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每天做饭,怎么会得胃癌?”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在医院走廊上低声的追问。他的妻子才刚50出头,却在体检中被确诊为胃癌中期——既不抽烟也不酗酒,唯一的习惯,就是每天为一家人下厨房。
医生说,她的问题,很可能就出在炒菜的方式上。
如果你也每天在厨房里忙活,或者家里有人是“掌勺人”,这篇文章,必须看完。
![]()
为什么说:厨房里,藏着胃癌的“导火索”?
在很多家庭,做饭是一件“最不起眼”的事。可你知道吗?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0年就提出:厨房油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挥发性亚硝胺、杂环胺类等。
这些物质吸入体内,除了增加肺癌风险,也会通过咽喉、食道、胃部黏膜的刺激,提高胃癌风险。
不仅如此,不当的食材处理方式、高温炒菜习惯,甚至锅具材质,都可能悄悄在破坏你的胃。
胃癌不是突然降临,它从一次次做饭“积累”而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为40万,占全球总数的44%。其中,家庭主妇、中年男性厨师等人群患病率显著偏高。
![]()
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者,其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更高——这两者,正是胃癌的重要“温床”。
所以,别再以为“做饭是健康的象征”,一人做饭,全家吃饭,厨房的健康习惯直接影响着全家的胃。
炒菜时的6个坏习惯,正在“喂养”胃癌
下面这6个习惯,很多人天天做,却不知道是胃癌的“帮凶”。
1. 油温冒烟才下锅
很多人炒菜前喜欢“烧热锅、热油”,甚至等到油开始冒烟才下菜,觉得这样“爆炒更香”。
但你知道吗?油一旦烧到冒烟,温度已超过240℃,其中的甘油会裂解生成丙烯醛,这是一种被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的强刺激性气体。
建议:炒菜时油温控制在150~180℃,即油刚刚出现波纹、轻微冒烟时下菜最合适。
![]()
2. 反复使用炒菜油
有些家庭为了节省,喜欢把炸过东西的油留下来下次再用,甚至一锅油用三四次。
但反复加热的油中会积累大量脂质过氧化物和杂环胺类致癌物,不仅破坏食物营养,也会刺激胃黏膜,长期食用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
建议:炸油不回用,炒菜用油一次一换,健康最重要。
3. 炒菜时不开抽油烟机或窗户
有数据显示,仅一次高温炒菜产生的油烟,就相当于吸了两包烟!而厨房空间狭小、通风差时,油烟浓度会瞬间飙升。
长期吸入油烟,不仅伤肺,也刺激胃部黏膜,诱发慢性炎症乃至癌变。
建议:炒菜时务必打开抽油烟机,最好保持窗户通风,做完饭后油烟机继续开5~10分钟。
![]()
4. 食材不洗净就下锅
一些人买来的蔬菜简单冲一下水就直接炒了,殊不知,表面的农药残留、土壤细菌,甚至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
这些细菌和化学物质一旦进入胃部,就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逐步演变为胃癌。
建议:蔬菜应浸泡10~15分钟后再清洗,特别是叶类和根茎类蔬菜。
5. 偏爱煎炸烧烤
喜欢吃焦香四溢的“锅包肉”“炸鸡”“烧烤”?当心,这些高温烹调的食物中,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含量极高,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
它们进入胃中后,容易破坏DNA结构,为胃癌埋下隐患。
建议:家庭烹饪多用蒸、煮、炖等方式,偶尔吃炸物也要控制油温和频率。
![]()
6. 每餐都吃得太咸
腌制食品、咸鱼、泡菜、咸菜等高盐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下容易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公认的强致癌物。
中国胃癌高发地区(如山东、四川部分地区)普遍存在高盐饮食习惯。
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尽量少吃腌制、发酵类咸食。
做饭没错,关键是做得“健康”
不是做饭本身让人得癌,而是错误的烹饪方式在悄悄伤害你。
胃癌不是突然就来的,它是长期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
特别是家里掌勺的人,如果每天都在高温油烟、重复用油、通风不畅的环境下工作,身体迟早会“抗议”。
一个人炒菜的方式,决定了一家人的健康走向。
![]()
改掉坏习惯,厨房也能变成预防胃癌的“阵地”
想要远离胃癌,不是让你不下厨房,而是科学地做饭。
- 控制油温,杜绝冒烟;
- 避免复用油,更不能用地沟油;
- 开启油烟机,保持通风;
- 清洗食材,不吃生冷脏菜;
- 少吃煎炸烧烤,以蒸煮为主;
- 控盐减腌制,远离亚硝酸盐。
此外,还要关注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它是胃癌的一级致癌因素,如果家中有人确诊,要全家筛查、规范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