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人在替我们受苦
文 | 梁鸿
来源 | 《要有光》
张殊医生2012年来到滨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当时还是研究生,跟着导师接触病人,毕业之后就留在这家医院。那时她还是个年轻、充满朝气并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女孩子。十几年过去,人到中年,她发现自己陷入到困惑之中。
只要上班,她就一直忙碌,从早晨进入医院到晚上下班,没有一丝丝空闲。她要查房、坐诊,要处理住院患者的事情,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忙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萦绕于心的某种无意义感。她看到太多患者反复住院,看到太多空洞的眼神,还有那些极端狂躁的病人,他们内心的躁动你永远无法触摸到。尤其是,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医院,他们表情疲惫,眼睛里毫无光亮,她很心疼这些孩子。她觉得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这个社会没有善待孩子,缺乏真正的保护机制,那些不好的东西最终都落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成为最显在的承受者。
经常会有初高中学校找到精神卫生中心,希望能有医生去给学生做心理科普。张殊总是第一个被分配到这项任务,她年轻,并且医院知道她一直在坚持学习国际心理咨询师课程,眼光比较超前。
![]()
张殊很乐意到学校去讲课,一是她想了解现在的孩子和学校环境,二是她想知道现在学校的相关配置是什么样子的。她发现,现在每个学校都配置有心理老师,有沙盘和其他辅助设备,但是,能够真正完成心理咨询的并不多。很多学校心理老师只是挂个名,接受几次培训,能力很难达到可以治疗的地步。张殊认为,培养一个成熟的精神科医生需要非常长时间,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
她自己做心理咨询师快十年了,但还是觉得不够。她正在学习国际心理咨询师课程,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主,需要至少三百小时个人体验(把自己作为来访者接受分析),一百五十小时督导(有认证的分析师给予指导)。她还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课程,也需要至少二百个小时有细节和干预方案的个案记录。她认为中国的咨询师就算做不到三百次个人体验,五十次必须得有。张殊现在每周六和周日晚上都在上课,分析、督导和课程全程下来,一年要花十来万。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太漫长,费用太高,但是,要想真正自我完善并达到一定水平,这是必需的过程。精神科医生学心理咨询的并不多,不是医生觉得没必要,而是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太高,无法真正实现。张殊也是因为她先生的收入比较高,有人托底,否则她也不会这么坚持去学。
![]()
张殊学习的是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疗法,对其他疗法她也有所涉猎。她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整合性的咨询,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一个孩子走进来,心理咨询师话怎么说,怎么引导孩子,怎么去触碰创伤,都是有具体方法的,包括怎么去解决,是有职业规范的,非常专业,不是随便聊一聊,五十分钟、一个小时最多就是一个抱持和容信的过程,关键在于知道孩子的问题后,带领孩子去解决问题。
但是,很多家庭承担不起这个费用,一次三四百元是正常收费,知名的咨询师一次好几千,家长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并且,一次咨询肯定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心灵不可能一次就修复好,要抱持、理解、共情、分析,要从最基础层面帮助孩子。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精神病是大家一听都要绕着走的,不祥之兆。
我在学习精神科之前是学临床的,我听精神科的时候也会绕着走,内心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精神病意味着疯癫、失控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都会告诉我们遇到这种人要小心,要躲开,所以,你不自觉就会有这种心理。当年我们医院想扩地新盖一栋楼,周围很多市民反对,向上面告状,说不吉利。你想,如果这是个综合医院,你要盖新楼,那老百姓肯定很高兴啊,会觉得太便利了。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给我们的,不单是个人的问题。一般学医的人都不愿意选精神科,我也是因为比较好就业才选择了精神科,并且,我在初高中时也有过严重的情绪问题,对心理咨询这一块儿比较感兴趣,才最终选择了这一职业。
我觉得,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我们的家庭、社会以及我们的文化更为密切,需要进行很好的深层梳理。来医院心理科咨询的青少年特别多,几乎占所有患者的一半。并且到医院来的,往往是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快要达到住院条件的情况。
从专业上讲,对青少年而言,医院只是一个容器,给孩子们一个过渡的空间,承托一下,主要还要依靠家庭和社会。
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精神疾病的暴发期,人在这个时候开始自我觉知、觉醒,有个人意识,要求独立、尊重,追求活着的意义,等等,从不成熟到成熟,容易有各种内心冲突。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自我发展比较好、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发病率往往比较高,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天天上学是在学习那些没用的东西,就会感觉非常痛苦。
在学校里面,老师就是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家长也有这个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最重要。“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这是中国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像超级中学这样的模式,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可能出现问题吗?但是,他们还是把孩子送进去了,并且会认为:别人都没出现问题,都熬过去了,怎么就你出现了问题,就你熬不过去,那肯定是你的问题;人家早上五点起来晚上十一点睡觉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你想想这里面的逻辑是多么残酷和冷漠啊。
父母这一代才是“空心病人”,能挣来钱,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非常满足。但是,青少年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父母要求的是功成名就,孩子想的是“我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意义”。并且,当孩子这样想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嗤之以鼻,会批评孩子幼稚,完全否定孩子的思想。
![]()
在我的咨询室里,我接触过很多孩子,他们的悟性要比他们的父母好得多,他们把父母看得非常清楚。有时候父母会说,你看他就是个小孩,我说,他比你好。他们觉得父母就是个工具,天天上班挣钱,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特别明白。
