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8日,82岁的沈醉在家人的守护中,死在了北京医院的病房里,
作为曾执掌军统总务处、手握生杀大权的中将特务,沈醉临终前,仍在修改关于戴笠的回忆手稿。
送葬队伍中,既有他在战犯管理所结识的昔日对手,也有政协的同僚,还有受他回忆录影响的历史研究者。
当骨灰盒被安放进八宝山公墓时,墓碑上"起义将领、政协委员"的铭文,和他早年在军统档案中"凶狠果决"的称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那么,沈醉是谁?在军统总务处时,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又是如何从中将特务转变为起义将领的呢?
![]()
军统新锐
1914年6月3日,湖南湘潭的书香门第沈家,迎来了一个男婴。他的母亲、南社女诗人罗裙,取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的词意,为儿子取名沈醉,字叔逸。
然而,出生于诗礼之家的沈醉,幼年浸润在笔墨书香中,却天生带着几分叛逆不羁。18岁的他,因为在长沙文艺中学参和学潮,而被校方开除,
困顿之际,在上海担任军统特务处训练班教官的姐夫余乐醒向他伸出了援手。在姐夫的引荐下,沈醉加入中华民族复兴社特务处,成为军统的早期成员。
初入特务系统的他,凭借过人的机敏和湖南人特有的韧劲,很快在训练班中脱颖而出。
当时,军统负责人戴笠正四处搜罗人才,见沈醉不仅识字断文,且行动果决,当即把他留在身边担任机要通讯员。
1933年,沈醉参与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他化名陈仓,担任上海特区法租界情报组组长,负责外围警戒和情报传递。
行动当天,当杀手的枪声在亚尔培路响起时,沈醉按预定计划驱散围观人群,为行动组争取了撤离时间。
刺杀行动的成功,让戴笠对他刮目相看,随即提拔他为少校行动组长。此时的沈醉年仅19岁,成为军统最年轻的基层指挥官。
三年后,沈醉再挑重担,参和逮捕第三国际驻上海代表华尔敦。他乔装成洋行职员,潜伏多日摸清对方行踪,最终在租界公寓中将他擒获。
事实上,此番任务因涉及国际势力,极具风险。可沈醉却凭借着周密的部署,做到了人赃并获,功勋颇盛。
因此,戴笠在军统内部公开称赞:"沈醉虽年少,却有老成之谋"。
![]()
此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执行秘密任务,从跟踪监视到策反诱降,逐渐成长为军统行动部门的核心骨干。
军统局正式成立后,24岁的沈醉被调往本部第三处任上校行动组长,成为当时军统资历最老的行动组长之一。
此时,他不仅在工作上深得戴笠信任,生活中更受他特殊关照。
戴笠知道他擅长咏春拳,特意为他配备了一柄藏有利刃的拐杖,既作防身武器,也显身份;得知他母亲患病,又亲自安排医生诊治。
而戴笠的"知遇之恩",让沈醉对他产生了近乎父子的敬畏和感激,也成为他日后死心塌地为军统效力的重要原因。
1941年,沈醉调任常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上校处长。
他一方面严厉打击汉奸特务,三个月内破获四起日谍案,缴获大量情报;另一方面也严控进步思想传播,查封多家进步书店。
而他随身携带的拐杖,在此期间也曾派上用场。
一次下乡巡查时,沈醉遭遇了七八名土匪的劫道。他仅凭拐杖就将对方击退,武术功底在军统内部一时传为佳话。
![]()
戴笠麾下的"少壮派"干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被任命为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全面掌管军统的物资、经费和后勤保障。
总务处虽不直接参和行动,却掌控着军统的经济命脉,非戴笠绝对亲信不能担任。
当时,军统局本部设在重庆罗家湾,沈醉的办公室和戴笠仅一墙之隔,每天处理数十份机密文件,小到特务的津贴发放,大到重要据点的经费调配,无一不经过他的手。
在总务处任上,沈醉推行的"经费包干制",将各地站组的经费和任务完成度挂钩,有效遏制了此前普遍存在的贪腐现象。他又建立了"器材统一调配制度",确保偏远地区特务组织的装备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沈醉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军统的运作效率,更让他在戴笠心中的分量,愈发重要。
戴笠曾在内部会议上说:"总务处有沈醉在,我睡觉都踏实些"。
然而,随着戴笠因飞机失事身亡,沈醉也不得不参与到权力斗争中。
当时,军统分裂为以毛人凤为首的"浙江派"和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两派为争夺局长之位展开激烈较量。
作为戴笠一手提拔的"少壮派"核心,沈醉坚定地站在毛人凤一边。他深知郑介民为人谨慎,难以找到直接把柄,就将突破口对准他贪财迷信的妻子。
沈醉先是派人搜集郑介民妻子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的证据,又趁郑介民筹备寿宴的机会,假意劝说他妻子"私下收受贺礼以全下属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