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道德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知财富可求,却不知富贵有命。
拼命赚钱攒钱的人比比皆是,可真正活出富贵相的,万中无一。
春秋时期,周守藏室之史老子,以五千言《道德经》道尽天地玄机。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典籍,字字珠玑,句句天机。
其中关于富贵的奥秘,藏得极深,悟透者寥寥。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世人都在向外求,求财求名求权势,却忘了真正的富贵,从来不在身外之物。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命?
![]()
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了三句话,藏着三个天机。悟透这三个天机的人,不用拼命赚钱攒钱,自然就能活出富贵相。这三个天机到底是什么?为何能让人不劳而获富贵?且听我慢慢道来。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四重境界。知人是智慧,自知是明白,胜人是力量,自胜是刚强。可最后一句"知足者富",才是老子要说的真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惠施的人,是庄子的好友,也是当时有名的辩士。惠施一生追求功名,辗转于各国之间,希望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他曾在魏国做过宰相,位高权重,府中珍宝无数,门客三千。
有一次,庄子去看望他。惠施听说庄子来了,心里很不安。他听人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取代他的相位。惠施慌了神,派人在国都搜了三天三夜,想把庄子找出来。
庄子听说这事,主动去见惠施。见面就笑着说:"南方有种鸟叫鹓雏,你听说过吗?这种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有只鹞鹰捡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雏从它头顶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害怕鹓雏抢它的腐鼠,就对着鹓雏叫:'吓!'你现在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吓我吗?"
惠施听了,羞愧难当。他位极人臣,拥有的比庄子多得多,可他一点都不快乐。他担心失去权位,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活得战战兢兢。反观庄子,一无所有,却活得自在逍遥。
这个故事里,惠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活法。拼命追求,拼命攒积,生怕不够,生怕失去。可越是这样,内心越是空虚。庄子代表的,就是老子说的"知足者富"。
知足,不是不进取,不是不努力,而是内心有个度,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老子年轻时在周朝做守藏室之史,管理王室的藏书。这个职位不高不低,工作清闲,正好让他有时间读遍天下典籍。按说以老子的才学,完全可以谋求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势。可老子从来没有这么做。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藏书,研读经典。闲暇时,就在藏书室里静坐,体悟天地之道。周室衰微,天下大乱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谋求出路,想要趁乱建功立业。老子却选择辞官西行,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后,就不知所踪了。
有人说老子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其实不是。老子是真正悟透了"知足者富"的道理。他知道,外在的富贵都是过眼云烟,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安宁。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名声和生命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过分的爱惜必定带来巨大的耗费,过多的积聚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这就是老子对世人的警告。
![]()
世人都在追求更多,可"多"就一定是好事吗?家财万贯,就一定幸福吗?位高权重,就一定快乐吗?未必。历史上多少达官贵人,家破人亡;多少富商巨贾,郁郁而终。不是他们得到的不够多,而是他们的心永远无法满足。
知足,就是知道够了。
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饭?一张床能睡几个人?房子再大,也不过一方天地。可世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觉得不够,总想要更多。到头来,被欲望驱使,成了欲望的奴隶。
老子说的"知足者富",富的不是财富,而是内心。一个内心富足的人,不会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喜怒无常。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贵。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降低欲望追求。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商人叫白圭。此人善于经商,号称"治生之祖"。他总结出一套经商之道:"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别人不要的时候他买进,别人争抢的时候他卖出。靠着这个法子,白圭积累了巨额财富。
白圭有个习惯,每赚到一笔钱,就要买地盖房,添置产业。他的府邸越盖越大,田地越买越多。到后来,光是账房先生就雇了十几个,每天忙着清点账目。
可白圭并不快乐。他每天担心商路不通,担心货物积压,担心有人坑他骗他。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吃不下饭。府中虽然珍馐美味无数,他却味同嚼蜡。家里虽然姬妾成群,他却无心享乐。
有一次,白圭生了场大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这时他突然醒悟:自己一辈子拼命赚钱,可这些钱,一文都带不走。等自己死了,这些产业都是别人的了。想到这里,白圭悲从中来,流下了眼泪。
他的一个老仆人,服侍了他三十年。看到主人这样,就劝他:"老爷啊,您这辈子,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给自己活过。您天天想着赚钱,想着生意,可您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
这话说得白圭愣住了。是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答案来。
后来白圭病好了,性情大变。他把大部分产业分给了族人和下人,自己只留了够用的。他不再天天算计生意,而是开始游山玩水,读书写字。府中的账房先生从十几个减到了两个,日子反而过得轻松自在了。
白圭晚年对人说:"我年轻时以为,钱越多越好,产业越大越好。到头来才发现,欲望越多,烦恼越多。真正的富贵,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减少多少。"
这就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就会被欲望绑架。你以为你在追求财富,其实是财富在奴役你。你以为你在享受生活,其实是生活在折磨你。
老子观察天地万物,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长久的,都是简单的;凡是复杂的,都活不长。天地无心,日月无私,就是因为它们简单,没有私欲,所以能够长久。
《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不崇尚贤能,就不会让百姓争名夺利;不看重难得的货物,就不会让百姓去偷盗;不显露可以引起贪欲的东西,就不会让百姓的心思混乱。圣人治理天下,要清空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野心,强健百姓的体魄。
这里的"虚其心",就是减少欲望。心空了,才能装下天地;欲望少了,才能获得自在。
现在的人,心太满了,满得装不下任何东西。每天想着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子,吃更贵的饭菜。这些欲望像蛀虫一样,把人的心蛀空了。
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贵命,不是拥有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得越少越好。需要的少了,负担就轻了;负担轻了,人就自由了;人自由了,心就富了。
有个寓言故事。一个渔夫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富商走过来问他:"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渔夫说:"我今天的鱼已经打够了。"富商说:"那你为什么不多打一些?"渔夫问:"多打来干什么?"富商说:"多打来可以卖更多的钱。"
渔夫又问:"卖更多的钱干什么?"富商说:"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买更大的船。"渔夫继续问:"买更大的船干什么?"富商说:"买了更大的船,就可以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最后就可以像我一样,在海边晒太阳,享受生活。"
渔夫笑了:"我现在不就在海边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少私寡欲"的道理。绕了一大圈,到头来还是回到原点。与其绕这么大的圈子,不如一开始就守住简单。
说到这里,前面两个天机已经讲完了。第一个是"知足者富",第二个是"少私寡欲"。这两个天机,一个讲内心的满足,一个讲欲望的减少。可老子最高明的地方,还在第三个天机。
![]()
这第三个天机,才是《道德经》的核心,也是老子一生修行的精髓所在。
悟透了这个天机,前面两个天机自然就通了。
悟不透这个天机,前面两个天机也只是皮毛。
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只说了一句话,孔子就恍然大悟,回去后三天不说话。
这句话里,就藏着第三个天机。那么,老子到底说了什么?这第三个天机,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