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篇开始,将陆续讲述国军四大剿总的故事。
作为国民党军设立的最灵活高效的战时指挥机构,剿总的功能超越了以往国民党军任何高级作战指挥机构。但即使是专为应付作战危局的剿总,也被国民党根深蒂固的派系政治阴影笼罩,发生了一系列怪人怪事。我们先从最古怪的华北剿总讲起。
一、从李宗仁到孙连仲
抗战胜利后,华北剿总的前身、北平行辕诞生了。
行辕就是国民政府军高军事委员会的派出机构,直接对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统管该地区所有军政党大事。论理应该由地位很高、与蒋介石关系很亲近的中央军大佬出任。但实际并不是这样。
第一件怪事随之出现,北平行辕的主任居然是桂系李宗仁。
![]()
桂系与蒋系缠斗多年,是国民政府各派系最有底蕴、战斗力最强、内部最为团结的第二大势力。蒋介石却把李宗仁派来掌管华北军政大事,最为直接的考虑,可能就是示天下以广博宽仁,用李宗仁这位政敌来延揽人心。
若是把面子工程做到底,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以李宗仁的本事,统一华北军政,在晋察冀部队尚未彻底控制平西新光复解放区之际,乘势进兵,那将又是一番局面。但蒋介石内心对李宗仁极度猜防,从没有把真正大权放给李宗仁。
北平行辕的几大权力上,军权方面由孙连仲统一指挥11战区各部队。人事权方面由南京直接掌握,行辕处长以上、冀省及北平市主要长官,概由南京直接任命。北平市长何思源被撤换,李宗仁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情报系统,则由戴笠先行派员入驻,成立了北平站,作为南京的耳报神兼劫收一线指挥部,那位在《潜伏》里出现过的北平站长马汉三,就令李宗仁非常头疼。
李宗仁虽贵为华北第一人,对军政大事却无从措手,自嘲为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相当难受。1947年12月蒋介石决定成立华北剿总,李宗仁更感不好立足,便于1948年3月借着竞选民国副总统之机离开南京,并向蒋介石请辞北平行辕主任。蒋顺坡下驴允其所请,同步把这个非驴非马的遮羞布也撤掉了。
孙连仲是西北军大将,蒋任命其为11战区司令长官,兼统河北省政、党大事。当时傅作义任12战区司令长官,统绥察两省。这一安排,实际上把北平行辕划成两大部分,把李宗仁彻底架成空瓤子。但孙连仲过的也不自在。
孙连仲原本想把他的老部队31军带过来,但蒋介石认为,11战区已有马法五、孙殿英、高树勋等老西北军部队,不宜再增加西北军。同时,又调胡宗南的16军加入11战区系列。关于31军,此系李宗仁回忆所云,查国民党军历史沿革,1945年西北系31军早已撤销,李宗仁或指的是顶着老番号但已经完全中央化的新31军。这个军并非孙之旧部,来了也没用。这个大概是李宗仁回忆时没有记准,说的应当是西北军30军,该军邯郸战役大败后被调到关中,成了胡宗南部队。
胡宗南16军来11战区藏着深深的私心,胡宗南欲借此把亲信安插到河北,并在河北成立了第1战区办事处,意图染指此地。孙连仲愤愤不平向蒋介石请辞,蒋也觉得胡宗南太过分,下令撤销这个办事处,而16军仍留在河北。
孙连仲麾下部队,高树勋新8军起义,马法五40军苟延残喘不久便在邯郸战役中被全歼,都不济事。11战区真正有力的部队全是中央军,孙连仲指挥不灵,很是苦闷。后来11战区改为保定绥署,仍由孙连仲挂名指挥。
但神奇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杂牌军统领中央军的局面,11战区和保定绥署居然打出了出人意料的战绩。
二、三角制衡误打误撞竟成功
晋察冀军区部队在1945年底到1946年10月打的不是很好,连续发生了绥包战役受挫、大同集宁失利、张家口失陷。历次战役的细节就不多讲了,我方原因也分析过多次。本文主要从国军方面略略讨论一下。
![]()
以华北总体视角而言,实际是三角制衡的状态。西北面是傅作义的12战区、张垣绥署,西南面是阎锡山的第2战区、太原绥署、国防部太原指挥所,东面则是11战区、保定绥署。
抗战胜利到1948年初成立华北剿总,这三大块一直没有有效整合。
蒋介石起初也想做一整合,契机就是打通平汉路之战。
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陈诚亲到北平主持制定战役计划,蒋对其提出限三个月打通平汉路的目标。陈诚到北平后深感无力,主要是北平国军精锐较少,无不如华东、东北强劲,不仅五大主力无一在此,仅有的两个美械军,13军基本在热河作战,主要针对东北方向,只有一个94军可用。
且傅作义部、阎锡山部均自成体系,陈诚那一套吃番号、掺沙子的兼并策略,用在过往军事形势混乱时有效,对付阎、傅这种有体系、有班底且有多年经营之老巢的军阀并无太大效果。陈诚原本到此大吃一通的希望破灭,军事上他又无十分本事,于是求助于空头长官李宗仁,让老李领衔给蒋发电,请示宽限时日。蒋也无奈,于是陈诚趁势撒手,转赴东北去证明自己,结果在东北出了一场大丑,这个我们到东北剿总篇时会讲。
可是陈诚哪里知道,他错过了一个绝好的局面。
![]()
孙、傅、阎三部互不统属,但也有其好处。三大地盘各自守得都非常好,阎锡山善摆铁桶阵,傅作义不仅守城强无敌而且擅打防守反击,北平有一个美械军当硬核桃,居然把晋察冀我军夹得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
这是双方都没有充分调度本区力量,没有寻到最优解的情况下,以相对自然的、随机的、趋近真实的力量对比,打出来的遭遇仗。大家都是乱哄哄随心走,打得相当热闹,但是缺乏章法,缺乏高明的指挥。
若是国军也像朱老总提拔杨得志、重组晋察冀野战军一样,对华北军事格局进行最优组合,华北局面究竟如何演变恐不可易言。
那么蒋介石是怎么做的呢?
