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辈子为很多人的死哭过,但真正让他破防的唯有陈宫一人。
很多人以为陈宫作为一个谋士,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实话,这些人低估了陈宫的死对于曹操的影响。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不是有人反对自己,不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也不是失势,而是自己的政治信誉尽毁。
想要有所作为,尤其是在乱世里建立功业,仅仅依靠利益笼络、暴力威慑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的一帮有能力有底线的忠诚之士来组建他的权力核心集团。
那么一个正直的人,为什么会支持他呢?不仅仅是因为双方的观念相同,更重要的是对方的信誉。
这些因信誉而奉献自己忠诚的人,曾经视高官厚禄为粪土。
但一旦确定忠诚后,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会坚定不移的追随他。
但凡一个有些头脑的政治家,都知道一个忠诚于自己,愿意为自己赴汤蹈火的人在是多么的重要和稀有。
草创初期,他们是自己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政权建立后,他们是王朝真正的压舱石,哪怕自己后代出现了昏君,只要有一丢丢的闪光点,有事他们也一定会上,竭力拯救政权。
因利益追随的人,不能证明某个人的价值,相反,因为信誉而追随的人,反倒是一个政治家信誉的基石。
而他们对政治家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为这个政治家的信誉做宣传背书。
毕竟一个公认的正直的人,且不计代价为其付出,很自然的会影响其他人对政治家的评价。
而恰好,陈宫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忠义的人。
和《三国演义》里不一样,正史里的陈宫既不是中牟县的县令,也没有追随曹操一起亡命天涯,至于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实际上也是罗贯中杜撰的。
但陈宫的确是曹操起兵后的第一位谋士,其地位,就相当于刘备之诸葛亮。
自关东联军开始内讧后,整个关东逐渐陷入混战的局面,原本被压制的黄巾军余部再度做大,其中较大的一支是张牛角、张燕等人组建的黑山军,正准备进攻兖州的东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尽管东郡太守王肱尽力抵挡,奈何兵弱民疲,难以招架。
关键时刻,曹操意识到这是一次机会,立马从河内赶到东郡。
虽说此前和董卓的西凉军交战没讨到便宜,但对付起义军还是绰绰有余的,很快就击退了黑山军,并成为新的东郡太守。
东郡是曹操起兵后第一个实际掌控的地盘,也是曹操起家之始。
接下来的一年里,曹操一边击退来犯的黄巾余部,一边重用当地士族,这其中就有性情刚直,足智多谋,且年少时就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的陈宫。
陈宫之所以愿意出仕,自然是看到了曹操年少时期就建立的信誉,将其视为主公。
陈宫刚出山,就替曹操谋划拿下了兖州刺史。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余部进攻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敌,战死沙场。一时间,整个兖州人人自危。
一旁的陈宫见状,意识到这是让曹操扩大地盘的好时候,就孤身一人前往兖州旁边的济北国,找到济北相鲍信,表示曹操可以主动出兵帮助济北国抵御黄巾余部,但需要鲍信表奏朝廷,让曹操成为新的兖州刺史,鲍信一口答应。
有了鲍信的许诺后,陈宫又用士人身份联系兖州当地士族,得到兖州士族的支持。
就这样,陈宫仅仅依靠游说,就帮曹操拿到了兖州刺史的头衔、济北国和当地士族的支持。
而击退青州黄巾余部后,鲍信又战死,济北又成了曹操的地盘。
短短一年,曹操在陈宫的辅佐下,拥有东郡、济阴、济北三地,加上收编的青州兵,曹操迅速成为一方实力诸侯。
如此一来,曹操又对陈宫愈加信任,将其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只是地盘大了,麻烦也就多了。
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北边有公孙瓒,西边有袁术,南面有陶谦,连年征战,就算曹操有三个郡也难以支撑,更要命的是,在缺粮的时候,陶谦又来征讨。
