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由于近期公众号推送机制改变,欢迎您在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将保观设为“星标”,及时跟踪行业最新资讯
近日,香港金融业传来一则爆炸性消息。
汇丰控股与恒生银行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以每股155港元现金的价格私有化其控股的恒生银行,交易总金额高达1061亿港元。
若私有化计划生效后,恒生银行将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并从香港交易所除牌退市。
![]()
公告一经发布,市场也随即作出反应,恒生银行股价当日飙升26%,而汇丰控股股价则下跌超过6%。
这一决定不仅创下香港银行业近十年来的私有化纪录,也结束了恒生银行长达53年的上市历程,更标准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资本传奇就此落幕。
而外界对于汇丰这场溢价三成的“资本豪赌”也褒贬不一,那么汇丰私有化恒生银行的战略考量是什么?同时此次私有化的背后折射出香港银行业转型阵痛也值得关注。
1
从港股元老到退市,
恒生银行的背后是半部香港金融变迁史
作为香港最大的银行之一,恒生银行的发展史,堪称半部香港金融变迁史。
![]()
恒生银行最早可以追溯至1933年,起初只是一间小型找换店,开业首年便录得纯利超过1万元,并于1952年正式注册为私人公司,后逐步延伸至银行业务。
1965年香港爆发大型银行危机,恒生银行陷入倒闭困境,在关键时刻,汇丰向其伸出援手,以5100万元的价格收购恒生银行51%股权,后又增至62.14%。虽然成为最大的持股股东,取得控制权,但汇丰仍保持恒生银行独立运作。
在汇丰的帮助下,恒生银行迅速稳定经营,并持续扩张,于1972年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首日,股价以165元收市,市值达到16.5亿元。其股票代码“0011”,也是最早的一批港股上市公司。
2017年,若以存款计,恒生银行已跻身香港四大银行之一,仅次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同时负责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
截止2024年年底,恒生银行的总资产达到1.79万亿港元,全职员工人数达到了6982人。
从汇丰入股至今,恒生银行的市值已经增长至逾2800亿元,其回报率达到了数千倍。外界也普遍认为,入股恒生银行,是汇丰最有远见的投资之一,不仅以低廉的价钱买入当时在香港最有发展前景的金融资产,也除去了香港本地银行业内最具威胁的对手。
2
地产坏账成为被私有化的导火索?
虽然作为港股市场元老级企业,但近些年来,恒生银行的业绩表现可谓是喜忧参半。
根据恒生银行2024年的财报显示,股东应得溢利为184亿港元,较2023年有所回暖,但是表面的稳定却难以掩盖更深层次的危机。
![]()
截至2025年6月底,恒生银行总减值贷款达550亿港元,不良贷款比率升至6.69%,较去年同期上涨明显。同时信贷减值更达到250亿元,“具风险贷款”高达660亿元。不良贷款也对恒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股东应占溢利仅为68.80亿港元,较去年上半年同比减少30.46%,整体不及预期。
这背后是香港经济转型、楼市下跌,继而恒生银行受到地产贷款恶化的拖累。通俗来讲,就是恒生银行在香港和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中投放了过高的贷款,远超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范围。
尽管恒生银行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并未提及退市计划,但其经营困境和资产质量问题无疑是促使汇丰提出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有消息传出,其实早在9月份汇丰就直接介入,要求恒生出售235亿港元的房地产坏账。
有香港的业内人士表示,汇丰亲自出手收购,是目前最合适的做法,同时也利于日后汇丰更有效的管理恒生。
3
溢价三成,
汇丰私有化恒生银行到底值不值得?
