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渴,南方救,而那条“人造母亲河”出现到底有多牛?
二十年的奇迹,却是养了亿万国人。
![]()
如今北京人家中水龙头里的水,每七杯中就约有五杯来自遥远的汉江,而在2015年之前北京城区的用水却是极为依赖密云水库。
但这水库越发“瘦身”,自然这北方的水资源得好好解决。那时候有多缺水呢?
中国北方耕地占全国45%,人口占36,可水资源总量仅占12%。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许多地区常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有些村子的井挖了几十米都见不到水,老百姓浇地得排队等候,庄稼收成全看天。
所以水资源“南多北少”成了卡住北方发展脖子的大问题。长江与黄河虽同为中国母亲河,但黄河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在全国江河中仅排第16位。
更让人忧心的是,比黄河水多的15条河流中,12条都在秦岭—淮河以南,剩余3条位于东北。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这些北方地区,找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竟成奢望。
![]()
那怎么办,借水!造水脉!
南水北调来了。
2002年,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正式发布。这条跨越南北的“人造母亲河”,终于要从蓝图变为现实。
![]()
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了东、中、西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其中,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一路向北直达北京团城湖,全长1432公里。
东线工程则从扬州取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将水送至山东和天津。
然而,让长江水北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东线工程需要让水“爬”上40米的高度,才能从低处的扬州流向山东。
![]()
更棘手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京杭大运河江苏、山东段水质已沦为劣五类,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让河流失去了生命力。
山东的南四湖当时被当地人称为“死湖”,湖面漂浮着油污,周边村民连用湖水浇地都不敢。
面对困境,工程组定下“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
江苏投入超100亿元,关停了800多家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山东新建了107座污水处理厂,对51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亮起红灯。
紧跟南四湖周边实施了“大手术”,退耕还湿,恢复了23万亩湿地。这些湿地如同天然的“净水器”,每天能净化50万吨污水。到2013年,东线工程水质达标率从最初的3%提升到了100%。
而中线工程与东线不同,从丹江口到北京地势渐低,水流可顺势而下,无需泵站提水。但中线没有现成河道可用,工程组决定从头打造一条全新的人工水渠。
![]()
这条水渠从丹江口水库的陶岔渠首出发,穿越方城垭口,沿太行山东麓北上,需跨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最终抵达北京。
最艰难的是穿越黄河工程。
在河南荥阳,水渠要与黄河交汇。若让南水与黄河水混合,之前的治污努力将前功尽弃。
![]()
为此水利工程师们想出了绝妙方案:在黄河河床下方37米处,开挖两条长达4250米的隧洞,让长江水从黄河底部穿过。
2014年12月,中线工程一期通水。九年来,中线工程已向华北调水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44座城市、1.7亿人因此受益。
如今,北京市民的饮用水中,70%来自南方的汉江流域,彻底摆脱了对密云水库的单一依赖。
![]()
而在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河南范县甜水井村的村民苗静静感慨道:“井越挖越深,味道却越来越苦。”现在村里接上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井里存的是甘甜‘南水’”。
除了饮水安全,南水北调更为北方带来了生态复苏的希望。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
![]()
而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在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2020年,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受水区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1.94米。
所以南水北调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并非偶然。
如今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据专家测算,按照万元GDP用水65.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830亿立方米,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巨额GDP的持续增长。
![]()
南北调配、东西互济,谁又能想到这条“人造母亲河”竟然带来如此便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