手"时。

陈教授就会"善意"地提醒。

「霍夫曼先生,这个操作看起来有些暴力,会不会损坏设备?」

「根据协议,您只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能对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霍夫曼简直要疯了。

他像一个被绑住手脚的拆弹专家。

每拆一颗"螺丝",都要向"观众"解释半天。

而那些中国专家,就像一群好奇宝宝。

拿着相机、笔记本,记录下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

更荒诞的是。

当霍夫曼好不容易拆开一个关键模块,准备破坏时。

一位中国工程师"善意"地递过来一个工具。

「霍夫曼先生,我看您的工具好像不太顺手,要不要试试这个?」

霍夫曼接过那个工具,愣住了。

那是一把专业的精密拆解工具。

比他带来的要先进得多。

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

这些中国专家,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小白"。

他们对这类设备的了解,可能比他想象的要深得多。

而他现在所做的,不是在"销毁证据"。

而是在"现场教学"。

用一种最直接、最详细的方式。

向对手演示,这些最先进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关键技术。

霍夫曼的额头,开始冒出冷汗。

他想停下来。

但又不能停。

因为一旦停下,就等于承认失败,就等于这些设备完整地落入中国手中。

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表演"下去。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整整三天里。

霍夫曼和他的团队,在数十位中国专家的"热情围观"下。

一点一点,拆解着EP-3E上的关键设备。

而每拆一个部件。

中国专家们就像上了一堂免费的"美军顶级侦察系统公开课"。

他们甚至"热心"地帮霍夫曼递工具、擦汗、打灯光。

整个机库,简直变成了一个"技术交流现场"。

而最讽刺的是。

霍夫曼为了"销毁"某些关键设备。

必须先把它们完整地拆解出来。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在进行精密手术。

而中国专家们,就像站在手术室观摩的实习医生。

全程高清录像,详细记录。

到了第三天傍晚。

霍夫曼终于"销毁"了最后一个关键模块。

他拎着工具箱,面无表情地走出机舱。

陈教授带着中国专家团队,在舱门口"欢送"他们。

「辛苦了,霍夫曼先生。」

陈教授微笑着说。

「这三天的技术交流,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合作。」

霍夫曼没有回应。

他的脸色,比三天前走进来时,苍白了十倍。

他意识到,自己刚刚完成的,不是一次"秘密销毁任务"。

而是一场"手把手教学"。

当霍夫曼带着团队离开后。

陈教授转身,看着身后那些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们。

他轻声说了一句话。

「都记清楚了吗?」

年轻工程师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齐声回答。

「记清楚了!」

陈教授点点头。

他转身,再次走向那架EP-3E。

这一次,没有美国人在场。

没有任何"外交限制"。

他们可以真正开始,深入而完整的技术解剖。

陈教授走到机舱门口。

推开舱门。

手中的强光手电,扫过里面那一片被"拆解"过的狼藉。

突然。

他的目光,凝固在了机舱尾部一个不起眼的救生包上。

那个救生包,在三天的"围观拆解"中,被所有人忽略了。

包括霍夫曼。

陈教授走过去。

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救生包。

当他看清里面的东西时。

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老人。

双手,竟然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起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