李宗仁、孙连仲和陈诚都撂挑子,那么中央诸大佬如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等辈自然也没什么办法,换程潜、李济深等人也镇不住。阎锡山有两把刷子,但是当年阎冯联手打得中央军就快顶不住,若是让他坐地升官,掌握华北,恐日后剿一聂又生一阎,这是老蒋无法接受的。
但又不能不整合,老蒋因势利导,把傅的12战区改为张垣绥署,又进一步升格为华北剿总,到此华北剿总正式成型。
傅作义初领张垣绥署主任时很是高兴,能把势力范围伸进富庶的河北,这是他多年偏居塞北不敢想的好事。但升任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统管晋、冀、绥、察、热五省大权,势力远非旧日之比,他又踯躅不敢进,这是为何呢?
三、小马拉大车
傅作义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阎锡山。
傅作义1938年脱离阎锡山的第2战区,阎锡山晋绥系被一分为二,老西儿颇为恼火,一度组织了一个“讨傅大会”,企图对傅作义进行军事讨伐,把绥远夺回来。终以日寇进逼厉害,老西儿大败亏输躲到八路军背后,自然无法实施夺绥之略。
傅作义不是绝情之人,在绥远主政时对阎锡山无一句不敬之语。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升为12战区司令长官,与阎锡山平起平坐,但傅作义顾念旧谊不想和阎长官真正破脸,一直想找机会恢复关系。直到1947年10月阎锡山六十五岁大寿,傅作义以贺寿为名亲赴太原拜望,阎傅二人关系这才缓和了一些。
![]()
1947年11月底蒋介石召集李宗仁、熊式辉(东北行辕主任)、傅作义、孙连仲等人在北平开会,商议华北剿总长官之事,孙连仲提议由傅出任,李、熊、傅同时反对。蒋介石力排众议坚持起用傅作义,傅又向蒋提出山西问题,说无法指挥阎长官。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采取一个折中办法,太原绥署撤销,改为国防部太原指挥部,使阎锡山得以自专山西军事。至于山西其他政、党之事,傅作义一概不过问,于是傅、阎的矛盾得以这种别扭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搁置起来。
搁置矛盾,在政治上或许是糊弄着过日子的实用之策,在军事上却非令选。晋、绥、冀三角制衡本有自然优势,设立剿总就是为了更好整合、统一行动,进一步发挥三角制衡之潜力,一步步把晋察冀解放区压缩。山西自一体,阎锡山从未有效配合华北剿总的军事行动,相当于自断剿总一臂,剿总的功能就为之折扣。
有人或许会说,徐向前率晋南一部牵制,贺龙又在晋绥军区天天给阎长官制造压力,阎长官出晋援冀实在有心无力。然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若能与傅作义同心同德,或者学一学傅军的机动战术,未必不能发挥三面牵制之优势,使晋察冀野战军不敢放胆机动。
解决了阎长官的问题,傅作义才开始用心经营剿总自身的问题。
傅长官上任就带来耳目一新之风。
剿总长官部办公场地有几个选择,大家都以为傅作义肯定要沿用北平行辕的旧治,就算干碍李宗仁还未彻底离职的面子,可能也会选择原11战区长官部、外交部大楼等。但傅作义一律不用,而选择在北平西郊的“新市区”,这里是沦陷时日军修建的,本打算驻平日军军政机关及家属、侨民集中迁住于此,免得被中国人同化。至日本投降尚未完工,此时已渐渐荒废。
傅作义对其进行简单修整,将司令部驻扎在此,并命令部队不得进入城区,傅作义本人虽在内城有私宅也很少回去,平时就在司令部吃住和办公。这保持了他在绥远时朴素本色,不愿部队被京城灯红酒绿腐化。后来直到东北野战军入关,北平城郊不安全,才把司令部搬到内城。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傅作义想远离是非,却不料还有一连串的是非矛盾,把他卷一个极大的漩涡,带给他的压力,远比晋察冀野战军大得多。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