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地产行业,早已褪去往日喧嚣,只剩下寒冬里的艰难挣扎,而万科这家常年被称作“地产优等生”的企业,如今的处境体现出了整个行业的深层困境。
2024年,万科交出了一份足以震动行业的成绩单:全年营收3432亿元,同比下滑26%,房地产主业收入844亿元,同比减少31.57%。
刺眼的是公司净亏损494.7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506.8%,翻查万科历年财报会发现,从1991年上市到2023年,整整三十多年间,即便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2014年行业低谷,企业也从未出现过年度亏损。
![]()
这份“首亏”背后,是81.4亿元的存货跌价计提、264亿元的信用减值,再叠加资产处置损失,不仅是万科一家的转折点,更给整个地产行业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连最稳健的“优等生”,都扛不住市场的持续下行压力。
进入2025年上半年,万科的日子并未好转,反而愈发艰难,半年报数据显示,营收1053.3亿元,同比继续下降26%,销售端的颓势毫无扭转迹象,房子卖不动,经营回款自然跟不上。
更致命的是债务压力:总负债高达8729亿元,有息负债3642亿元,其中1578.59亿元是一年内必须偿还的短期债务。
![]()
可万科账上的现金仅有693亿元,现金短债比仅0.55,连短期债务的一半都覆盖不了,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更是-30.39亿元,同比降幅142%,意味着企业日常运营不仅没有正向回款,还在持续消耗存量资金。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12月万科将迎来58.71亿元债券兑付高峰,短期偿债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
为缓解现金流紧张,万科和不少房企一样选择“以卖换息”,但这并非单纯的“变卖家底”。
![]()
从商场、停车场到部分物流仓库,万科上半年通过资产处置实现回款40.9亿元,其中多为非核心资产,关键的是这些资金正逐步向战略方向倾斜。
2025年8月,万科与深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资产处置回款优先投入深圳地铁四期沿线TOD项目,聚焦“轨道+物业”一体化开发。
这种操作并非盲目变现,而是结合战略调整的主动收缩,只不过在短期债务压力下,仍难掩“饮鸩止渴”的无奈:那些被出售的资产本是稳定的租金来源,卖掉后长期现金流支撑又少了一块,而资产变现的速度,远赶不上债务到期的节奏。
![]()
换帅风波
在万科深陷债务与经营困局时,人事变动再次将它推到风口浪尖,2025年1月27日才临危受命的董事长辛杰,到10月卸任时实际任期仅8个多月,便突然辞职,由黄力平接替。
这场仓促的换帅,让业内难免猜测:辛杰的离开,到底意味着什么?要读懂这一变动,得先看清他当初空降万科的特殊背景与核心任务。
辛杰并非普通职业经理人,执掌万科前,他是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更早前还在深圳外贸集团、天健集团等国企深耕多年,不仅积累了扎实的管理经验,更沉淀了稀缺的资源协调能力。
![]()
2025年初辛杰接任时,万科正面临三重危机:1578.59亿元短期债务压顶、现金短债比仅0.55、穆迪已在2024年4月将其评级从Ba1降至Ba3。
行业内“国企高管空降房企救火”本是常见操作,核心逻辑很明确:这类高管能凭借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成熟沟通渠道,为企业争取债务谈判空间。
同时国企背景的信用背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担忧,当时万科引入辛杰,目标十分清晰:通过债务重组与资产盘活,为企业争取流动性缓冲期。
![]()
任职期间,辛杰确实推动了一些动作:2025年上半年完成164.9亿元公开债置换,协调深铁提供多笔借款,推动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的区分处置。
但8个多月后选择离场,或许是他逐渐看清了这场“救火”的复杂度,万科的危机本质不是“缺乏外力支援”,而是“市场需求疲软导致的造血不足”。
即便能协调短期资金、靠卖资产缓解现金流,也填不满销售端的窟窿:2025年上半年销售仍下滑26%,存货去化周期长达28个月,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这就像慢性病患者,光靠输血无法根治,必须先让身体恢复自主造血能力,可眼下的行业环境,显然给不了万科“造血”的空间。
辛杰的离开与其说是“任务未竟”,不如说是他意识到:这场困局早已超出“个人能力+资源协调”能解决的范围,黄力平接下的注定是一个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破局智慧的摊子。
![]()
信心困局
万科的困境,大股东深铁集团并非无动于衷,但外界对“深铁输血”的认知,其实存在一定偏差:截至2025年10月,深铁对万科的支持并非单一借款,而是分阶段、多形式的。
2024年通过资产受让方式提供22.35亿元支持,2025年又通过9次借款累计提供259.41亿元,两年合计281.76亿元。
作为持股比例不低的大股东,深铁出手合乎情理,毕竟“救万科”也是在保护自身投资。
![]()
有一个现实问题无法回避:深铁本身也是国企,有明确的经营考核目标与风险管控边界,不可能无限制为万科兜底。
这281.76亿元中,多数是有息借款,而非无偿支援,且用途多限定于“短期流动性补充”,更像是“应急周转金”,只能帮万科缓解短期压力,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与债务的核心矛盾。
比深铁支援更能说明行业态度的,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一致动作,但时间线并非“集中在2025年”,而是有清晰的递进。
![]()
很多人疑惑:既然有大股东出手支援,为什么评级机构还不买账?其实,评级机构评估企业,从来不只看“当下是否有资金偿债”,更关注“未来能否自主盈利”。
当前地产行业最稀缺的,其实不是短期资金,而是信心,购房者不敢买房,担心买了之后资产贬值,金融机构不敢放贷,担忧项目烂尾、资金收不回,房企即便拿到输血资金,也不敢贸然拿地、开工,怕项目砸在手里。
万科作为行业龙头,它的困境正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房企,既没有央企的融资成本优势,也没有民企的灵活决策机制,在行业寒冬中更显尴尬。
![]()
结语
辛杰的离开或许只是万科困局的一个注脚,黄丽萍的接手也未必能立刻扭转局面。
对万科而言,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换帅,而是如何在行业寒冬中找到“自主造血”的路径,无论是深化TOD战略、优化产品结构,还是进一步推动债务重组,唯有让市场看到持续经营的希望,才能重建信心。
而这不仅是万科需要面对的命题,更是所有挣扎在地产寒冬里的企业,必须破解的终极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