父母的外在要求和孩子的内在要求是断裂的,彼此连接不上,这导致孩子非常不稳定,要爆发,父母觉得他在闹腾,无理取闹,甚至很多父母根本没有任何感知。尤其在我们临床上,我们会遇到一些父母,住院时要求父母签字,母亲还好,父亲会不停地问,他有什么病,赶紧回家,我看就是闲的,就是对他太好了。实际上,他的孩子已经把全身割得不像样子了,他仍然觉得无所谓。你说他不爱孩子吗?应该不是。但你说他爱吗?真不知道。
很多青少年都会给我说“活着没有意义”,他找不到意义。他没有真正的自我,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父母给太多外化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他们靠自己画画、写个小文章,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块钱,但是,家长打死也不会承认他们的价值,他们还是觉得去找个正经工作更好,更有安全感。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价值感的不一样。因为现在的家长都是学历红利时代出来的,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出校即失业。
就像昨天来咨询的那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多可爱,可是眼神里全是迷茫和害怕,很显然,她的母亲和姐姐根本想不到上学以外的出路。让我来说的话,现在这个姑娘对学校已经极为应激了,她提到学校、教室这些字眼都会浑身发抖,即使经过治疗,她有所好转,回到学校成功考上大学的概率也会很低。那么,我们换个思路,她出门打工,在超市或在蛋糕店上班,每天忙忙碌碌,说不定会好一些。但是,这又很难。因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她的父母,她周围的亲戚邻居都不认同她去超市工作,他们会评价她,这个小姑娘不可能完全没有负担地去上这个班,时间长了,还是会出现问题。假设她的父母有见识、有能力,果断地换思路,多给这个小姑娘爱和鼓励,说不定有转机。但是,从昨天她姐姐和她母亲的表现看,她们很难觉醒,即使是给予家庭指导也很难。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家长。
![]()
比学历更重要的是内在自我的建立。支撑你走完漫长一生的不只是你的知识,还有你的内在自我是不是足够稳定。但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推着拽着一刻都不得闲的中国孩子,很难有自我意识和内驱力。家长总是会拿社会上的成功案例来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并由此要求孩子,他们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内驱力为什么没有了,就是因为父母的内驱力太多了,父母劲儿使得太大了,孩子会认为我都是为了你学,因为你让我学,让我考第几,你都已经安排好了。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睡觉,都被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在打车去另一个培训班或者放学路上,都要放英语听力之类的,那“我”在哪儿?他感受不到“我”的存在。这在心理学层面叫“物化”,没有体验到生命应该有的放松、自然。要接触大自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持最初的东西,比如动物性。孩子应该接触自然,植物啊、动物啊、山水啊。现在即使出去玩,也都把大自然变成旅游景点,赶得不得了。
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来我这里咨询,她告诉我她们学校提倡“无声学校”,学校规定,要悄悄地,说话、走路都要悄悄地。我听了之后心里特别难过和哀伤。孩子这个年龄正是天真烂漫、跑跑跳跳的时候,竟然要求他们无声、静默,这是完全违背人性的啊。包括一些高中,男生和女生不能坐在一起,不能一起走路、吃饭,不能有任何接触,更不能谈恋爱。你想想,有多少反人性的东西啊。所有家长都在赌,我孩子这三年,会有个好成绩。这个成绩能改变未来,对孩子是好的。为什么孩子在高中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所有的节奏、压力、期待都是加倍的,有些孩子就折在这里了。破茧而出,但是,他破不了了,他走不动了。
孩子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不让出去玩,写作业到一两点,天天考试,这些都是在违背人类的秩序,就像世界运行有一个“道”一样,违背了,人肯定会生病。这可能是上个世纪工业化改革带给世界的最大问题。美国就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心理疾病开始出现的,那时候也是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现在它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而中国才刚刚开始。
“物化”会让我们有一种非生命体的感觉,就是人不再像人。其中,孩子是最敏感的,承受力也比较差,很难像成人那样忍耐,就像灵敏剂,像这个社会的神经末梢,所有问题都在他们身上呈现出来。
生病的人在替我们受苦。他们呈现的是人类病态的一面,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在他们身上呈现出来。你看到的苦都是人类的苦,我们都把它叠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在受苦。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是有问题的,这是最大的问题。
![]()
从诊疗上来看,当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当然首选心理咨询,尤其是14岁以下的孩子,不太建议药物治疗。但是,那些严重得已经要自杀的孩子,或者已经有幻觉、妄想、有杀人冲动、完全动弹不了的孩子,必须吃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大脑是受损的,用药是一种保护。在发病期,只和他说话是无用的,必须让他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有时候很奇怪,家长为什么对“吃药”那么排斥?这中间很多有父母的问题和社会认知的问题,当然,也有医生本身的问题,譬如医生问诊过程过于简单粗暴。父母会认为,我的孩子精神上出现问题,严重到需要吃精神类的药,是非常羞耻的。我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类的药物绝对比抗生素更安全。
有些人担心药物成瘾,我们现在用的安定类药物,三个月以内不会有成瘾性,这是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后的结果。当然,药物肯定都有副作用,但是对一个病人而言,他已经焦虑得要命了,坐立不安,整夜不睡觉,再不用药,他的大脑就要崩溃,他马上就要疯了,那对他损伤更大。就像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期,一些严重的发病期必须吃药,否则,对病人大脑的损伤非常大,对他以后的认知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像德巴金、盐酸舍曲林等,在冲动期对孩子是有很大保护作用的,对自杀的防御、冲动的控制非常非常重要。精神类药物还在不断研发,应该会越来越好。
总体而言,青少年用药当然要非常谨慎。他到底是心理性抑郁,还是病理性抑郁,用药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说实话,只做心理治疗,会非常慢非常慢,他都抑郁得要命,天天想死,你给他说那些话,基本上不起效。
轻度抑郁一般不需要用药,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如果做系统的心理治疗,会慢慢减轻,也有可能痊愈,但是,会非常慢,费用也很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又不多,反而药物可靠性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遇到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的概率到底有多高,你的家庭能否支撑你的心理咨询费用,这都是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