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10/14
一蓑烟雨
任平生
![]()
摘自《苏东坡新传》
苏子由说:“东坡黄州以后文章,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苏轼自言写文章是他生平一大乐事: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自述创作过程中“文思潮涌,触处生春”的乐趣,尤其动人: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可知也。
他这枝天生健笔,虽然能够给他带来痛快淋漓的快感,但也 给他惹上无穷的灾祸,然而这是思想家的武器,艺术家的工具。
![]()
《历代名人绣像选》
之《苏东坡像》
苏轼看评文章,首重气势,所欢喜的是笔锋精锐、议论英爽之作,看到一篇好文章,即拍案称快,如欧阳文忠初见他的文字一样,连呼快哉、快哉!又如他欣赏李廌的文字,即在于它有飞沙走石之势,所以,夏均父诗说:“栾城去声色,老坡但称快。呜呼二法门,近古绝伦辈。”
![]()
古木怪石图
北宋苏轼 (传)
上海博物馆
不过,苏轼作文虽求快意,笔墨淋漓,看似平易,但也有工细的一面,非如后世那些斗方名士,兴到为之,随手挥洒,自称才子。他也一样有句斟字酌的过程,细针密缕的工夫,和欧阳文忠一样。
欧阳修作完一文,便将稿子贴在墙壁上,坐卧之间,随时复看,随时修改,必至自认完美无疵,方肯脱手示人。苏轼虽然才思敏捷,落笔之前,先有腹稿,旁人只见他文不加点的才气,但他自己腹内经营,并非完全不需推敲,只是灵感来得快,他又敏于捕捉,不着痕迹而已。
苏门中人,常有旁观苏轼当众写作的机会。一日,苏轼与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人会于私第,忽然有旨,令撰《沿路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银合茶药诏》,他便磨墨伸纸,落笔写下开端“于赫神考,如日在天”八个字,适遇外间有事,苏轼搁笔暂出,诸人拟续下句,都猜不出他的意思。过了一会儿,苏轼回来,马上援笔续写道:“虽光明无所不临,而躔次必有所舍。……”诸生大为叹服。
![]()
渡海帖
北宋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苏轼元祐在京师,先后不过三四年间,除奏议外,所作《内制》集有十卷,附《乐语》一卷,《外制》集有三卷,文繁体备,内容有朝廷典制、宫禁仪文、宰执恩例、馆阁掌故、寺观致祷、原庙告虔、外藩部落与边臣使客间的朝聘燕飨、抚绥存问,另有修省哀慕、节序令辰的应景文字,包罗万象,竟有八百余篇之多, 可见他工作之重,下笔之快。
而且在此期间,他还有若干皇皇巨制的大文章,如二制官公祭司马光文,范镇取以志墓者;《司马温公行状》;敕撰《富郑公(弼)神道碑》《赵清献公(瞻)神道碑》《范蜀公(镇)墓志铭》: 凡此皆是一代伟人,言行要作天下的模范,事功要作国史之根据的,岂是等闲文字。
又如《张方平文集叙》《欧阳文忠公文集叙》,为范纯仁作其父《文正公(仲淹)文集叙》,也都关乎一代政事、文运流变发展的历史,只有苏轼才有资格撰写文章;而且在私人关系上,张方平、欧阳修、富弼、司马光对他的提掖,范镇对他的关爱,知遇之感,奖掖之恩,使他不能不竭尽心力,记述他们的事功行谊,以不朽的文章才配记述不朽的人物。
![]()
职事帖
北宋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轼启。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特辱访别,惋怅不已。信宿起居佳胜。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不一一。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八月十九日。
只有作诗,他自己也说:“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与王定国书》)这虽是黄州后期的话,但很明显,他的兴趣集中到书画上去后,诗情便偏枯了;同一理由,苏轼元祐在京,政务忙碌,稍有公退余闲,则朋友往来多,宴饮聚会多,谈玄说艺,把所剩的精力时间都用尽了,这段时间里,诗词方面,几近曳白。
赵翼《瓯北诗话》说得不错:“东坡自黄州起用后,扬历中外,公私事冗,其诗多即席即事随手应付之作;且才捷而性不耐烦,故遣词或有率略,押韵亦有生硬。心闲则易触发,而妙绪纷来;时暇则易琢磨,而微疵尽去,此其诗之易工也。”
所以苏轼元祐前期的诗作,不但数量很少,而且竟无一篇可与黄州名作相提并论的。
![]()
雨竹图
北宋苏轼 (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坡词只有三卷,共三百余首,是全部著作中分量最少的一种,然而他是扩大词的境界,变婉约为豪放的第一人。王鹏运《半塘遗稿》说:“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苏轼自憾平生三不如人,即是着棋、吃酒与唱曲。他因自己不解唱,怀疑所作的词付诸檀板,到底唱不唱得好。
一日,在翰林院,问一善歌的幕僚道:
“我词何如耆卿(柳永)?”
“郎中哪比得学士!公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为之抚掌大笑。所以晁无咎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比陈师道的见识高明得多。
![]()
苏轼留带图
明崔子忠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偶作小记,偶书小简,以些许文字写出无限清思,美不可言。杨升庵(慎)颂曰:“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萧散容与,霏霏如零春之雨;森疏掩敛,熠熠如从月之星;行徐婉转,纤纤如抽茧之丝。恐学者所未到也。”
兹举数例:
一、小记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小简
《书赠何圣可(黄州)》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冬至节日与孔平仲》
日至阳长,仁者履之,百顺萃止。病废掩关,负暄独坐, 醺然自得,恨不同此佳味也。呵呵!诲谕过重,乏人修写, 乃以手简为谢,悚息。
《儋耳致秀才姜唐佐》:
今者霁色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 念非君莫与共之;然早来市无肉,当相与啖菜饭尔。不嫌,可只今相过。
以上偶录小简三则:一写寒夜灯温的佳趣,二写醺然曝日的自得,三写吃菜饭后饮茶一盅的怡逸。风神飘逸,如见诗人萧然自得的音容笑貌;但是由此可见,苏轼这人总不是个十丈红尘中的冠盖人物。
苏东坡新传
作者:李一冰
![]()
余秋雨高度评价的传记经典
以诗词为主线,参考百余种书目,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
《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