此时的曹操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得过,就把妻儿托付给了好友张邈,又让陈宫总政后方,自己带兵迎敌。
可以说此时的陈宫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日后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曹操自知正面打胜算不大,就来了一招围魏救赵,直接杀向徐州内部,逼的陶谦回援。
陶谦回援路上,又丢了彭城,眼看守不住后面的郯城,陶谦索性撤军。
但撤军之前,留下几十万流民,给曹操埋了一个大坑。
要是曹操收编,必然会因缺粮退兵,要么干脆就直接退军。
可曹操呢?选择了屠城,一下子震慑了陶谦,但也给自己留下了千年的恶名,直接让张邈和陈宫傻眼了。
更让他们傻眼的就是曹操杀名士边让。
边让是名士,也是前九江太守,就因指责曹操乱杀无辜,而被曹操处死了全家,一时间整个兖州士大夫都惊恐不已,更是对曹操离心离德。
屠城加杀名士,曹操的政治信誉快没了
想当年汉灵帝不满一帮儒士也仅仅是流放而言,曹操倒好,直接处死全家,这让陈宫和张邈相当不满。
张邈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可曾经的好友现在却变得和袁绍一样。
而陈宫则是兖州士族代表,曹操能站稳兖州,就是靠他和当地士族的良好关系,杀边让之前,成功曾试图劝诫,可曹操一意孤行,让他倍感失望。
然后就趁曹操领兵征伐陶谦时期,和张邈一起迎吕布进入兖州。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和《三国演义》差不多,徐州之战后,吕布和陈宫一同被擒。
根据《三国志》记载,抓了陈宫后,曹操问了陈宫:“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
这句话有些阴阳怪气,但本质而言,曹操并不想杀陈宫,只是想让陈宫开口求饶,给曹操一个台阶下,那么曹操就对之前叛变之事既往不咎。
可陈宫呢?当着所有的人面,宁死也拒绝低头。
此举就是告诉世人,曹操是毫无政治信誉下作之人。
在陈宫这样当初跟随曹操而又反叛曹操的人眼里,曹操是一个毫无信誉的人,自然影响曹操下面的人对他看法。
所以这一刻面对陈宫,曹操的心态不仅仅是不舍,同时也有害怕。
因为他知道,陈宫一旦死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信誉,彻底完了。
想要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治信誉,要么等陈宫求他,然后说陈宫不可留,让大家看到陈宫痛哭流涕的样子,告诉大家陈宫不过如此。
另一个就是彻底保住陈宫,哪怕不要面子也要让陈宫恢复对他的正面评价。
可惜陈宫从一开始,就没给曹操这样的机会。
因为他看的实在太清楚了,曹操自认为大汉重臣,实际上是非不分,他宁可死,也不想恢复曹操的政治名誉,甚至用决绝的姿态公然赴死。
用自己的死,击碎曹操当年用正直、用忠义、用勇敢积累了的名望。
从这以后,曹操再也不能用理想主义号召任何人了,其作为政治家的基础信誉也彻底没了。
陈宫用自己的死,诛了曹操的心,也寒了天下理想主义者的心。
日后的理想主义者们,再也不会看曹操一眼,毕竟曹操做的太多,大家也不会再认可了。
不管曹操如何威逼利诱,不管他如何用手段让天下大才相互称赞,也不会有人因理想而追随他了。
这也是曹操为何千方百计想要留下关羽的原因,就是想要关羽的正直为自己的信誉背书。
可关羽呢?有共同理想且仁义大哥刘备,自然不会看曹操一眼,一听到刘备消息,就拍马而去,曹操不敢杀,也留不下,只能无可奈何。
日后曹操如何稳固自己的政权呢?只能靠利益笼络,用血腥暴力来威慑。
尽管曹操集团中也有一两个不是因利益而在他身边,但曹操却不敢继续信任他们。
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曹操只能将所有人视为吸血虫,包括自己的孩子。
曹操常说:“吾好梦中杀人”,可见曹操是多么担心手下的人背叛自己。
只是利益终究有喂不饱的一天,曹操也终究老去拿不动刀。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这些人张开獠牙的时候。
而和曹操相反的,其实是刘备。
刘备的仁义,吸引了一大帮忠贞的人追随他,甚至可以毫无芥蒂的信任他们。
哪怕身死,也会尽力辅佐自己的儿子。
就连从未见过刘备的姜维,也会为了复兴大汉而忍辱负重,最终为复国而死。
至于曹魏势力?自曹操、曹丕死后,人心想什么,可就不见得了。
可以说这就是陈宫死的代价,也是让曹操彻底破防的原因。
毕竟在没有成熟的意识形态工具之前,道德就是构建秩序基础的神圣价值。
权力的基础是暴力,利益的武器终究是脆弱的,思想的武装却近乎坚不可摧。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