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太极图说》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道家的诸多图像符号中,太极图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
黑白两色相互缠绕,构成一个完美的圆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可世人皆知太极图代表阴阳,却少有人留意那两个小小的鱼眼——白鱼中的黑点与黑鱼中的白点。
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圆点,在历代道家宗师眼中,却是整幅太极图的精髓所在。
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特别指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而这个"交感"之处,正是两个鱼眼的位置。
![]()
明代道士张三丰更是直言:"太极图中最大的秘密不在黑白分明处,而在那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的两点。"
为何历代高人如此重视这两个小点?为何有人称它们为"宇宙生死门"?这其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造化玄机?
太极图的由来,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作八卦。而太极图则是对八卦更根本原理的图解,它展示的是天地未分、万物未生之前的混沌状态,以及阴阳初判、造化流行的过程。
最早的太极图并非今日所见的阴阳鱼形态。汉代的太极图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圈,代表浑然一体的原初状态。到了唐代,道士陈抟得华山石壁上的无极图,参悟数十年,才逐渐演化出阴阳分判的形态。宋代时,周敦颐在陈抟图的基础上,加入了阴阳鱼眼的设计,这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太极图。
周敦颐为何要加入这两个鱼眼?这要从他对《周易》的理解说起。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的本源状态,混沌未分,阴阳未判。但这个混沌不是死寂的,而是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就如同鸡蛋中的胚胎,表面看起来毫无动静,内部却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太极如何化生两仪?周敦颐认为,这不是突然的分裂,而是渐进的变化。阴阳本就蕴藏在太极之中,只是混而未显。随着时机成熟,阴阳开始分化,但分化的过程不是截然对立的。阳中有阴的种子,阴中有阳的萌芽,正是这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成为了变化的起点。
他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段话揭示了宇宙生成的根本规律。太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动静之间不断转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个转化的枢纽,就在那两个鱼眼的位置。
白色的阳鱼代表阳气的上升和扩张,当它达到极致时,在它的最高点——也就是白鱼的头部,出现了一个黑色的点,这就是阳极生阴的标志。黑色的阴鱼代表阴气的下降和收敛,当它达到极致时,在它的最低点——也就是黑鱼的头部,出现了一个白色的点,这就是阴极生阳的标志。
这两个点不是点缀,不是装饰,而是转化的关键。没有这两个点,阴阳就会彻底分离,变成两个独立的半圆,再也无法相互转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点,阴阳才能够互根互化,生生不息。
道家修炼特别重视这两个点。内丹学中有个说法,叫"水中取火"和"火中取水"。什么意思?就是在阴寒的水中提炼出阳热的火,在燥烈的火中提炼出阴柔的水。这听起来似乎违背常理,水怎么能生出火?火怎么能生出水?
关键就在于,水中本来就有火的种子,火中本来就有水的种子。就像白鱼中的黑点,它是在最纯粹的阳中蕴藏的阴;就像黑鱼中的白点,它是在最纯粹的阴中蕴藏的阳。修炼者通过特殊的功法,将这些隐藏的种子激发出来,让它们生长壮大,最终实现阴阳的平衡和转化。
唐代道士吕洞宾在《百字碑》中写道:"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这首内丹诗的核心,就是"阴阳生反复"四个字。什么叫反复?就是阴中生阳,阳中生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而这个反复的起点,就是太极图中的两个鱼眼。
南宋时期,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在终南山修道,有一天突然顿悟。他画了一幅太极图,特意将两个鱼眼画得很大,然后对弟子说:"世人皆见阴阳之分,却不见阴阳之合。这两个鱼眼,才是阴阳相合的真机所在。
阳极必阴,阴极必阳,这不是两个状态的交替,而是一个状态内部的转化。就像春去夏来,不是春突然消失了,而是春的温暖渐渐转化为夏的炎热。"
![]()
他进一步解释道:"修道之人,最怕执着于一端。执着于阳,就会燥热失衡;执着于阴,就会寒凉过度。真正的修行,是要在阳中保持一点阴,在阴中保持一点阳,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永葆生机。"
王重阳的这番话,道出了鱼眼的第一重玄机——平衡之道。
宇宙万物的运行,都遵循着阴阳平衡的规律。纯阳不生,纯阴不长,唯有阴阳交融,才能化生万物。太极图的两个鱼眼,正是这种平衡的象征。它们提醒我们:在最极端的状态中,必须保留对立面的种子,否则就会走向死亡。
这个道理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夏至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从夏至这一天开始,阴气就开始生长了;冬至是阴气最盛的时候,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阳气就开始生长了。
如果夏至之后阳气继续增长,阴气完全消失,那天地就会变成一片焦土;如果冬至之后阴气继续增长,阳气完全消失,那天地就会冰封万里,再无生机。
人体也是如此。心属火,是阳脏;肾属水,是阴脏。但《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心中必须有水来滋润,否则会心火亢盛,导致心神不宁;肾中必须有火来温暖,否则会肾水过寒,导致生机不足。
中医称心中之水为"心阴",称肾中之火为"肾阳",这正对应着太极图中阳鱼的黑点和阴鱼的白点。
鱼眼的第二重玄机,更为深刻,也更为隐秘。
王重阳的大弟子丘处机,在修炼多年之后,有一次对师父说:"弟子明白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也懂得在阳中保阴、阴中保阳的重要性。但弟子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阴阳本就相互包含,为何它们还会分离?为何需要我们去特意保持平衡?难道造化之功有所缺陷吗?"
王重阳听了,微微一笑,说:"你问到了关键处。这就涉及到鱼眼的第二重玄机了。"
他指着太极图说:"这两个鱼眼,不仅代表着阴阳的相互包含,更代表着......"
王重阳正要说下去,忽然停住了。他看着丘处机,缓缓说道:"这个秘密,我不能直接告诉你。你需要自己去参悟。
![]()
我只能给你一个提示:这两个点,不仅是阴阳转化的枢纽,更是生死轮回的门户。
它们为何被称为'宇宙生死门'?
因为生命的诞生和死亡,都要经过这两个点。"
丘处机听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点,究竟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为何说它们是生死门?生命如何从这里诞生?死亡又如何从这里开始?