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不久,冯保随即遭到抄家,万历:不要放过他的弟弟冯佑

分享至

1583年,曾提督东厂、兼管内外,和张居正、李太后组成"铁三角"辅政的权宦、前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暴死于南京孝陵卫。

冯保既有经世济民的眼光,支持张居正改革。又有贪得无厌的本性,大肆收受贿赂。

他既对万历怀有照料之情,充当"大伴"角色,又因严苛的管束,引发了皇帝的怨恨。

他,可怜、可悲,但又可恨。

那么,冯保是谁?他为何要支持张居正改革,他又是如何被清算的呢?



从书监小宦到东厂提督

冯保的发迹始于嘉靖十五年。

当时,他进入内书堂读书,凭借着一手丹青书法而出。史料记载,他"善琴能书,尤精楷法",在同期宦官中显得格外突出。

两年后,他被选入司礼监当差。

1560年,冯保凭借多年积累的资历和能力,被擢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赐蟒衣玉带,正式进入宦官核心。

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批红"之权,负责代皇帝批阅奏章,是连接内廷和外朝的关键枢纽。

此时的冯保,不仅精准领会着皇帝的意图,更暗中观察朝堂局势,和徐阶等文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嘉靖死后,穆宗即位,冯保迎被任命为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

东厂作为明代特务机构,掌管监察百官、缉拿案犯之权,而御马监则负责宫廷仪仗和部分兵权,身兼两职的冯保一时间权倾内廷。

但他并未因此骄纵,反而行事谨慎,一方面严格约束东厂缇骑,避免无端滋扰百官;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军事知识,多次向穆宗进言整顿御马监军备。

然而,冯保和内阁首辅高拱的矛盾却已初露端倪。

按照内廷惯例,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时,应由资历最深的秉笔太监接任。但高拱因不满冯保和文官的联系,先后推荐御用监陈洪、尚膳监孟冲补缺,彻底阻断了冯保的晋升之路。

孟冲本是掌管御膳的太监,按制不应执掌司礼监,这一安排让冯保怒火中烧。

他深知,高拱的打压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文官对宦官权力的遏制,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寻找政治盟友,而同样对高拱专权不满的次辅张居正,成为了最佳人选。



扳倒高拱的宫廷政变

1572年五月,穆宗病重,皇权交接进入关键期。

冯保抓住时机,秘密和张居正联络,预谋在新帝即位后夺取权力。穆宗召集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阁臣接受顾命时,已无力言语。

而冯保则趁机在李太后支持下,从孟冲手中夺得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并由他代为宣读顾命诏书,为自己披上"顾命之臣"的合法外衣。

然而,高拱对冯保的僭越行为极为愤怒,在内阁中直言"此阉奴竟敢矫诏擅权",并授意六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轮番上奏,历数冯保"欺君罔上、擅权乱政"等罪状,企图将他驱逐出宫。

当时,高拱自信能掌控局势,甚至对张居正、高仪坦言:"吾等受先帝托孤,必除此阉,以安社稷",却不知张居正早已将他密谋全盘告知冯保。

此后,冯保和张居正迅速制定反击策略。

冯保利用侍奉李太后和万历的机会,将高拱在内阁中"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感慨,篡改曲解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暗示高拱有废立之心。

谗言击中了李太后的要害。



她深知孤儿寡母掌权的脆弱,当即决定除掉高拱以绝后患。张居正则在外廷配合,一方面假意安抚高拱,另一方面暗中联络支持冯保的官员,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六月十五日,百官被召集至会极门听旨,高拱以为是要颁布驱逐冯保的诏令,兴冲冲前往赴会。

没想到,冯保亲自传旨,宣读皇后、皇贵妃和皇帝的联合谕令:"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藐视幼主,着即罢官回乡,不许停留"。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高拱瘫倒在地,张居正假意上前搀扶,将他送出宫门。有趣的是,高拱离京途中,他的行囊还被锦衣卫洗劫一空,昔日首辅竟落得如此狼狈下场。

然而,权力的洗牌却并未随着高拱的倒台而结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