对于此次汇丰拟斥资逾千亿港元私有化恒生银行,外界讨论的最多的无疑是溢价三成,汇丰到底值不值得。
据悉,此次汇丰亚太给出的私有化建议为每股计划股份提供港币155元现金付款,较该行于香港联交所最后交易日收市价每股119港元溢价约30.3%。其实可以理解为这30%的溢价,是汇丰为了补偿恒生银行的现有股东,让其放弃股权和未来的收益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交易能顺利完成。
而汇丰控股行政总裁对此表示,私有化恒生银行是促进增长的投资,30%溢价是非常可观、具吸引力的报价。
当然汇丰此举背后是有多重战略考量。
第一,帮助恒生银行实现价值重估。
私有化之所以可以成为企业实现价值重估的催化器,是因为能帮助企业从短期业绩压力与监管中解放出来。当溢价公司股价被市场长期低估时,大股东若对长期前景抱有信心,就可能将其私有化。而在今年港股普遍向好的大环境下,恒生银行的股价表现其实并没有达到外界预期,所以市值被低估从而被汇丰私有化也说得过去。
第二,私有化恒生可以极大的提升决策效率。
根据港媒发布的观点,恒生私有化后,将不受限于上市规则,不需要按季、按半年公布业绩,无需公布敏感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细节。
对于汇丰来说,没有了监管和股东的制衡,可以极大的提升对于恒生的决策效率和运营灵活性。对于恒生而言,可以免却相关成本,保守商业秘密,并且不受短期股价波动的影响,专注于长期发展。
第三,两大品牌集合可以实现业务、生态上的协同效应。
作为两家关联已久的金融机构,双方在协同生态和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
在客户和网络上,恒生银行客户在私有化后,可共同享受汇丰更为广泛的全球网络及金融产品配套。而汇丰则可借助恒生在香港地区零售及中小企业市场的优势,形成全球资源和本地渗透的互补作用。
同时汇丰则承诺,恒生银行将依旧保留独立持牌银行认可,旗下适用的客户银行账户和客户经理保持不变,并维持企业管治、品牌形象、市场定位的独立性,最大程度上实现双方协同。当然也不排除未来两家银行可能会进行合并,进一步精简架构,并且减少分行。
在产品与技术上,双方除了计划在跨境财富管理、数字银行等熟知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还将整合两大品牌资源,在产品、服务与科技创新上进行同步和大规模化布局。
总之,短期来看,私有化恒生的1061亿港元现金均来自汇丰集团内部资源,这笔交易无疑会对汇丰的资本状况带来直接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汇丰已制定应对规划,暂停未来三个季度的股票回购计划。但长远来看,对汇丰而言是具有正面效益。
4
双方保险合作关系,
在未来将进一步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和恒生在保险业务上也存在深入合作。
2024年10月,双方签署了一项为期15年的《独家分销协议》,协议明确表明,汇丰人寿将作为独家供应商,通过恒生银行在香港的分销渠道,向客户提供所有医疗保险产品,而恒生银行则将担任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
同时协议在佣金、财务上限上进行了要求。比如此项协议的年度支付上限被设定在多个范围内,第一年为3900万港元,第二年为1540万港元,第三年为1820万港元等,最高可达1.46亿港元。
要知道保险业务,尤其是长期的独家代理,能为银行带来可观且稳定的佣金收入,所以此项协议对于恒生来说,可以优化其收入结构,并且带来可观且稳定的佣金收入。
其实汇丰与恒生银行在保险业务上的合作,本质上可以看做是汇丰集团内部的资源优化与战略重组。而随着恒生被私有化后,协议中设定的年度财务上限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双方所预期的保险业务合作规模将有望扩大。
5
私有化背后的行业信号,
是香港银行业的转型阵痛
恒生银行被私有化,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经营困境,同时也折射出了香港银行业整体转型的阵痛。
![]()
第一,香港银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有香港业内人士表明,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香港银行业的增长动力已经减弱,目前香港多家银行虽然赚钱,可是盈利在下降,只能通过节省开支以维持盈利。在此之前,包括锦州银行、九台农商行、盛京银行都相继选择在港股退市,也验证了香港银行业黄金期已过的观点。
第二,高度依赖房地产贷款业务需要面临转型。恒生银行的情况在香港市场中并非孤例,而是香港银行业长期以来依赖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结果。未来香港银行需要加速业务模式的转型,减少对房地产贷款的依赖,从而控制风险。
第三,对于数字化与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随着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传统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受到挑战,驱使香港银行业迫切通过数字化来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客户体验。
比如汇丰近年来,就积极在金融科技领域持续加大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能力。又比如香港的数字银行近年来热度很高,它们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今年上半年ZA Bank、WeLab Bank等数字银行均成功实现盈利,对传统银行发起了冲击和挑战。
最后,恒生私有化是香港金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但香港银行业的整合可能才刚刚开始。随着经济转型加速,如何去进行风险管控,如何进行业务转型,如何应对数字化与市场变化,将是所有香港银行业市场参与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
保观知识星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